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時令又到冬至季節,看到老婆忙著買肉、剁蘿蔔菜、拾到餡子、和麵、擀皮,搗鼓半晌包餃子,不知什麼原因又想起來兒時吃“扁食”的事來。

說起“扁食”,對於現在年輕人知之甚少,但對於菏澤魯西南地區的年過不惑的中年人來說想必應該知道一些。如果告訴你它的官方名字,你一定知道,那就是餃子。

我家的“吃餃子”不叫“吃餃子”,而叫“吃扁食”,這是我四、五歲記事時就知道的事啦。“包扁食”、“送扁食”、 “吃扁食”、“雜麵扁食”、“扁食插的”、“不吃扁食凍掉耳朵”等等,奶奶一到冬至就經常嘮叨這樣的話。

前幾年過春節,我偶爾說了一句“包扁食”,讓女兒愣了半天,誤以為是什麼狀如“漢堡”更“好吃的”東西,跟著問了半天。為怕引起讀者誤會,我換一下文章標題概念,以下文中凡提到“扁食”均以“餃子”替代,一來高雅出俗,不顯土氣,二來也便於讀者理解和閱讀。

說起餃子,那可是中國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主食,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和小時候比,現在的生活可以說是天上地下,以前為了能吃頓餃子,往往期盼很久的,也就冬至和過年才能吃上,記得我們過年奶奶常常包兩種餃子,一是好面的大年三十、初一喝,雜麵的其他時候喝。不像現在,想啥時候吃就啥時候吃,想吃啥餡的就包啥餡的!我們應該常懷感激之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記得小時候,一進入冬季,我早早就惦記吃餃子這一天了,每每放學回來,我就常常問母親,冬至快到了不?快到了不?年下還有幾天?吃餃子是讓人興奮、愜意的事,吃一頓餃子足足可以讓人高興、舒暢幾天。

冬至吃餃子,最早起源於什麼時間,已是無可考證,但據傳餃子是有醫聖張仲景發明的,當初做成耳朵狀,是為了醫治凍爛的耳朵,後期逐漸演變成一種美食。但冬至和過年,北方吃餃子已經成為風俗,更是一種節日文化!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 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 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我家喜歡蘿蔔、白菜餡的餃子。以前,家裡窮,割不起肉,常常是雜麵包蘿蔔的素餡餃子,到後來老爹想到我們骨頭連肉一塊長,不能虧待我們,常常是花上2毛錢要人家的豬油拌上,算是讓我們開開葷。我們這些個饞嘴的孩子就圍在桌前,眼睛睜的大大的期盼著熱氣騰騰的所謂肉餃子儘快端到自己的面前,好狼吞虎嚥的享受冬至這一天的美食--餃子。

後來家裡能割點肉了,常常是喝住有肉團的餃子,老爹老媽就挑給妹妹吃。今天我們不愁買肉了,純肉餃子熱騰騰端上來,沾著蒜泥,倒上一杯小酒,寓意“餃子就酒,越過越有”,這也是美好生活的寓意吧!數九寒天,吃上熱乎乎的餃子,暖心暖身,更是過足了嘴癮,既充飢又解饞,也是美食一道。但總覺著沒有小時候的好吃,反到又想回歸素餡了。

記得吃餃子,我們年齡小用筷子夾不住,家裡又買不起叉子,母親就用菜刀在“格擋停”(高粱的杆)的上下面削兩下,扣掉“格擋停”的瓤,就做成了“叉子”模樣,說實話用這扎餃子一紮一個準,再吃餃子從來也不掉,鄰居的孩子羨慕不已,央求母親也給他們做了兩個。

記得到山師大北院上學期間,也是冬至。為了讓我們這些個異鄉的學生能夠吃上熱乎的餃子,感受到家的溫暖,學校跟食堂聯繫免費給每個班級下餃子,於是乎生活委員王輝便張羅著收菜票和饃票。好像是下午三四點光景,我們便來到食堂,找司務長交錢,找大師傅領面、領肉、領芹菜、領大蔥。於是我們全班45名同學便在食堂裡的大案子上鋪開了攤子,剝蔥的剝蔥,洗菜的洗菜,和麵的和麵,男的揉麵、切面紀子、女孩擀皮、包餃子,忙的不亦樂乎,還真有兩三個女孩手藝不凡,包的餃子帶花邊。時不時傳來尖叫聲和笑鬧聲,原來總有那搗蛋的傢伙把面抹在了他人的臉上,樣子又滑稽又好笑,自然免不了引來打鬧和追趕。等到一盆盆煮好的餃子被端回教室盛入每位同學的碗中時,那感覺別提有多棒了,真的是香氣醉人,親手勞動的果實果然是最香甜的,第一次這麼多人在一起吃餃子過冬至,也是我永久的記憶。

後來,到了山師大南院,第六食堂拿手好菜就是煮餃子,隔三差五,我必定要一缸子餃子吃,說實話,在當時能天天買餃子吃這已經是很奢侈的飯菜了,要知道必一缸餃子須花費5毛錢和4兩饃票。我還有一個壞毛病就是吃餃子必須加醋,不加醋吃不下去。記得有一次已經打好餃子了,卻發現宿舍沒有醋了,於是又跑到文化東路38號山師門口小賣鋪買瓶醋來才吃。

日子一年一年在過,每年都會有冬至這個日子,我一如既往的在這一天包餃子、吃餃子,每年都做不同的花樣,三鮮餡的、韭菜肉的、香菇木耳、大蝦餡的等等,為了冬天不被凍掉耳朵,也為了家庭的圓滿和諧和來年的財源滾滾。

今年的冬至又要到了,想念父母包的餃子了,也想念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的氣氛了,希望父母身體安康,姐妹們家庭和諧幸福,餃子越吃越香,生活越來越甜蜜。

馬學民,山東師範大學畢業,大學學歷,中共黨員。曾任中共菏澤市開發區工委機關報《今日開發區報》主編,菏澤市民俗學會會員、菏澤市儒學研究會副秘書長、牡丹區作家協會會員、副秘書長、菏澤市開發區區作家協會會員、副秘書長。現任世界馬氏聯誼總會第二屆常委會副秘書長、九州馬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紫山》編輯部副主任、《九州馬氏文化研究會會刊》主編。

2017年出版由菏澤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常健作序、150多萬字的個人新聞作品集《春華秋實》一書。參與編寫中央黨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巡禮》、《堅持科學發展觀、全力實現中國夢》,《曹州知名將士集傳》、《曹州留學生集傳》、《曹州杏壇名師集傳》、《曹州文壇名仕集傳》等文獻資料彙編等20多部。先後在鳳凰、人民、中國共產黨網、新華、新浪、光明、搜狐、網易、大眾等10多個網站,《中國紀檢監察報》、《大眾日報》、《支部生活》、《齊魯晚報》、《菏澤日報》、《牡丹晚報》等多家刊物發表新聞作品1560多篇。

2011年起歷時6年,牽頭髮起主修涉及山東、河南、江蘇、安徽、陝西等23個省、700多個村、30萬人的《開濮曹徐馬氏族譜》。2017年11月份,《在“第三屆中華家譜展評暨文創產品交流大會”上,經全國姓氏家譜專家綜合評審,榮獲“中華好家譜”最佳內容特等獎。2017年4月12日,出席在海南省亞洲博鰲論壇舉辦的世界馬氏聯誼總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三次擴大會議,任秘書處副秘書長,負責文件起草編印等。

2003年獲得菏澤市委、市政府專項獎勵先進個人,2006年被菏澤市委組織部評為菏澤市優秀黨務工作者,2013年,被菏澤市委宣傳部、市總工會、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評委“菏澤市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個人”2018年獲得菏澤市省級文明創建“百名”先進個人。連續12年被菏澤市委宣傳部評為“優秀新聞工作者”和“輿情信息工作先進個人”,連續13年被評為《菏澤日報》“優秀通訊員”。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魯西南冬至吃“扁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