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成長教育指南

現在只要一說到AI,“AI取代人類”就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AI會取代XX工作的文章隨處可見。不過在很多人眼裡,AI和robot仍屬“科幻”範疇,取代人類工作的場景依舊遙遠。

不過不管媒體是在惡意製造恐慌吸引眼球還是在善意提醒,真實情況可能比它們描述的還嚴重。現在機器對體力類工作的替代效應已經顯現。建築機器人已經在國外上崗,它的效率可達人力的幾倍,可連續24小時工作,不拿工資。一些工廠已開始嘗試用機器人做鞋子、做衣服。而無人駕駛卡車已經正式上路。

人工智能時代成長教育指南

在腦力勞動領域,替代速度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快。比如摩根大通開發了一款合同解析軟件——COIN。原先律師和貸款人員每年需要360000小時完成的工作,COIN只需幾秒就可以搞定,而且它還大大降低了錯誤率(每年約12000筆錯誤),其中大部分源於人為所致。當然最牛的是COIN可以7×24小時全年無休,不需要拿工資。

再比如金融科技公司Kensho已開始和高盛等機構合作,利用AI進行市場數據分析。原來由人力至少花40個小時完成的市場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Kensho幾分鐘就能做完。同樣,AI和區塊鏈的使用,會對未來會計、審計類工作會造成巨大沖擊。可以說,未來凡是工作內容規則明確、工作流程明確、結果明確的工作都有被AI替代的可能,即使這個工作需要高強度的腦力勞動。

人工智能時代成長教育指南

當然並不是所有工作都能被機器取代,一些新類型的工作也會隨著AI和科技的發展而出現,這些工作對人的能力也有著特殊和更高的要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滿足這些能力要求。在過去,一個人的能力無法勝任所謂的高級別工作,他可以降級去做能勝任的工作,因為總有活需要“人”來做。可二十年後,當很多工作不再需要人來完成時,一個能力欠缺的人,等待他的只有失業領救濟。

那麼為了避免未來被機器淘汰成為loser,現在的孩子最需要培養什麼能力?

思辨能力

什麼是思辨能力?美國哲學家John Dewey對思辨能力曾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對觀點和被認同的知識所採取的主動的、持續的、仔細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識具備什麼樣的支持,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對任何觀點都進行證偽求真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獨立和主動的思考方式。

沒有思辨能力的人會直接把信息看成是“事實”,容易盲從和迷信。他們往往迷信權威和專家,容易人云亦云。有很多知識不代表有思辨能力,博士和碩士同樣會被騙入傳銷組織,因為沒有思辨能力。很多人把名人自傳裡的經驗奉為信條,這也是缺乏思辨能力的一種表現。

人工智能時代成長教育指南

為什麼AI時代思辨能力很重要?我們知道AI可以替代很多人力工作,但至少目前的AI仍存在一定侷限性。目前機器學習的瓶頸是隻能做相關關係——如果A發生,那麼B有多大的機率也會發生,但無法進行因果關係推理,至於未來能否具備因果推理能力還是個未知數。

比如對於“你打著雨傘”和“你的鞋溼了”這兩個事件,AI可以判斷出這兩個事件是“相關”的,也就是說這兩個事經常在一起發生。但是打傘並不是鞋溼的原因,下雨才是鞋溼的原因,下雨和鞋溼才是“因果”關係。對於重大問題的決策,如果我們只知道“打傘”和“鞋溼”有關聯顯然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了解導致“鞋溼”的背後原因是什麼,指導後續決策。而當AI成為我們決策的標配工具時,有思辨能力的人不會盲目接受AI給出的結果,他會保持一個謹慎的態度,深入思考,挖掘本質,給出真正有洞察性的idea, 這也是他比沒有思辨能力的人更有競爭力的原因。

有人會說如果以後AI迎來大突破,可以進化到完全具備人腦的思維能力時,任何決策都請機器幫忙就可以了。的確現在的“弱AI”以後能否能成為“強AI”,“因果”是一個突破口。不過即使有一天它真的被突破,人類還有一項能力始終無法被機器取代,不管機器發展到什麼地步。

創造力

劉強東曾說過:未來人們不用為物質工作,大部分為精神,為感情去奮鬥。人類可以享受,或者可以做點藝術性的、哲學上的東西。劉強東能說出這樣的話並不是一點道理沒有。

對AI和機器人時代,最常見的一個設想是人類會被機器取代,失去工作。可問題是如果大多數人口失業,被機器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又要賣給誰?人們沒有錢消費,產品生產力的提高又有什麼意義。

針對這個問題,有人提出可以通過國家發放基本保障收入的方式來解決,但更重要的還在於創造更多的無法被機器替代的就業機會,而創意產業會是其中的一個關鍵領域。

雖然現在的AI也可以作曲、畫畫了,但機器無論怎麼進化,也絕不會具備“人”特有的靈性。由靈性產生的創造力是獨一無二,它永遠不會被機器替代。另外從需求角度看,當人可以以很低的成本獲得豐富的物質商品時,精神和娛樂需求也會成為人的主要需求。也可以說創意產業將成為未來社會經濟的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整個社會對創意人才的需求程度會越來越高。所以有人說未來是一個人人做網紅和IP的時代,這個說法很誇張,但也有它的道理。

所以在未來,人還是需要工作。沒工作即使可以獲得基本保障,但恐怕很難實現劉強東所說的“享受”水平。至於人們能不能做點藝術和哲學上的東西,這不取決於人們的意願(純玩票當然可以),而是取決於人的創造和創意能力。

人工智能時代成長教育指南

當然AI時代對創造力的要求並不侷限於創意產業。比如在投資領域,AI技術將在量化投資應用方面不斷普及、不斷優化。當幾乎所有的交易員都通過AI進行投資決策時,他們的交易優勢也就越來越小。這個時候誰更有創造力,誰能提出更具開創性的策略,誰就比別人更賺錢。同樣未來隨著自動化的全面普及,產品生產的成本越來越低,產品品質越來越高,一個品牌想要在競爭中勝出,靠的是一個能打動消費者的好故事,編一個好故事自然也需要創造力。

所以創造力、思辨力決定了一個人在AI時代能否保持競爭力,不被淘汰。一個人的知識量和學歷固然很重要,但只有知識量和學歷並不能保證未來他可以不靠基本保障收入生活。

跨界學習

以前我們總提倡螺絲釘精神,一個人只要在某個特定領域深耕鑽研,就有可能成為人生贏家。在未來,螺絲釘精神固然重要,但我們更需要跨界學習。

比如在投資領域,AI技術支持的量化交易無疑是未來趨勢,一個交易員只懂金融和投資知識已經越來越難混,編程開始成為交易員的必修課。還有在供應鏈金融行業,過去了解金融、法律和供應鏈知識就夠了,但是以後如果不懂區塊鏈恐怕很難在這個行業有所發展。而學習區塊鏈你需要了解密碼學、計算機知識、經濟學,這就需要跨界學習。

可以說過去是機器圍著人轉的時代,機器完全以人為中心。而未來機器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人需要知道如何與機器協同工作。那怎麼和機器協同工作?那就需要懂得機器的語言。所以一個孩子不管將來從事什麼工作,學一點編程挺有必要。以後編程不是程序員的專利,在很多行業將成為一門工作工具,就像在今天你必須知道PPT和Excel怎麼用一樣。

另一方面,科技正在以指數級的速度發展,未來充滿更多不確定性,我們很難預測十年後的世界。一個孩子應該如何規劃未來自己的發展方向?家長通常的做法是選擇一個自認為未來有發展前途、有錢景的方向(比如很多人會選擇經濟、IT),然後在這個方向重點培養。可是一番苦讀畢業後,他很有可能發現自己鑽研的領域已經過時了,這在未來並非不可能。比如,很多人花了四年時間學習傳統的會計和財務知識,結果發現未來基礎會計工作會被AI和區塊鏈技術淘汰掉。當十年後編程成為各行業必備的一項工具時,只學習編程的人會發現自己已經沒有競爭力。

所以為了應對未來的變化,降低風險,通識教育就變得很重要。一個孩子除了鑽研自己的興趣領域,更需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這裡並不是要求他精通每個領域(這也做不到),而是要求他了解每個領域裡最本質的原理和底層邏輯,以靈活應對未來快速變化的環境。最近所謂的“第一性原理”越來越受到關注,也是這個道理,有興趣的人可以百度研究下。

未來的教育

其實早在二十年前,國內就已經出現加強創造力培養、注重思辨能力的聲音。可是直到今天,對很多人和教育機構來說這種聲音也僅僅是一種口號。因為在過去,一個孩子即使沒什麼創造力、沒太多思辨能力,知識面狹窄,但只要肯努力,考上一個還不錯的學校,畢業以後認真工作,就能擁有一個穩定和不錯的生活。

可是未來十年,這種模式很可能行不通。沒有創造力、思辨能力的孩子未來會被機器無情碾壓,即使他有一個不錯的文憑。而一個孩子如果大學四年只鑽研一個領域,不涉獵其他學科,即使他的專業成績很優秀,這四年的學習也不能認為是成功的。

人工智能時代成長教育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