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準釋放7500億元增量資金 意在優化流動性結構

央行昨天(7日)宣佈,從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以置換當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

這是今年第四次定向降準。降準所釋放的部分資金用於償還10月15日到期的約45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這部分中期借貸便利當日不再續做。除去此部分,降準還可再釋放增量資金約7500億元。

降準意在優化流動性結構 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央行相關負責人指出,本次降準的主要目的有兩方面。一是優化流動性結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此外,本輪定向降準釋放約7500億元增量資金,可以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資金來源,促進提高經濟創新活力和韌性,增強內生經濟增長動力,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央行這次降準適應了當前經濟的變化。貨幣政策穩健基調還是沒有變,只是針對目前的情況進行了一些調節。比如一個時期以來,銀行體系的負債增長速度相對較慢,與貸款增速相比,銀行存款增速較低。與此同時,市場對於流動性的需求平穩增長。從銀行體系負債狀況的變化與目前準備金率的水平看來,進行適當調節可以推動商業銀行將資金更多地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

再次啟動“降準置換MLF” 改善資金期限結構利好企業融資

今年4月17日,央行首次嘗試“降準置換中期借貸便利”,這次“置換”在方式、範圍和力度與上次保持一致。到了10月15日執行當日,銀行要分兩步走:先下調上述五類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在降準當日,持有未到期中期借貸便利的銀行,各自按照“先借先還”的順序,用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MLF,降準釋放的資金略多於需要償還的MLF。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指出,再次“降準置換中期借貸便利”,可以拉長資金的期限結構,最終有助於改善企業融資條件。這次降準置換MLF改變了資金的期限結構,也就是以前無論是公開市場操作還是MLF都是一年以內的短期資金,但降準釋放出來的是無期限的長期資金,這樣使得商業銀行的資產和負債的期限結構更為匹配,有利於商業銀行增加信貸的投放以及中長期企業債券的購買。民營企業的融資狀況將得到逐步改善。

央行強調: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 銀根是穩健中性的

除去兩次“降準置換中期借貸便利”,今年央行還分別在1月和7月實行了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和支持機構實施“債轉股”的定向降準。這次降準可再釋放的約7500億元增量資金,超過了上一次降準置換MLF釋放的4000億元增量資金,也超過了1月和7月降準分別釋放的3000億元和7000億元。

儘管這已經是年內第四次降準,但央行強調,本次降準仍屬於定向調控,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基本穩定,銀根是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下一步的重點是讓釋放的流動性流到該去的地方。“這談不上什麼‘大水漫灌’,也不會帶來政策的大幅寬鬆。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會增加銀行的可用資金,接下來希望通過銀行體系將這些流動性注入到非銀行的金融機構,逐步流入實體經濟的方方面面去;此外,還要通過銀行本身,通過信貸和其他融資方式,來支持實體經濟。”

降準不會影響人民幣匯率走勢 不形成貶值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著重回應了此次降準是否會對人民幣匯率形成貶值壓力。央行有關負責人說,本次降準彌補了銀行體系流動性缺口,優化了流動性結構,銀根並沒有放鬆,市場利率是穩定的,不會形成貶值壓力。

魯政委認為,這次降準不會對人民幣匯率走勢產生額外的影響。人民幣匯率走勢受到多個方面影響,比如中國對於國外經濟基本面的走勢,以及國際資本流動的政策調整情況。從目前來看,經濟形勢的變化已經使得市場能夠對於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有了更為明確的預期。同時,國際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的政策也基本就位。

降準之後釋放的流動性不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較大影響

降準之後所釋放的流動性對於樓市會產生哪些影響也備受關注。對此,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認為,這次降準的宏觀背景之一是房地產市場已經得到基本控制。只要房地產市場調控不松,央行降準預計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非常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