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經典史話(44):河陽戰役

焦作經典史話(44):河陽戰役

河陽戰役

唐朝“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據守在河陽(今孟州)的大將軍李光弼與黃河對岸的叛軍史思明,展開了一場長達兩年有餘的拉鋸戰,有效地阻止了叛軍西進,為唐軍組織全面反攻贏得了寶貴時間,史稱“河陽戰役”。至今,人們每當談起“安史之亂”,都會聯想到“河陽戰役”。

唐玄宗天寶末年,由於玄宗縱情聲色,整日痴迷於楊貴妃的風姿舞韻,朝堂疏於管理,宰相楊國忠弄權,邊將擁兵自傲,官場腐敗等。

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安祿山瞧準時機,糾集史思明等人,以討伐奸相楊國忠為名,在范陽城起兵。

安祿山親率15萬大軍,一路攻城略地,聲勢浩大,很快攻下東都洛陽,急不可待,在洛陽登基稱帝,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改元聖武。試想率軍繼續西進,滅掉大唐國都長安。

唐玄宗獲悉,急忙率領貴妃、太子、朝臣等人西逃。行至馬嵬坡,軍隊譁變,楊國忠、楊貴妃兄妹被殺。

太子李亨hēng趁機脫離玄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市)登基稱帝,改年號至德,史稱唐肅宗。然後招兵買馬,組織平叛。

唐乾元二年(757),肅宗經過數年的平叛,先後收復了大部分失地,後在收復東都洛陽時,由於指揮失誤,不得不退守河陽(今孟州市)。兩軍隔河對峙,一方是叛軍主將史思明,一方是大唐名將李光弼。

當時,河陽有北城、中城、南城之說。北城位於孟州西的冶戍鎮,緊臨黃河,與南岸的白鶴渡口對峙。中城位於冶戍鎮偏西南黃河中的沙灘上。南城位於黃河南岸孟津縣牛家莊的半坡上。三城以浮橋相連,易守難攻,是古都洛陽的北大門。

兩軍在長達兩年的對峙中,史思明想盡辦法,先後採取夜襲、火攻、圍攻等戰法,多次組織敢死隊強攻,試想拔掉河陽三城,進而率軍西取長安。

李光弼則採取固守城池,憑藉三城地處要塞,易守難攻優勢,穩紮穩打,不斷消耗敵軍有生力量。

史思明見久攻不破,一時惱羞成怒,親自率領大軍,兵分三路,水陸並進,同時攻打河陽三城。

李光弼分遣大將郝廷玉、論惟貞、僕固懷恩等率軍迎敵,自己則站在中城城頭揮旗督戰。

兩方對陣。一攻一守,血流成河。約過了七八個時辰,叛軍見唐軍越殺越勇,心理膽怯,四散搶渡黃河,溺死者不計其數。

唐軍一鼓作氣,一舉殲滅叛軍千餘人,俘獲5000餘人,有效地牽制了叛軍西進,為唐軍組織平叛贏得了寶貴時間。史稱“河陽戰役”。

至今,孟州一帶依然保留著一些與那場戰役有關的地名。諸如“戍樓”、“落駕頭”、“義井”等。

焦作經典史話(44):河陽戰役

焦作經典史話(44):河陽戰役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焦作——城市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