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史上第一次交戰雙方都在打游擊戰,兩人都是大名鼎鼎

公元755年,唐朝天寶十四年,唐朝將領、身兼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於一身的安祿山發動叛亂,起兵反唐,史稱“安史之亂”。

公元756年春,唐朝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由於兵力不足的緣故,在和叛軍將領史思明的交戰中,處於不利局面。

李光弼趕緊向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求救。

這是史上第一次交戰雙方都在打游擊戰,兩人都是大名鼎鼎

農曆四月九日,郭子儀與李光弼會師,兵力達到十幾萬。

由於兵力的倍增,唐軍的戰鬥力大大增強。兩天後,也就是四月十一日,唐軍和史思明在九門城南大戰。史思明大敗。唐軍的中郎將渾鹼射殺了叛軍大將李立節。

史思明先逃往趙郡,後又逃去博陵郡。

當時博陵郡已經歸降了唐朝。史思明獸性大發,把當地的官員全部屠殺。

這種暴力行為,充分證明了叛軍的無能和膚淺。這充其量就是一種洩憤行為,卻使得安祿山、史思明們註定不可能取得這場大戰的最終勝利。

他發洩的是憤怒,丟失的是民心。

河朔一帶的百姓自發組成武裝力量,抵抗叛軍,他們的兵力達到一兩萬人。而等到唐軍到達之後,就直接歸附。

這就是民心的力量。

叛軍對於這一點沒有充分的考慮,使得唐朝在形勢上逐漸有利。

與史思明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郭子儀和李光弼。

四月十七日,郭子儀、李光弼的大軍進攻趙郡,才打了一天,趙郡就直接投降了。

這時候唐軍有很多士兵趁機搶劫百姓。李光弼對他們大加呵斥,然後親自坐在城門口,把所有搶來的東西全部歸還給百姓。

而郭子儀也做了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唐軍俘虜了四千多的叛軍,郭子儀把首腦郭獻璆(他是叛軍任命的趙郡太守)處斬,其他士兵全部釋放。

首先解釋一下為什麼不把這些叛軍收編。因為收編不了。古代人有著非常深厚的鄉土觀念,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出自范陽、平盧一代,這些地方都掌握在叛軍的手裡,所以,這些俘虜們早晚是要回去的。

可以參看一下劉邦被封到巴蜀時的處境,手下的士兵、將領、官員們日夜思想,紛紛逃亡。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就發生在這個時期。劉邦嚇死了,別人逃走也就算了了,你蕭何怎麼能逃?

所以,如果不能收復這些叛軍士兵的故鄉,他們遲早是要逃走的。

其次,郭子儀不敢把他們留下。原因也很簡單。萬一在臨陣交戰的時候,他們反戈一擊,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四千人的數量,得到了不算壯大,失去了也沒什麼大不了。還不如索性大發慈悲,放了了事。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為什麼不殺掉?

歷史上無論是白起也好,項羽也好,殘忍弒殺最終不僅留下千古罵名,自己也沒有什麼好下場。郭子儀所表現出的是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仁義”。

這種仁義絕不是宋襄公式的婦人之仁,而是一種平定天下的長遠眼光。

郭子儀要做一箇中興名將,那麼這種仁德是必不可少的。

在經過了連番交戰之後,郭子儀、李光弼的唐軍和史思明的叛軍都需要休整。

叛軍在郭子儀增援之後接連失敗,需要整軍再戰。

而唐軍在接下來進攻博陵郡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衰竭的跡象,他們一連圍攻十幾天都無法攻克,反而軍糧緊缺。

於是唐軍退到恆陽去取糧。

就像一場足球賽一樣,經過了15分鐘的短暫中場休息之後,還得繼續開戰。

郭子儀、李光弼從恆陽出發,進攻常山郡。

按照原來的慣性思維,上半場大戰之後,下半場基本還是一場大戰。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史思明居然改變了戰術。他從正面作戰,改成了游擊戰。就如同足球場上的主教練一樣,當他意識到戰術失效時,在中場休息的時候果斷進行了戰術調整。

史思明的叛軍重整旗鼓後,有幾萬的兵力。

他們的作戰方法深得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戰術精髓: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面臨著敵人的挑釁,郭子儀不願意停下進軍常山郡的步伐。不過,身後那緊緊尾隨,隨時準備發動突襲的史思明,卻著實使人煩躁。

一個好的主教練,一定要善於應對對手的變化。

這是史上第一次交戰雙方都在打游擊戰,兩人都是大名鼎鼎

郭子儀對此非常精通。

他果斷作出調整,專門挑選出精銳的騎兵,組成多個“騎兵團”。然後讓這些戰鬥力強悍而又來去如風的騎兵團去挑戰史思明的遊擊大軍。

今天派第一騎兵團,明天派第二騎兵團,輪番去。這樣一來,郭子儀的大軍就可以始終保持一小部分人作戰而其他人繼續行軍的狀態,不受干擾。

郭子儀的臨場應變取得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奇效。這樣一來,疲憊不堪的根本不是唐軍,而是史思明的叛軍。

三天後,唐軍抵達行唐。叛軍過渡疲憊,不敢追得太緊,就稍稍向後撤退。郭子儀突然命令士兵反攻,叛軍大敗。

叛軍大將蔡希德逃往洛陽投奔安祿山。安祿山撥了步騎兩萬給他,讓他回去和史思明會合,並且派牛廷玠徵調了一萬的范陽民兵也去增援。

史思明得到補給和增援後,再次重振旗鼓,兵力達到五萬。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蠻族兵和擅長騎射的同羅部騎兵(他們是蒙古草原部落)。

有了這麼強悍的軍隊,史思明有信心,他可以堂堂正正和郭子儀一戰。

於是,史思明再次一路尾隨郭子儀,到達恆陽。

郭子儀也決定要徹底消滅史思明的力量,兩軍在這裡各自醞釀著大戰。

面對史思明的來勢洶洶,郭子儀沒有強攻。他先命令士兵把壕溝挖得更深,把城牆增築得更加堅固。

等到史思明大舉進攻的時候,郭子儀就堅守。

很明顯,面對郭子儀這種級別的防守,史思明基本是徒勞無功的。

攻不下,叛軍就撤退。

此時,郭子儀馬上去追擊。

如此一來,雙方的戰術竟然發生了交換,郭子儀堅定採用十六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除此之外,他還“白天吶喊,夜裡偷襲”。

這一串的騷擾,使得叛軍疲於應付。

一連幾天之後,郭子儀和李光弼說:叛軍們精疲力盡,是時候進攻了!

五月二十九日,唐軍大舉進攻,在嘉山(河北曲陽縣嘉山)大破叛軍。

叛軍被殺死四萬多人,剩下一萬多成了俘虜。叛軍主將史思明在戰鬥中從馬上栽倒在地,盔甲鞋子全部都丟了,披頭散髮、赤腳徒步、狼狽不堪地逃往博陵郡。

唐軍乘勝追擊,將博陵團團圍住。

這是史上第一次交戰雙方都在打游擊戰,兩人都是大名鼎鼎

叛軍在河東一帶的勢力被一掃而空,郭子儀、李光弼的聲威震動天下。

他們在此戰中所採用的“疲敵戰術”令人歎為觀止。

嘉山之戰,史思明的徹底戰敗,引發了連鎖反應。河北的十幾個郡自發誅殺了叛軍的將領,紛紛歸降唐朝。

如此一來,叛軍大後方的漁陽郡和安祿山所在的洛陽前線的聯繫就被完全切斷了。

這對叛軍一方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一,叛軍的間諜、信使都無法通過;

第二,叛軍的軍心產生了動搖,士兵們害怕回不去了;

第三,唐朝方面從北面對叛軍形成了戰略包圍,郭子儀即將直搗叛軍發源地的范陽郡,只要潼關戰場方面繼續堅守,叛軍進退兩難,他們的敗亡將很快到來。

身在洛陽的安祿山得到消息之後,驚慌失措,想要放棄洛陽,退回范陽大本營。

他大罵高尚和嚴莊:你們勸我造反勸了這麼多年,一直都說萬無一失。現在我們被擋在潼關,北方的退路又被切斷,唐軍開始四面八方會師,我們佔領的地方只不過是幾個孤城。你們說的萬無一失在哪呢?以後都不要來見我!

《中國古代戰爭100場》系列之嘉山之戰

劉弘文為您全面解讀中國古代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