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老年人,一旦出現胸悶、胸痛、心慌、心悸等不適,便認為自己得了冠心病,反覆求醫問藥,嚴重者甚至誘發焦慮、抑鬱。實際上,胸悶、胸痛、心慌等症狀並非心臟病所特有,其他一些全身疾病,如貧血、胸膜炎等也會引起類似症狀。即便上述症狀確實為心臟疾病所致,但心臟病的類型很多,治療方法各不相同,不能一律歸因於冠心病。
那麼,一旦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怎麼才能知道是不是冠心病所致呢?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指因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肌結構和功能改變。
臨床上冠心病分為無症狀心肌缺血(隱匿型)、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猝死5個類型。最常見的類型是心絞痛,最嚴重的是心肌梗死和猝死。
初判冠心病,把握以下兩原則——
1.判斷症狀是否相符
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臨床症狀,心絞痛發作時的部位、性質等特點和伴隨症狀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心絞痛的典型表現為體力活動增加、精神刺激和受寒等心臟負擔加重時,出現胸部正中或偏左側壓迫窒息感、悶脹或隱痛,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可伴或不伴有出汗、氣短、心悸或頭暈等。
症狀一般持續1~5分鐘,休息後可自行緩解;或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數分鐘內即可消失。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危急症,通常多有心絞痛發作頻繁和加重的情況。臨床表現為突出胸骨後或心前區劇痛,向左肩、左臂或他處放射,且疼痛持續半小時以上,常伴有氣急、頭暈、噁心、多汗等,經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後不能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冠心病患者沒有典型症狀,尤其是老年人,有時僅表現為胃部不適、噁心、頭暈或牙痛、肩臂痛等,極易漏診或誤診。
因此,老年人一旦懷疑自己患有冠心病,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詳細描述不適的部位、性質、誘因、持續時間及緩解因素等,以便獲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2.看是否具有高危因素
冠心病的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吸菸、年齡,以及肥胖、缺少運動、遺傳等。具有這些危險因素者容易患冠心病。
如果一個危險因素都沒有,則罹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較小。就年齡來說,大多數冠心病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值得一提的是,女性絕經期前由於雌激素的保護作用,患冠心病的可能性較小。
確診冠心病,需走兩程序——
1.輔助檢查不可少
輔助檢查是診斷冠心病的重要依據,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普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螺旋CT掃描(CTA)、冠狀動脈造影等。
心電圖是冠心病診斷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診斷方法, 使用方便, 易於施行和普及。當症狀發作時可及時捕捉其變化情況, 並能連續動態觀察(動態心電圖)和進行負荷激發試驗(平板運動心電圖),以提高其診斷敏感性。
無論是心絞痛或心肌梗死,都有其典型的心電圖變化。那麼,冠心病心絞痛的心電圖特點是什麼呢?
心肌缺血的心電圖表現是ST段水平型或者下斜型壓低,伴或不伴T波倒置。
如果這種表現出現在症狀發作時,而經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片,症狀緩解後恢復至正常或發作前形態,則具有很大的診斷價值。出現急性心肌梗死時,心電圖則出現另一特徵表現,如異常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高尖繼而倒置等。
當然,心電圖沒有改變並不能排除冠心病,這種診斷的敏感性和準確率約為70%。冠心病在非發作時,約半數以上患者心電圖表現為正常,而這些人即使在胸痛發作時也僅有一半出現心電圖異常改變。
超聲心動圖對冠狀動脈血管本身的探測僅限於其近段,且受儀器性能及操作醫師技能的影響很大,因而診斷價值有限。
冠脈CTA檢查是通過靜脈注射含碘造影劑對冠狀動脈進行增強CT掃描,可以反映血管的狹窄和斑塊、鈣化等情況,對冠心病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CTA正常者,可以初步排除冠心病;CTA異常者,必要時可以進一步做冠狀動脈造影。
冠狀動脈造影是一種有創檢查,但這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可以清楚顯示冠狀動脈有無狹窄、狹窄的部位和程度等,根據結果制定治療措施。該檢查適合於對經過內科治療心絞痛仍較重者、胸痛似心絞痛而不能確診者。必要時,可以同時行支架植入等治療。
2.排除其他疾病
在初步診斷的同時,應對其他可能引起混淆的情況進行鑑別診斷。因為心悸、胸悶等症狀可以見於:
(1)其他類型心臟病,如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後者可見於各種器質性心血管疾病,也可以是一種生理性現象。
(2)其他器官系統疾病,如感冒、肺部疾病、肝膽疾病、胃腸疾病、甲亢、糖尿病、貧血等。
(3)更為常見的是緊張、壓力、勞累等引起的焦慮抑鬱狀態, 以及更年期綜合徵等功能性疾病。
以胸痛為例,如吸氣加重的胸痛則可能是胸膜炎、心包炎、氣胸等;持續劇烈胸痛,向背部、上腹部放射可考慮為主動脈夾層;進食及臥位加重的胸痛,應考慮胃食管反流;下胸部、上腹部反覆隱痛向背部放射,應排除膽道疾病;體表有壓痛的,要注意是否患有帶狀皰疹、肋軟骨炎,以及局部損傷等。
微信公眾號:家庭醫藥(ID:jtyyzz)
合作請諮詢 0771-2618115;0771-2623155
閱讀更多 家庭醫藥雜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