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算命故事第一篇

孙思邈算命故事第一篇

孙思邈生于581年,卒于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道教学者。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精通老庄百家之学,尤精医学及阴阳、推步。他长期居住在终南山,不慕名利,闭门著作,为人治病,后人尊为“药王”。

孙思邈以医学著称于世,但他对相学也有相当的研究。他对相术的最大贡献,在于把医学原理揆之于社会人事,从医理上把握人的命运前程。

相术的基本原理在于认为天人一致,人的生成、生理结构、生理功能与天相副,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宇宙轨道,逆之则祸生命舛。孙思邈更进一步从医学角度阐述了这一相学理论。据《新唐书·隐逸》载,初唐“文坛四杰”之一卢照邻跟随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一次,卢患了重病,百治不愈,便问诊于孙思邈,孙一边给他治病,一边讲了一通天理人事的学问:

“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雪霜,张为虹蜕,天常数也。人之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失为蒸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竭则焦槁,发乎面,动乎形。天地亦然,五纬缩赢,孛彗飞流,其危诊也;寒暑不时,其蒸否也;石立土踊,是其瘤赘;山崩土陷,是其痈疽;奔风暴风雨其喘乏,川I渎竭涸其焦槁。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

孙思邈算命故事第一篇

孙思邈认为,人的形体气色与天之和怒凝张都遵循同步一致的行程,都是以“阳用其形,阴用其精”为生命的构件和表现形式。阴阳之道是天地人事必须遵守的原则,不可有些微的偏离,否则,人体会发生热、寒、瘤赘、痈疽的疾病,以及喘乏、焦槁之类的症候;天地也会像人病一样发生不规则的运动。而且,人体的这种变化,一定会“发乎面,动乎形”,这既有利于诊治疾病,还可引用到相术方面的观察。

照邻又问:“人事奈何?”孙思邈回答说:

“心之为君,君尚恭,故欲小。《诗》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诗》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传》日‘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易》日‘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

孙思邈算命故事第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