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連續大招幫你建立社交自信 走出社交偽舒適區(1)

我們當中可能會有這麼一些人,他們對社交感到非常恐懼,不能正常地進行社會交流,經常處於自己跟自己和自己跟別人的衝突當中,對生活缺乏信心、希望,沒有人生方向,感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很沒有用,沒有能夠交心的朋友,不能夠適應這個社會。

如果你有以上的情況,不妨接著往下看!

社交恐懼?連續大招幫你建立社交自信 走出社交偽舒適區(1)

首先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簡稱社恐,是在生活中和別人——如家人、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等——進行日常交流的時候,一種不自然的心理病態,處於這種病態的人在進行社會交流的時候通常會否定自己、攻擊自己,且頭腦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經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並對某些固定的人、場面產生畏懼心理。

社恐的主要表現症狀有餘光恐懼、異性恐懼、對視恐懼、臉紅恐懼等。.

餘光恐懼:當眼睛瞥到某些特定的人或者物品的時候,大腦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聯想,聯想之前有過的經歷,由於無法剋制這種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對這種狀態產生畏懼心理。

異性恐懼:當遇見異性(如男性碰見女性,女性碰見男性)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緊張,腦海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念頭,且這些念頭無法被控制,導致無法和異性進行正常的交流。

對視恐懼:和別人進行交流時,沒有辦法直視對方,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躲閃對方的目光;或者是不小心和別人面對面了,會立馬轉移目光,不敢看對方的眼睛。這個時候,社恐人心理會比較緊張,腦海中有各種各樣的思緒亂飛,短時間內平復不了。

自己下的定義,可能不太準確,如果想要詳細瞭解社恐的各種症狀,可以百度一下。

為什麼我們會產生社交恐懼呢?我根據自己所學和經驗總結了下面幾個原因。

1. 俄狄浦斯期

社恐人之所以會社恐,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家庭,家庭承擔了一個人幼年生活的全部,而恰恰幼年又對一個人一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深藏在潛意識深處,伴隨著人的一生,繼而會對一個人的終生產生影響。

古人說:三歲定終身。其實也不無道理。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來講,產生神經症(社交恐懼症、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等)的根本原因是俄狄浦斯期的某些需求沒有被滿足,導致了病態“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戀母情結。

俄狄浦斯期是指人的3-5歲這個階段。與這個時期相對應的是俄狄浦斯情節,又稱為戀母情節、戀父情結。俄狄浦斯期與著名的古希臘故事“俄狄浦斯王”有關,這是一個弒父戀母的故事。俄狄浦斯幼年時被父母所拋棄,後被別的國家的國王收養,成為該國的王子,後來被定為該國的繼承人。在一次偶然事件中,俄狄浦斯殺死了他的親生父親,被選為親生父母所在王國的國王,並且娶了他的母親,後來他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承受不了內心的痛苦,就刺瞎了自己的雙眼,把自己流放,從此漂泊四方。

俄狄浦斯期就是一個敵視父親,渴望從母親那裡獲得愛和安全感的時期。對於女性則是敵視母親,渴望從父親那裡獲得愛和安全感。

俄狄浦斯情節揭示了一個衝突,是孩子與父親、母親之間的衝突。孩子視母親為自己的所有物,渴望從母親那裡得到愛,但是父親佔據著母親的愛,於是孩子就把自己的父親當做自己的敵人,和父親進行某種程度上的競爭,從而獲得母親的愛和安全感。

當這種對母親的愛和安全感不能夠被滿足時,孩子就會和父親、母親之間產生衝突,最終的結果是導致“病態的俄狄浦斯情節”,在人格深處埋下了“衝突”這顆種子。

而社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衝突,內心的衝突。比如在同學聚會時,大家都很開心,很長時間不見了,好不容易有個見面的機會。小張家裡出了一些狀況,心裡非常不舒服,不想和別人說話,但是迫於這種場合,他強迫著自己要去和別人說話。這就是衝突,但只是一個方面,我們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衝突。正常人其實也存在著衝突,但是並沒有社恐人這麼多,也沒有這麼難以解決。

而這種衝突的原型是來自於病態俄狄浦斯情節。

2. 心理創傷所致

心理創傷每個人都有,但正常人的清理能力非常強大,所以很多心理創傷都能夠被清理,社恐人的清理能力比較弱,特別是某些特定的方面,一個心理創傷清理不了,就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許多心理創傷無法被清理。

心理創傷可以通過個體自我疏導進行自我療愈,但一旦超過了自我療愈的極限,就會變得難以癒合。比如某一個心理創傷,我們從來都沒有克服過,或者是短暫地克服,但是沒過多久就產生“創傷反覆”,又回到了從前的狀態。心理創傷需要不斷地平復,一次一次地進行療愈,最終才能克服“反覆”,療愈創傷。

家庭會對一個人造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創傷,而這些心理創傷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因為小時候人格並沒有發展成熟,所以沒有能力去療愈心理創傷,在長期地強化中,心理創傷就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變得難以應對,我們就會因為心理創傷產生一些症狀。

一個非常典型的心理創傷是“比較”。父母小時候經常拿我們跟我們的兄弟姐妹、親戚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等進行比較,而且父母比較是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拿我們的優點去跟別人的缺點,當我們佔據了上風的時候,父母就會誇讚我們,而我們為了去迎合父母,就會去不斷地朝著我們的優點方向努力。

另一種比較是拿我們的缺點跟別人的優點進行比較,這個時候父母就會誇讚別人家的孩子,而貶低我們,讓我們好好向別人學習,這個時侯為了迎合父母,通常我們不得不去做我們不擅長的事情,但是我們卻做不好。做不好,父母就會批評、訓斥我們,長此以往,我們就會害怕去做這些事情。

通常第二種比較較多,為什麼呢?因為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他們覺得我們不夠好,想要我們變得更好。

為什麼要迎合父母呢?因為我們小的時候必須依靠父母才能活下去,如果我們不迎合父母,我們就很難生存,所以為了活下去,我們會迫不得已去迎合父母。

長此以往,我們就會出現兩種創傷後應激反應。

一是,當我們和別人相處時,會自動地將自己和別人進行比較,如果我們拿自己的缺點跟別人的優點進行比較,我們就會產生自卑感,覺得自己不夠好,甚至是嫉妒別人,攻擊別人;而當我們拿自己的優點去和別人的缺點進行比較時,我們會產生驕傲的心理,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3. 人格發展不成熟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由本我、超我、自我組成。

本我遵循快樂原則,是最原始的那個我,從出生開始與生俱來的那個我。與本我相對的是平時一些最基礎的需求,本能的需求,比如吃喝、性。

孟子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句話的意思是,吃喝和性是人的本能需求,最基本的需求。

告子曰:食色性也。這句話的意思同上,吃喝和性是人的本性。

超我遵循道德原則,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超我是在個人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的,其機能主要是監督、批判和管束自己的行為。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其主要作用是調節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

舉個例子。你餓了,想要去找吃的。如果是本我,你會去找吃的,不會考慮它們需不需要花費什麼才能得到,你看見路邊攤上有吃的,就會立馬拿在手上吃。但是超我不允許你去這樣做,因為這是搶東西,為社會所不允許。這個時候,自我就會來協調超我和本我之間的衝突,“花錢去買吃的”,這樣,本我和超我同時得到了滿足,消除了二者之間的矛盾。

社恐人的人格,也就是自我、本我、超我,發展的不成熟,或者換句話說,超我太強大,對本我的壓抑太強了,導致一些本我的需求沒有辦法得到滿足,這就導致了超我和本我之間的衝突,而自我又不能夠很好的協調二者之間的衝突,所以就會導致症狀出現。

既然我們瞭解了社恐產生的原因,那麼社恐該怎樣治療呢?目前已知的有兩種比較流行的方法:

1. 精神分析療法

2. 認知行為療法

社恐屬於神經症,目前的科學研究並沒有找到其生理上的發病機制,只是把社恐當做純心理疾病。心理諮詢是治療社恐的比較好的方法之一,可以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盡行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