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晚清贡献如此之大,为何生前清廷只封了李鸿章一个伯爵?

李鸿章可以说是近代最为知名的一个人物,与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视他为“再造玄黄之人”,可以说他对晚清的存在,很大程度等同与郭子仪对于中唐的存在。作为晚清的重臣,他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世人,更是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大功臣。但是作为对晚清有着如此大功之人为什么得到爵位却比同一时期的左宗棠和曾国藩的侯爵要低呢?

李鸿章对晚清贡献如此之大,为何生前清廷只封了李鸿章一个伯爵?

首先我们要知道李鸿章生前的确是只被封为伯爵,但是在他死后是被清廷追封为一等肃毅侯,所以李鸿章的爵位最高的是侯爵。但不管是伯爵还是侯爵,李鸿章的爵位都已经很高了,清朝的异姓爵位最高的就是公爵,其次就是侯爵和伯爵,这三等爵位都是属于超品的等级,在名义上是与清朝的亲王、郡王这些皇族爵位平级的。

纵观清朝二百七十六年,除了刚入关的时候封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和义王孙可望这四个异姓王之外,清朝就再也没有对异姓封过王,所以公爵就是清朝皇族之外异姓能得到的最高爵位,历史有记载的汉族人获得爵位的只有29位,除了清朝入关之后所封的四个王爵,公爵有一等海澄公黄梧、一等公年羹尧、一等谋勇公孙士毅、三等威信公岳钟琪、续顺公沈志祥、三等公陈福、海澄公郑克塽和承恩公白文选;侯爵有一等顺勤侯马得功、一等靖逆侯张勇、一等延恩侯朱之琏、一等昭勇侯杨遇春、一等毅勇侯曾国藩、二等顺义侯田雄、二等果勇侯杨芳、二等恪靖侯左宗棠、一等肃毅侯、三等懋烈侯李国翰、三等靖海侯施琅、同安侯郑芝龙、恭顺侯吴惟华、建义侯林兴珠、慕义侯谭洪和一等侯袁世凯。当然这里除了李鸿章是死后被封为侯爵的,其他的都是生前就被封为公爵和侯爵,再者以上就是清二百余年所封的全部汉人爵位。

李鸿章对晚清贡献如此之大,为何生前清廷只封了李鸿章一个伯爵?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来,能被封爵的几乎都是为清朝开疆扩土以及平定叛乱作出巨大的贡献的人,比如一等公年羹尧为雍正朝平西藏、平青海,三等靖海侯施琅为康熙收台湾,一等谋勇公孙士毅为乾隆朝平安南等,当然这里还有两个特殊的人物海澄公郑克塽是因为献上台湾,投降清廷而被封为公,一等延恩侯朱之琏是明朝皇室后裔,雍正帝为了安抚汉人之心而特意赐封的。但是不管如何汉人能被封公封侯的,无一例外是对清朝有大功的,也基本上都是参加过平定叛乱的,有赫赫战功的。

李鸿章对晚清贡献如此之大,为何生前清廷只封了李鸿章一个伯爵?

那么为什么李鸿章生前只能封伯爵,而不能封侯爵呢?我们先看看在当时跟李鸿章同一时代的,都对清朝有重大贡献的三位中兴名臣左宗棠、张之洞和曾国藩都是得到什么样的爵位,首先这三个人只有张之洞没有被封爵,至于为什么这里就不详细说,其他的两位左宗棠被封为二等恪靖侯,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这两位之所以能被封为侯爵,理由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战功赫赫,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头等功臣,湘军是抵抗太平天国的主力军队,晚清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曾国藩湘军的存在才能得以继续延续近百年的国祚,所以他的战功不言而喻,是非常之大,那么被封为侯爵也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可以说还有点委屈他,毕竟当时的清政府可是说过“克复金陵者王”,而在这之后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金陵之后,曾国藩却没有被封王,只是被封为侯爵;左宗棠战功更是显赫,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更是收复新疆这么一大块的疆域,可以说这一件件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战功显赫的存在,所以他被封为侯也实属正常。

李鸿章对晚清贡献如此之大,为何生前清廷只封了李鸿章一个伯爵?

然后我们再看看李鸿章,李鸿章虽然创建了淮军,也参与了镇压捻军和太平天国的战争,但是他实际上并不是统帅的存在,在当时他的顶头上司都是曾国藩,可以说他是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成功平定这些叛乱的,他之所以能被封为伯爵很大程度是因为曾国藩的提携,试想下作为他的上司,更是提携他的人,曾国藩这么大的功劳才只是被封为侯爵,作为后生的李鸿章能超过自己的恩师曾国藩吗?显然不能,所以被封为伯爵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再者李鸿章之所以不能被封为更高的爵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鸿章签订了太多不平等条约 ,在当时百姓的眼里李鸿章就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大汉奸,虽然清廷的高层都知道李鸿章是替慈禧背的黑锅,但是底下的百姓不知道啊,而且慈禧之所以会让他背黑锅,很大原因就是不想被世人辱骂,试想如果李鸿章签订了那么多的出卖主权的条约还能升爵,那么百姓们不得骂死慈禧啊,而这绝对是慈禧不想看到的。所以李鸿章生前自始至终都没有再升过爵位,而只能到死了才被升爵,只能说李鸿章这一生“成也慈禧,败也慈禧”。

李鸿章对晚清贡献如此之大,为何生前清廷只封了李鸿章一个伯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