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漢初三傑,張良為何不為韓信求情?

這可以說是武將的悲哀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自古如此。

張良是一個政治智慧很高的人。

大漢開國,劉邦大封功臣,當著群臣的面說張良是功人,其它人是功狗。雖然沒有罵人的意思,但是很明顯地把張良的地位提高到了所有人之上。而且讓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要知道,當時被公認為軍功第一的曹參也只受封了一萬戶(韓信是王,所以不在此列),而同為三傑的蕭何也只有八千戶。

張良知道自己如果接收了分封肯定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之讓劉邦把留縣封給了自己。這樣懂得明哲保身的人,怎麼會為了救一個全天下都知道活不長的人而冒險。

不僅如此,韓信為人不知收斂,恃才傲物,其實讓張良也很是看不慣。

韓信曾當著劉邦的面說劉邦只能帶十萬兵,而自己帶兵多多益善,出兵齊國時,韓信為了不讓酈食其搶其功勞,悍然攻打已經投降的齊國,導致酈食其身亡。如果說這兩件事只是在劉邦心裡埋下了不滿的種子,那麼圍獵項羽時韓信以出兵為條件向劉邦索要齊王之位。這件事徹底點燃了劉邦的怒火,或許殺韓信之事從那時就定下了。而張良為了大局勸說劉邦冷靜,實際內心裡也對韓信的行為不恥。(上段純屬小編猜測,仁者見仁。)

如果說上面的純屬湊字數(怎麼可能!),下面這一段我覺得應該是張良不替韓信求情的最重要的原因了。

張良本是韓國貴族,一生的願望就是恢復韓國,後來劉邦幫他實現了這個願望,可是項羽又讓這個願望破滅。劉邦滅項後,也可以說是間接地為張良報仇。張良自此,無慾無求。大漢建立後,天下初定,百姓經過了七年動亂後總算能喘口氣。如果劉邦不殺韓信,說不準天下即將又會迎來一場血雨腥風。張良又如何忍心讓天下黎民再次置身地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