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東莞奇蹟”時刻上演

全球每5部智能手機就有1部東莞製造,每5件毛衣就有1件“made in東莞”,每10雙運動鞋就有1雙產自東莞……改革開放40年,東莞從一個傳統的農業縣發展成為國際製造名城,在這裡“東莞奇蹟”每天上演。而在這個故事當中,一個核心角色就是民營企業。

當前,東莞的民營經濟向全市貢獻了近五成的生產總值、六成的固定資產投資、七成的稅收,已成為東莞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主力軍。背後是東莞民營企業家“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緊抓時代機會,順勢而為,闖出一片天。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港澳創新走廊的新時代機遇前,東莞的民營企業家該如何出發,再立潮頭?

<strong>攢下第一桶金

40年前,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在虎門成立,東莞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而身處潮流當中的東莞人,勇走四方,開疆拓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商業成就。現如今不少活躍在商界的大佬們,就是在八十年代攢下第一桶金。

繼太平手袋廠之後,張光、張細兄弟從香港回虎門龍眼村,辦起了農村“三來一補”企業張氏發具廠,帶動億元村的創富故事。1981年前後,村裡的製造業興起,香港貨櫃車司機來往頻繁,龍泉系掌門人張佛恩的沙河餐廳隨勢在龍眼村開張了。幾年後張佛恩積累幾十萬元的起步資金,這才有了後來的龍泉系故事。


改革開放四十年“東莞奇蹟”時刻上演



“東莞奇蹟”和財富故事時刻上演,1984年嘉宏集團成立,1987年東莞宏遠集團的前身東莞宏遠有限公司掛牌,1988年唯美陶瓷創辦,1989年石龍富華電子創立。一批民營企業出現,儘管家底不豐厚,但是因搶先佈局,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1979—1989年,這一時期也被認為是東莞民營經濟孕育積累的孵化期。

隨後的10年(1990—1999年),是東莞民營企業崛起的十年。東莞民營企業以外資經濟配套服務和技術引進為載體,開始了一股創業潮,湧現出一批以餐飲、服務、零售、酒店等服務為主的本土民營企業以及以加工、代工為主的中小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

<strong>產業多元化發展

進入新千年後,本土民營企業家已經不在滿足於為外資企業做配套作嫁衣,自我轉型意識覺醒,慢慢開始技術升級。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東莞作為一個外貿依存度較高的城市,受到一定的影響,2009年東莞GDP增速只有5.3%。

危機讓企業和東莞地方政府意識到轉型升級迫在眉睫。2010年後,東莞加大轉型升級力度,出臺各項有益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措施,東莞民營經濟進入重要發展機遇期,創新驅動、智能製造等進入民營企業家的視野。

這時期,東莞的民營經濟更顯多元化,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均有領軍者出現,呈現多點開花的趨勢。東莞的產業結構更優化,經濟韌性更強,抗風險能力提高。

機器人企業拓斯達就在這一時期迅速崛起。公司創始人吳豐禮,2001年退伍後進入東莞一家企業,2007年,當意識到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享用人口紅利的時代即將終結,實現自動化將是企業存續發展的必然之路時,吳豐禮以50萬元的啟動資金,創立拓斯達。2017年2月9日,拓斯達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為全省首家在創業板上市的機器人企業。目前,拓斯達正著力構建機器人產業生態鏈,開啟“二次創業”新徵程。

除了技術投入,資本運作、市場開拓、品牌構建均是東莞民營企業家轉型升級手段,效果如何?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民營企業競爭力不斷提高。企業經營發展逐步由粗放分散向集約集聚轉變,由產業低端生產向高附加值環節轉變,湧現出步步高、嶺南股份、正業科技等一批優質民營企業和集團。截至目前,東莞市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企業3家,全部為民營企業;超百億元企業15家,其中民營企業佔12家。


改革開放四十年“東莞奇蹟”時刻上演

<strong>探索抱團新模式

<strong>

“東莞奇蹟”吸引全國乃至全球的目光,可以說一直活在聚光燈下。東莞市長肖亞非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在改革開放初期,東莞引入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改革開放40年來,莞商借政策的東風,抓住了全球產業轉移的機會,創新整合世界市場與內地勞動力市場,從而成就了數十年的輝煌。”

這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東莞奇蹟”出現的主要原因——時代機遇、自身努力。

何謂努力?東莞人常用“低調務實、敢為人先、誠信厚道、與時俱進”這四個標籤來識別東莞民營企業家,這四個詞就是“努力”所在,通過努力,把握機遇,成就事業。

當然,在這一番事業的背後,政府護航不能少。尤其是在與外商打交道當中,東莞政府的服務也在改變,更加高效。典型案例如1978年12月21日,出於大力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的考慮,東莞專門成立了對外加工裝配業務機構,並下設辦公室,負責“三來一補”以及合資合作企業的洽談、簽約、審批等日常工作,實行“一條龍”式管理與服務。

這樣管理服務思路得到延續。2002年,東莞成立全國首個“民營辦”,是全國首個專司民營經濟發展的綜合協調服務機構。2006年4月12日,東莞市出臺“民營經濟新48條意見”。2016年,東莞又提出36條政策,以實體經濟為導向,支持民企創新發展和開放發展、培育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等工作。

再到今年11月出臺的“非公經濟50條”,從人才、融資、技術等要素資源供給角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東莞積極改善營商環境,向外不斷髮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做強做優的聲音。

在東莞為民營經濟發展打造陽光、空氣、土壤的過程中,有一個事件值得銘記的是,2012年世界莞商聯合會成立,並召開2012年世界莞商大會,向全球發出“莞商聲音”。6年過去,世界莞商聯合會已經有個人會員上千名,在海外設立6個分會,更為重要的是落實了“以會聚商、以商興會”的民營經濟新模式,2017年更成立了有著“巨無霸”之稱的東莞民營投資集團(簡稱“莞民投”),佈局產業產城和金融類金融兩大板塊。


改革開放四十年“東莞奇蹟”時刻上演


過去一年,東莞民營投資集團已經接觸了百餘個項目。剛剛閉幕的2018世界莞商大會上,莞商會、莞民投簽下了12個合作項目,其中產業項目簽約金額超300億元,又一次成為城中熱話。

莞民投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是一家巨無霸的金融企業,更為重要的是,莞民投是東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重大突破,將對東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strong>鏈接全球資源

回首改革開放40年,東莞民營企業家憑藉著“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抓住時代機會,通過自身努力,闖出一片天。如今面臨新時代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善於抓住機會的東莞的民營企業家將如何出發,再立潮頭?這也是一個關乎東莞能否在未來40年的商潮當中再領風騷、延續輝煌的命題。

深知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東莞民營企業家正蓄力待發,謀劃佈局。“我認為,灣區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一個高水平、高質量的現代化產業集聚地。所以它需要更一批優秀的企業去參與建設,共同成長。”嶺南園林創始人、世界莞商聯合會會長尹洪衛分析,東莞企業傢俱有厚德、務實、誠信等特點,但是在未來發展,還要不斷的創新、提高綜合素養,才能在大機遇中,真的與時俱進。

練內力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而善用全球資源成為另一個關注點。“裡一個東莞,外一個東莞”,這是東莞民間形容散佈在全球各地的東莞僑胞的話,當前海外約有140萬東莞僑胞。他們在不少國家、地區從事各種生意,產生了一批在世界各地事業發展得很好的莞商。而東莞通過莞商會為紐帶、平臺,把世界各地的莞人莞商聯繫起來。

大灣區機遇下,海外資源、莞商會成為東莞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一大優勢,現在莞商會已行動起來。如舊金山灣區莞商會在今年9月成立以來,熱心將他們在舊金山硅谷的科技資源、高校資源,介紹給東莞的企業。同時,他們積極地組織灣區的莞商,成立投資公司,目前與莞民投有合作的項目意向。天時地利人和,這裡的人和指青年民營企業家,青年民營企業家已成為東莞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東莞要領跑下一個40年,不能還靠我們這些‘老骨頭’,要依靠青年莞商創業立業、守業興業。”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東莞市工商聯主席、世界莞商聯合會創會會長莫浩棠表示,青年企業家普遍擁有高學歷,不少還有留學海外的經歷,具有國際化的視野,所涉足的領域非常廣泛。因此,大灣區建設當中,青年企業家的支撐作用少不了。

新時代,新擔當。可以看到的是,東莞民營企業家正積極作為,發揚“厚德務實 敢為人先”的精神,全力投身到新的發展浪潮,通過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和品牌的運作能力,提升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動企業向全球產業鏈高端攀升,為東莞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