唐朝安史之亂,叛軍首領如何從安祿山變成史思明的?

從安祿山到史思明當然有很大的延續性,但說到底,安祿山的叛亂有一個集團,史思明的叛亂也有他自己的集團。最初安祿山集團的很多重要人物已經覆滅或者投降,史思明有其自己的人馬班子,也吸收了一些原本直屬於安祿山、安慶緒父子的人物,但“實力”,才是叛軍首領改變的根源。

一、關於史思明其人

相比於安祿山,史思明發跡很晚(只是相對來說。史思明到四十多歲的地位已經大大高於一般人,但比起安祿山已經是一方大員的節度使來說,就不值得一提了)。他還比安祿山大一天,他出生在除夕日,而安祿山出生在正月初一日。他們曾共同在唐朝范陽節度使張守珪手下任職,兩人關係很好,不過安祿山之後的道路可謂竄升,史思明被遠遠甩在身後,以至於後來成為安祿山的部屬。從歷史記載來看,史思明的狡詐比安祿山尤且過之,軍事能力應該比安祿山還強,只是並不像安祿山一樣在朝中、皇帝面前混得風生水起,比起對上的應酬,史思明更會統軍,後來他在河北能基本與李光弼、郭子儀戰個平手,顯示了他這方面的能力。安祿山起兵前,其謀士曾勸他將李光弼收為己用,安祿山因為各種原因沒這樣做,後來後悔了,認為只有史思明是李光弼的對手,由此可見史思明的長項在哪裡。

唐朝安史之亂,叛軍首領如何從安祿山變成史思明的?

二、安祿山活著的時候,史思明在幹什麼?

傳說,安祿山為唐朝征討奚族、契丹,結果被打得大敗,部眾潰散。此役,靠著其義子孫孝哲和其子安慶緒的保護,安祿山才勉強逃出命來。跟隨出征的史思明部眾也被打散,史思明躲了起來。直到好多天後,他才去見已經安定下來的安祿山,安祿山見了他大喜,對他大肆獎勵,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若是他早出來幾天,定然會當了安祿山戰敗的替罪羊。事實也的確是這樣,安祿山在前些天殺了他一位重要部將,讓這人為自己戰敗而頂罪。史思明嘆道:“這就是時機,早幾天出來,晚幾天出來,這就是天差地別。”

明白時機的史思明,更明白形勢。因此,在安祿山還活著的時候,他是安祿山忠心耿耿的部將。安祿山起兵造反,對史思明並不比其他諸將更優厚,但他卻與蔡希德、張忠志等人合作抵禦住了唐朝名將李光弼的進攻,為安祿山保住了河北。在河北的諸次征戰中,史思明的直屬部眾越發強大起來,逐漸成為安祿山手下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之一。

三、安祿山手下諸將和史思明的地位。

與通常想象的不同,在安祿山起兵後,史思明並非就是安祿山集團的第二號人物。他與安祿山手下諸將(對此,星火辰有專門文章發在頭條號裡)的地位大體相當,只是資格比較老。但在為安祿山保住河北的諸次征戰中,隨著其實力的壯大,其地位越發突顯出來。特別是在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弒後,隨著安祿山手下諸將死的死、降的降,蔡希德等實力派還被安慶緒自己殺掉,史思明在叛軍中的地位其實已經超過了名義上還是大燕國皇帝的安慶緒。這是實力所決定的。

唐朝安史之亂,叛軍首領如何從安祿山變成史思明的?

四、史思明並沒有當過安慶緒實際上的手下

安慶緒謀殺其父安祿山自己稱帝后,曾封史思明等人為王。雖然如此,史思明的勢力並沒有臣服於安慶緒,其實是獨立於安慶緒外的一隻強大力量,其基地在河北,而安慶緒此時在河南洛陽。

史思明曾經短暫投降過唐朝,但唐朝顯然對其處置不當,想要通過陰謀迅速殺掉史思明。因此史思明再次造反,起兵援助被唐朝九路節度使圍攻的安慶緒(此時,安慶緒因為屢次戰敗,已經逃到相州)。唐朝聯軍與叛軍聯軍一場大戰,因為戰場氣候突變,唐軍大敗,史思明等人獲得了大勝。

當初,安慶緒請求史思明援助的條件是,把皇帝之位讓給史思明,自己當臣子。此時的他,卻想對史思明下手。可史思明哪裡會著安慶緒的道,一場鴻門宴,安慶緒及其手下幾個重要人物都死在史思明之手。從此,史思明成為的叛軍唯一的首腦。

唐朝安史之亂,叛軍首領如何從安祿山變成史思明的?

五、史思明的叛軍系統

沒有安祿山的造反,自然不會有以後的史思明。但是史思明所稱的皇帝,雖然也是燕國皇帝,卻不是繼承的安祿山的燕國,而是他自己建立的燕國,更談不上從安慶緒手中繼承了。安慶緒還活著的時候,史思明的強大實力已經超過了安慶緒。

史思明的叛軍核心,是以其子史朝義、史朝清、其丞相周摯為主的,和安祿山最初的嚴莊、高尚、安慶緒等人為中心的系統並沒有關係,其主要將領也是史思明系統的,史思明自己就是最主要的統兵統帥。當然,他也吸收了張忠志、田承嗣、阿史那承慶等原屬安祿山手下的將領,但其最信任的核心卻不是這些人。史思明還殺掉了絕對忠於安家的安守忠、孫孝哲、高尚等人,將安慶緒勢力清除了乾淨。

因此,安史之亂第二階段,其實是安祿山部將史思明的再次造反,而不是史思明對安家政權的繼承,只是史思明原本出自安祿山勢力,他再次造反的參與者中又多有參加過安祿山造反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