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馬雲上榜,17位文化產業巨匠斬獲“卓越大獎”


金庸、馬雲上榜,17位文化產業巨匠斬獲“卓越大獎”

昨日,從“1978卓業大獎”組委會傳出重磅,首批17位“改革開放文化產業領軍人物”率先出爐。眼尖的網友即刻發現,獲獎名單中,不少人剛剛獲得過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改革先鋒”表彰。他們中,既有路遙、謝晉、施光南這樣的文藝創作者,也有李雪健、李谷一這樣的表演藝術家,還有人文科技前沿的馬雲、馬化騰和李彥宏等。

同樣是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時間軸,“1978卓越大獎”和“改革先鋒”之不同,一個致力於評選為1978年以來為中國文化產業領域做出突出貢獻行業精英,一個旨在表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全領域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各行各業人才,後者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代表官方認可和嘉獎,前者由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報、澳門蓮花衛視等港澳媒體和機構發起並主辦,代表民間聲音。8位獲獎者的重合,所謂英雄所見略同,不論是自上而下的認可,還是自下而上的評判,他們值得被歷史銘刻。

金庸、馬雲上榜,17位文化產業巨匠斬獲“卓越大獎”

本次公告的17位大獎名單中,半數以上與世長辭。他們分別是國學大師饒宗頤,著名書畫家啟功、吳冠中、李可染,香港社會名流邵逸夫、徐四民,新聞人穆青,以及作家路遙、金庸、二月河。去年歲末金庸和二月河的先後辭世,恍惚2018年是乘著我們與作家的淚別時溜走的,可貴的是,二位大家與路遙的文字財富存留於世,將與我們相伴相守。9位長辭者中,除了邵逸夫用電影鏡像表達,其餘列位都是筆耕者,他們用書寫或繪畫的筆鋒探索文藝世界,創造並豐盈我們的精神宇宙。

金庸、馬雲上榜,17位文化產業巨匠斬獲“卓越大獎”

逝者如斯,生者更值得我們去尊重和敬愛。作為影評界後生晚輩,導演謝晉和演員李雪健的上榜倍感欣慰。謝晉是我最敬重的第三代導演之一,也是我最喜歡的第三代導演。他是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得主,他的《芙蓉鎮》頗具歷史的深痛和人性的反思,他提攜的演員姜文也是我最喜歡的六零年代演員。而李雪健是我最敬佩的表演藝術家,不僅在於他的表演,更在於他的知行合一和德藝雙馨。很少人知道,李雪健2000年拍戲時便查出鼻咽癌,已在抗癌的人生路上走過了18個年頭。前段時間看他在央視電影頻道《影響》裡的採訪,手術恢復期的他聲音沙啞而深沉,令人心痛不已。李雪健獲評“改革先鋒”後再獲“卓越大獎”,實至名歸。

作為媒體人,必須向獲獎的媒體前輩們表示由衷的敬意。新華社老社長穆青不必多說,說他是中國新聞業的一座豐碑不足為過。李雪健憑藉《渴望》和《焦裕祿》走進千家萬戶,而焦裕祿的事蹟,則是更早前通過穆青的報道進入官方以及民眾視野的。網友可能對榜單上的徐四民可能不盡瞭解,徐四民不僅是香港社會名流,同時也是 “以弘揚正氣之筆,寫愛國愛港之情”著稱的媒體人,他創辦《鏡報》,是香港迴歸前少數能在中國內地營銷的綜合性境外刊物。而金庸先生除了是武俠大家,其實也是為不折不扣的媒體人。1959年,金庸創辦《明報》,後推出包括《明報晚報》 、《明報月刊》和《明報週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等系列報刊,此外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

金庸、馬雲上榜,17位文化產業巨匠斬獲“卓越大獎”

榜單上的文藝大家實至名歸,但也有吃瓜群眾對馬雲、馬化騰和李彥宏三位互聯網大亨的上榜多少心存疑惑。換做是三五年前,我也會嘀咕他們何德何能,然而時過境遷,破次元的現實生活當前,我必須認可列位英才在人文科技領域的封神。馬雲的淘寶不再是對實體經濟的詬病,而是更加的便捷的網購生活的開啟,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生活革命;馬化騰也不再是社交介質的投機者,他的微信支付解放了錢包,而他的閱文集團讓網絡寫作變得更具價值;李彥宏的百度引擎為信息的集散找到奇點,他的無人駕駛已經試行上路,智能未來呼之欲出。互聯網正改造著日新月異的世界,中國的文創科技因為他們而走在世界的前沿,馬雲、馬化騰和李彥宏商人的原罪之上,也有其劃時代的存在與功績。

這次先行公佈的17位“改革開放文化產業的領軍人物”,只是“1978卓越大獎”評選百名文化巨人榜單上的百分之十七,剩餘的83位將於1月17日澳門頒獎禮現場揭曉。無疑,這將是中國文化產業的一次歷史性的盛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