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降准」成了國慶後房企的營銷伎倆

“降準”的消息瞬間霸佔了國慶小長假最後一天的朋友圈。

10月7日,央行宣佈,自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的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

此次降準力度之大在近年來很少見,央行明確,此次降準這部分資金用於償還將於10月15日到期的約45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這部分MLF當日不再續做。除去此部分,此次降準還可向市場釋放增量資金約7500億元。

央行在與此消息同時發佈的“答記者問”中明確,本次降準的主要目的是優化流動性結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釋放約7500億元增量資金,可以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資金來源,促進提高經濟創新活力和韌性,增強內生經濟增長動力,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紛紛認為,央行這一輪降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保證市場的流動性,主要小微企業的流動性,精準向實體經濟注水,目的絕不是樓市、股市。

筆者也認同,此次降準絕不是大水漫灌,在房企融資渠道收緊的作用下,適當釋放流動性不會出現大量資金再次流向房地產的情況。在宏觀政策不放鬆的背景下,樓市降溫仍然是不可逆的趨勢。

目前,我國樓市已經出現明顯降溫信號。在此次國慶假期期間,不少熱點城市的熱點樓盤紛紛推出各種優惠促銷活動,甚至打出超低價折扣,“買房送寶馬”等營銷手段再次重出江湖。

而“降準”政策出臺後,不少營銷人員迅速藉此次“降準”大做文章,借勢營銷,打出“國慶後全線漲價”“國慶後取消折扣”“樓市維穩來了”“房價不會下跌”的聲音,企圖再次鼓動購房者。

降價和折扣是開發商在市場下行情況下作出的市場行為。“降準”的目的不是為了“維護房價穩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宏觀調控不放鬆的背景下,房企資金面趨於緊張,房價更不會出現捲土重來的情況。我們也需認識到,類似“降準”的政策需要在實體經濟的運行環境下綜合考量。不能解讀為“刺激樓市”或者“樓市回暖”的信號。

新京報記者 徐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