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与医结缘,以酒避疫


“药王”孙思邈——与医结缘,以酒避疫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在本次疫情发生之后,网上辟谣的内容之一就包括“饮酒可以杀死病毒”之说。科学无容置疑。但是,本次防疫普遍采用75%的酒精外用消毒防疫也是消杀规程之一。喝酒消毒杀菌这种说法到底从何而来?千年前,药王孙思邈对酒“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的评价。

“药王”孙思邈——与医结缘,以酒避疫

01“喝酒杀病毒”?科学规范防疫才对

喝酒能不能灭病毒、喝多少度的酒、喝什么样的酒、喝多少量可以在体内灭菌杀毒?在疫情时期,辟了“喝酒杀病毒”这个谣,科学规范地防疫是对的。

但是饮酒避疫是人类的生活经验之一,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外历史上,关于饮酒避疫,有史可证。

汉字“医”(繁体字写作“醫”),“医”本作“醫”,从“医”,从“殳”,从“酉”。其中的酉,本义就是酒。可见,古人关于“医”的认识与“酒”是一体共生的。

“药王”孙思邈——与医结缘,以酒避疫

02喝酒避疫是中国人人体实验的结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喝酒避疫是中国人人体实验的结果,并传承为族群的生活经验乃至形成文化习俗。《诗经》中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说。在传说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有关于酒用于医疗的记载,书中指出,作“汤液醪醴”(酒),其医疗作用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显然,酒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过春节有喝“屠苏酒”(在一种称作屠苏的房子里酿造的药酒)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至今延续了近千年仍被中国人用作新春对联的、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诗,记录下中国人的这种传统习俗。而据现代学者研究,这种药酒有“避除疫疠”的功效。

此外,中国古人还有在端午节饮艾叶酒、重阳节饮菊花酒以避瘟疫的习俗。

“药王”孙思邈——与医结缘,以酒避疫

03孙思邈的“一人饮,全家无疫”论

古往今来,酒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医结缘,以酒避疫,无可争论。

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

早在千年前,孙思邈就将酒评价为:“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历代中医认为,“酒为百药之长”,对其本身的药用价值、以及以其制备药酒而使药力大增的作用倍加推崇。中国古人在酿酒的过程中即使单用粮食酿酒,也充分考虑到营养价值的丰富均衡。

而据史书记载,古代欧洲人在瘟疫肆虐的时候,直接用饮酒来取代饮水。鲜为人知的是,现代科学证明,75%的酒精与细菌的渗透压相近,可以在细菌表面蛋白未变性前逐渐不断地向菌体内部渗入,使细菌所有蛋白脱水、变性凝固,最终杀死细菌。这是指外用。

“药王”孙思邈——与医结缘,以酒避疫

酒文化是以酒为特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中华酒文化在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心态观念的变迁,社会制度的更迭,成为它变化运行的内在动因;而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切入,成为它变化运行的外部环境。在这种内应力和外应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华酒的物质内涵、精神观念、载体结构、功能价值不断调整变化。

“药王”孙思邈——与医结缘,以酒避疫

生活是一种积累,不管成功失败、得意失意、高山峡谷抑或天堂地狱,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机遇和经历。经历的越多,回忆的素材就越丰厚,人生就越充实。

“药王”孙思邈——与医结缘,以酒避疫

酒伍酒坚持自采高品质原酒、酒伍酒坚持原酒直供,坚持极简的SKU。酒伍酒选用的白酒涵盖浓清酱白酒三大基础香型,区域市场特色化产品及特色香型覆盖山西,四川,泸州,贵州茅台镇等核心产区。

“药王”孙思邈——与医结缘,以酒避疫

酒伍酒替顾客甄选各香型白酒中最优良的品牌、品类,降低了顾客选购难度,以达到顾客与酒伍酒双赢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