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论精、气、神


  • 养生之论精、气、神

  • 精者,滋于身者也;气者,运于身者也;神者,主宰一身者也。如耳目手足之能运者,气也,使之因事而运者,神也;运之或健或倦者,精也。
  • 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鼻乃气窍。故耳之闭塞,精病可知;目之昏蒙,神病可知;口之吼喘,气病可知。

    元精,乃先天真精,非交媾之精。元气,乃虚无空气,非呼吸之气。元神,乃本来灵神,非思虑之神。

    所谓元精、元气、元神,由未生出胎以前而具,俱先天也。所谓交媾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乃既生出胎之后而用,俱后天也。

    人身精实则气充,气充则神旺,此相因而永其生者也。精虚则气竭,气竭则神逝,此相因而速其死者也。

    孙思邈云∶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精渐敝,形弱病相萦。

    太益曰∶存神可以固元气,令病不生。若终日挠混,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营卫昏乱,众疾相攻矣。

    又曰∶神能使耳目手足视听持行,气即随而运之,故宁神即养气保精也。人之身如国。神如君,君良则国治;气如民,民聚则国强,精如财,财蓄则国富。

    人身液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髓。如饮食水谷入胃,由脾磨化成液,生血以充精。故必借谷气以培后天之精,人乃得生也。

    精者,神倚之如鱼倚水,盖鱼借水养,神借精滋也。又,精者,气托之如雾托渊,盖渊浅则雾薄,精衰则气弱也。

    后天之精,以至阴之液,本于各脏之生化,不过藏之于肾,原非独出于肾也。

    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无摇者,守之固也。人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固,皮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散;脾精不固,齿发衰白。疾病随生,死亡将至,哀哉。

    心牵于事,火动于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

    《参赞书》曰∶人至中年以后,阳气渐弱。觉阳事犹盛而常举,必慎而抑之,不可纵情过度。一度不泄,一度火灭,一度火灭,一度添油。若不强制,则是膏火将残,更去其油。故《经》语云∶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

    凡房室之事,火随欲起,煽动精室,虽不泄而精渐离位,若将出而复忍之,则精停蓄,必化脓血成毒。


    养生之论精、气、神


    气有禀于天地者,有受于父母者,禀天地之气谓之真气,受父母之气谓之凡气。

    真气者,人才成胎,便禀天地之气,与人身之气以类感类,合化以成人身。气有清浊浓薄,人因之有强弱刚柔。

    凡气者,人初受形,因父精母血蕴结而成胎,自有温暖之气,至十月气足,然后降生。一点凡气,藏于下丹田气穴,一身之气,呼吸皆出于此。

    先天元气为阳气,后天谷气为阴气。常使元气内运,阳气若壮,则阴气自消,阳壮阴衰,百病不生。

    简 曰∶人若贪睡,则神离于气,气无所主,奔溃四溢。

    食气胜元气者多肥,故人肥甚者多不寿。人借水谷之气以养身。水谷之清气,行于脉中者,为营气,水谷之浊气,行于脉外者,为卫气。营气利关节,卫气充皮肤。


    养生之论精、气、神


    神者,人之未生,父母媾精,其兆始见一点,初凝一念是也。始见一点,即所以成形,初交一念,即所以生神。

    神为气之子,如有气以成形,乃有神之知觉运动。指始有身而言也。

    神为气之帅,如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指既有身而言也。

    神静则心和,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

    《代疑编》云∶身如屋,神如主人,主人亡,则屋无与守,旷而将倾矣。身如舟,神如舟子,舟子去,则舟不能行,空而随敝矣。世人忙忙碌碌,只奉养肉身,而关系至重之神反撇却罔顾,犹之舍舟子而操舟,弃主人而奉屋,岂不危哉。

    昔康仲俊年八十六,极强壮,自言少时读《千字文》即有所解悟,谓“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知谨节,不久劳心疲神,故老而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