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強迫分享,寶寶越“小氣”!

越是強迫分享,寶寶越“小氣”!

分享與謙讓,是頌揚了千年的傳統美德,也是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功課中不可或缺的一課。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會分享的孩子才有更美好的未來。

1

關於分享,家長應該怎麼看?

01 愉快地接受寶寶的分享

很多大人總愛逗逗孩子,卻又在孩子表示友好之時拒絕孩子的好意,讓孩子摸不清大人的想法,甚至有種上當受騙的沮喪感,以後,孩子就會變得謹慎起來。

越是強迫分享,寶寶越“小氣”!

有的寶寶也逐漸學會了大人的做法,剛遞過來的事物立馬又收回去,然後再也不肯分享了。

如果寶寶平時受到的鼓勵只是裝裝樣子的行為,而不是行為背後真心的快樂,那麼大家不僅沒有教會寶寶分享,反而教會了孩子自欺欺人和偽善。

所以,當寶寶初次把自己的玩具或食物主動遞到你嘴邊或手中時,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慷慨分享,並向孩子表示感謝,讓寶寶感受到因分享而帶來的愉悅。

02 不以成人標準要求孩子分享

家裡來了個更小的寶寶,家長們一般都會要求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和食物分享給小寶寶,即使是孩子最喜歡的東西也不例外,無視孩子的眼淚和心痛。

這種強迫性分享的現象非常普遍。其實父母們應該反過來想一想:“為什麼要求孩子平白無故地分享?”

也許從大人社交的角度來說,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客人是禮貌的表現,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所謂的分享就是家裡來了一個人要搶走自己的東西,換做誰都不會樂意啊。

分享,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孩子心裡接受了以後才可以,如果孩子不情不願,而大人硬要把屬於自己的東西剝奪出來。

或者對孩子進行道德批判,除了傷害到孩子的心理沒有任何好處,反而以後孩子會將自己的東西看得更緊,越不願意分享。

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為中心。

成年人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結果只能使與孩子之間的誤解越積越多。

2

孩子多大會懂得分享?

01 寶寶分享時的心聲是什麼

對於低齡的孩子來說,尤其是3歲以前的孩子,孩子們最關注的就是自己當下的心理感受:“我喜歡的食物和玩具我都想要,如果給了別人,我就沒有了怎麼辦?”

所以,孩子是否願意分享,跟心理是否能夠接受直接相關,孩子在乎的東西一般難以割捨,而一些已經過氣的、閒置的東西,則比較能夠分享出去。

02 分享與社會性息息相關

孩子6個月之前,大人要什麼都會伸手給,不是因為很大方,而是缺乏自我意識。到6個月以後,慢慢產生自我意識,開始有考慮的給與,至於給不給,關鍵看東西是不是心頭所好。

什麼時候最“小氣”?1—2歲是孩子自我意識最強化的階段,也是孩子最自我、最任性的階段,孩子會認為所看到的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媽媽也是自己獨屬的,不允許別人分享。加上這個階段孩子還不會考慮別人的心理感受,所以表現得最為小氣。

什麼時候會有好轉?

3歲以後,隨著孩子社會性發展,加上在小區、幼兒園等社會環境中積累了豐富的社交經驗,孩子越來越懂得與人相處之道,換位思考和同理心也發展起來,分享的行為也成為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方式。

3

孩子太小氣VS孩子太大方,你選哪個?

其實“小氣”與“大方”並沒有對錯好壞之分,這只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看法,認為愛分享的人就是大方的,不愛分享的人就是小氣的。但任何事情,只有在適度的範圍才最讓人感到舒適和自然。

過度大方不懂拒絕的孩子長大後也不懂得拒絕他人,事事謙讓,難免受委屈;而過度小氣的孩子斤斤計較也難以被人接納,影響人際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