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將李光弼:唐朝的地道戰有多精彩?

大唐名將李光弼:唐朝的地道戰有多精彩?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安史之亂的突然爆發,碾碎了大唐的盛世繁華。山河破碎之際,朝堂內外湧現出了一批鐵骨錚錚的救世英雄。李光弼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新唐書》稱他的戰功乃“中興第一”。《舊唐書》稱,就算孫武、吳起、韓信、白起等名將與他相比,也“或有愧德”。

大唐名將李光弼:唐朝的地道戰有多精彩?

那麼,李光弼到底有多厲害,能令史家對他如此高捧禮讚?

1

忠烈之後 揚名沙場

李光弼出身契丹,父親原為契丹酋長,武則天時歸降大唐,後來在一場反擊突厥的戰爭中殉職。作為忠烈之後,李光弼自幼擅長騎射,性情沉穩,還有個特殊愛好——研讀班固的《漢書》。

長大後,李光弼繼承父親衣缽,成為一名戍邊將領。那時候,李光弼的才華已經顯露頭角,他數次在打擊吐蕃、吐谷渾的戰爭中立下戰功,並得到了王忠嗣、安思順、哥舒翰、郭子儀等一眾名將的賞識。尤其是他曾經的上司——大名鼎鼎的四鎮節度使王忠嗣,留下過這樣一句話:“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將來能接我班的,就李光弼了,這可是極高的讚譽。

不過,李光弼的軍事才華真正大放異彩,還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公元755年,安祿山及部將史思明反叛。李光弼被緊急委以重任,擔當河東節度史,領萬餘部隊向安史叛軍的老窩河北地區進發。

上了戰場的李光弼,屢出奇兵,魅力非凡,數次帶領唐軍轉敗為勝,曾在一天之內斬殺叛軍四萬人,俘虜上千人。

2

臨陣造磚 破哪補哪

在李光弼親自指揮的諸多場戰役中,“太原保衛戰”堪稱最為經典的一場。

公元757年正月,叛軍史思明發兵十萬進攻太原,企圖在佔領太原後,由北道奪取靈武,一舉摧毀流亡的李唐朝廷。

當時情況十分危急——長安已經被叛軍攻陷,新即位的唐肅宗避難於靈武,大唐精銳部隊也悉數被調往護駕。而作為太原留守的李光弼,當時手中兵力不足萬人,而且還是戰鬥力參差不齊的地方民兵。於是,一邊是來勢洶洶的十萬精兵強將,一邊是驚慌失措的一萬烏合之眾,此番較量,無異於學渣遇上了學霸,誰被誰輾軋,幾乎沒啥懸念。

然而,在李光弼看來,“學渣”也有適合“學渣”的打法。

敵軍未至前,有人建議趕緊抱佛腳,把城牆加固一遍。李光弼一口否決。他說,太原城長達四十里,而我們就這麼點人,現在開始動工修補,怕是敵人還沒到,我們自己就先累趴了。”李光弼是怎麼做準備的?

他親率軍民去城外挖掘壕溝,並趕製了十萬塊土磚。

當時大家都不知有何用。直到叛軍攻城,城牆破損嚴重,大家才恍然大悟——之前做的土磚全部派上用場,哪裡塌損補哪裡,材料源源不絕。

3

妙用地道 以弱勝強

此外,李光弼還張榜懸賞,招募有一技之長者。三個鑄錢工人應招而來,他們有個絕活——挖地道!李光弼於是讓他們發揮所長,帶人從城內往城外挖地道。

大唐名將李光弼:唐朝的地道戰有多精彩?

當時叛軍因久攻不克,心情急躁,常在城下罵陣。地道打通後,李光弼就派人從地道穿過,抓住叛軍的腳,然後拖拽進城,梟首城頭。從此,叛軍走路都緊張兮兮盯著地面,頭都不敢抬。

史思明也不是省油的燈,為了攻城,他築起了土山,並製作了飛樓。

而李光弼見招拆招,讓人通過地道將城牆周圍挖空,這樣“飛樓”一旦靠近,就轟然塌陷。李光弼又研製了一種能發射巨石的“大炮”,據說一炮就能打死二十多人。叛軍中被飛石打死的就有十分之二三。沒辦法,為了躲避飛石,叛軍只好向後撤退。如此一來,別看叛軍人多勢眾,但攻起城來卻畏首畏尾,一邊抬頭防大炮,一邊低頭盯地洞,未到城下,便已暈頭轉向。

叛軍這邊正苦惱,李光弼那邊派人來請降了,說是約定日期,出城繳械。叛軍大喜,竟信以為真,不再戒備。

可是李光弼沒有閒著,他派人在叛軍軍營下遍挖地道,用坑木暫時頂住。到約定出降的日子,李光弼派出數千人出城詐降,叛軍大為興奮,紛紛圍觀。這時,只聽轟隆一聲,營地塌陷,壓死一千餘人,叛軍驚慌恐懼,掙扎逃生,亂成一團。唐軍戰鼓齊擂,乘勢出擊,斬殺及俘虜叛軍數以萬計。

不久,李光弼率一支敢死隊向敵軍發動進攻,殲敵七萬多人。至此,這場實力懸殊的較量,以李光弼統領的烏合之眾大獲全勝而告終。

大唐名將李光弼:唐朝的地道戰有多精彩?

將地道戰運用得如此爐火純青,這在史書中恐怕還是第一次。面對體量是自己10倍的對手,李光弼避開了正面較量,而是出奇招,用奇才,使自己有限的地理優勢和人才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最終巧妙瓦解了對方的體量優勢。

所以,大兵壓境,強敵環伺並不可怕,關鍵是你找對了突圍方式了嗎?

大唐名將李光弼:唐朝的地道戰有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