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成长教育指南

现在只要一说到AI,“AI取代人类”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AI会取代XX工作的文章随处可见。不过在很多人眼里,AI和robot仍属“科幻”范畴,取代人类工作的场景依旧遥远。

不过不管媒体是在恶意制造恐慌吸引眼球还是在善意提醒,真实情况可能比它们描述的还严重。现在机器对体力类工作的替代效应已经显现。建筑机器人已经在国外上岗,它的效率可达人力的几倍,可连续24小时工作,不拿工资。一些工厂已开始尝试用机器人做鞋子、做衣服。而无人驾驶卡车已经正式上路。

人工智能时代成长教育指南

在脑力劳动领域,替代速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快。比如摩根大通开发了一款合同解析软件——COIN。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0000小时完成的工作,COIN只需几秒就可以搞定,而且它还大大降低了错误率(每年约12000笔错误),其中大部分源于人为所致。当然最牛的是COIN可以7×24小时全年无休,不需要拿工资。

再比如金融科技公司Kensho已开始和高盛等机构合作,利用AI进行市场数据分析。原来由人力至少花40个小时完成的市场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Kensho几分钟就能做完。同样,AI和区块链的使用,会对未来会计、审计类工作会造成巨大冲击。可以说,未来凡是工作内容规则明确、工作流程明确、结果明确的工作都有被AI替代的可能,即使这个工作需要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人工智能时代成长教育指南

当然并不是所有工作都能被机器取代,一些新类型的工作也会随着AI和科技的发展而出现,这些工作对人的能力也有着特殊和更高的要求,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满足这些能力要求。在过去,一个人的能力无法胜任所谓的高级别工作,他可以降级去做能胜任的工作,因为总有活需要“人”来做。可二十年后,当很多工作不再需要人来完成时,一个能力欠缺的人,等待他的只有失业领救济。

那么为了避免未来被机器淘汰成为loser,现在的孩子最需要培养什么能力?

思辨能力

什么是思辨能力?美国哲学家John Dewey对思辨能力曾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持,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对任何观点都进行证伪求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独立和主动的思考方式。

没有思辨能力的人会直接把信息看成是“事实”,容易盲从和迷信。他们往往迷信权威和专家,容易人云亦云。有很多知识不代表有思辨能力,博士和硕士同样会被骗入传销组织,因为没有思辨能力。很多人把名人自传里的经验奉为信条,这也是缺乏思辨能力的一种表现。

人工智能时代成长教育指南

为什么AI时代思辨能力很重要?我们知道AI可以替代很多人力工作,但至少目前的AI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机器学习的瓶颈是只能做相关关系——如果A发生,那么B有多大的机率也会发生,但无法进行因果关系推理,至于未来能否具备因果推理能力还是个未知数。

比如对于“你打着雨伞”和“你的鞋湿了”这两个事件,AI可以判断出这两个事件是“相关”的,也就是说这两个事经常在一起发生。但是打伞并不是鞋湿的原因,下雨才是鞋湿的原因,下雨和鞋湿才是“因果”关系。对于重大问题的决策,如果我们只知道“打伞”和“鞋湿”有关联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了解导致“鞋湿”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指导后续决策。而当AI成为我们决策的标配工具时,有思辨能力的人不会盲目接受AI给出的结果,他会保持一个谨慎的态度,深入思考,挖掘本质,给出真正有洞察性的idea, 这也是他比没有思辨能力的人更有竞争力的原因。

有人会说如果以后AI迎来大突破,可以进化到完全具备人脑的思维能力时,任何决策都请机器帮忙就可以了。的确现在的“弱AI”以后能否能成为“强AI”,“因果”是一个突破口。不过即使有一天它真的被突破,人类还有一项能力始终无法被机器取代,不管机器发展到什么地步。

创造力

刘强东曾说过:未来人们不用为物质工作,大部分为精神,为感情去奋斗。人类可以享受,或者可以做点艺术性的、哲学上的东西。刘强东能说出这样的话并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对AI和机器人时代,最常见的一个设想是人类会被机器取代,失去工作。可问题是如果大多数人口失业,被机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又要卖给谁?人们没有钱消费,产品生产力的提高又有什么意义。

针对这个问题,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国家发放基本保障收入的方式来解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创造更多的无法被机器替代的就业机会,而创意产业会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领域。

虽然现在的AI也可以作曲、画画了,但机器无论怎么进化,也绝不会具备“人”特有的灵性。由灵性产生的创造力是独一无二,它永远不会被机器替代。另外从需求角度看,当人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获得丰富的物质商品时,精神和娱乐需求也会成为人的主要需求。也可以说创意产业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的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整个社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程度会越来越高。所以有人说未来是一个人人做网红和IP的时代,这个说法很夸张,但也有它的道理。

所以在未来,人还是需要工作。没工作即使可以获得基本保障,但恐怕很难实现刘强东所说的“享受”水平。至于人们能不能做点艺术和哲学上的东西,这不取决于人们的意愿(纯玩票当然可以),而是取决于人的创造和创意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成长教育指南

当然AI时代对创造力的要求并不局限于创意产业。比如在投资领域,AI技术将在量化投资应用方面不断普及、不断优化。当几乎所有的交易员都通过AI进行投资决策时,他们的交易优势也就越来越小。这个时候谁更有创造力,谁能提出更具开创性的策略,谁就比别人更赚钱。同样未来随着自动化的全面普及,产品生产的成本越来越低,产品品质越来越高,一个品牌想要在竞争中胜出,靠的是一个能打动消费者的好故事,编一个好故事自然也需要创造力。

所以创造力、思辨力决定了一个人在AI时代能否保持竞争力,不被淘汰。一个人的知识量和学历固然很重要,但只有知识量和学历并不能保证未来他可以不靠基本保障收入生活。

跨界学习

以前我们总提倡螺丝钉精神,一个人只要在某个特定领域深耕钻研,就有可能成为人生赢家。在未来,螺丝钉精神固然重要,但我们更需要跨界学习。

比如在投资领域,AI技术支持的量化交易无疑是未来趋势,一个交易员只懂金融和投资知识已经越来越难混,编程开始成为交易员的必修课。还有在供应链金融行业,过去了解金融、法律和供应链知识就够了,但是以后如果不懂区块链恐怕很难在这个行业有所发展。而学习区块链你需要了解密码学、计算机知识、经济学,这就需要跨界学习。

可以说过去是机器围着人转的时代,机器完全以人为中心。而未来机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需要知道如何与机器协同工作。那怎么和机器协同工作?那就需要懂得机器的语言。所以一个孩子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学一点编程挺有必要。以后编程不是程序员的专利,在很多行业将成为一门工作工具,就像在今天你必须知道PPT和Excel怎么用一样。

另一方面,科技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未来充满更多不确定性,我们很难预测十年后的世界。一个孩子应该如何规划未来自己的发展方向?家长通常的做法是选择一个自认为未来有发展前途、有钱景的方向(比如很多人会选择经济、IT),然后在这个方向重点培养。可是一番苦读毕业后,他很有可能发现自己钻研的领域已经过时了,这在未来并非不可能。比如,很多人花了四年时间学习传统的会计和财务知识,结果发现未来基础会计工作会被AI和区块链技术淘汰掉。当十年后编程成为各行业必备的一项工具时,只学习编程的人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竞争力。

所以为了应对未来的变化,降低风险,通识教育就变得很重要。一个孩子除了钻研自己的兴趣领域,更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里并不是要求他精通每个领域(这也做不到),而是要求他了解每个领域里最本质的原理和底层逻辑,以灵活应对未来快速变化的环境。最近所谓的“第一性原理”越来越受到关注,也是这个道理,有兴趣的人可以百度研究下。

未来的教育

其实早在二十年前,国内就已经出现加强创造力培养、注重思辨能力的声音。可是直到今天,对很多人和教育机构来说这种声音也仅仅是一种口号。因为在过去,一个孩子即使没什么创造力、没太多思辨能力,知识面狭窄,但只要肯努力,考上一个还不错的学校,毕业以后认真工作,就能拥有一个稳定和不错的生活。

可是未来十年,这种模式很可能行不通。没有创造力、思辨能力的孩子未来会被机器无情碾压,即使他有一个不错的文凭。而一个孩子如果大学四年只钻研一个领域,不涉猎其他学科,即使他的专业成绩很优秀,这四年的学习也不能认为是成功的。

人工智能时代成长教育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