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梁覆灭怪侯景?这个字画诗词乐舞样样精通的帝王才是祸首

在古代众多皇帝之中,和梁武帝最相似的,应该是唐玄宗李隆基,都是功业和过失十分明显的人物。他们都是前期精明晚年糊涂;都在宗教上一度迷失;也都是艺术才能颇为出众。但萧衍也有和李隆基很不相同的地方,这就是他恐怕是古代皇帝里面少有的不好女色的孤家寡人。以《梁书》记载,萧衍“五十外便断房室”,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萧衍始“不与女人同屋”。如果以他八十六岁去世来算,就有近四十年没碰过女人,不论古今中外,绝对堪称一个奇迹。可信度高不高,并不好说。

梁武帝萧衍在位长达四十八年,整个两晋南北朝300多年间都堪称第一。而且萧衍的确有才干,前期任用陶弘景也颇有政绩。陶弘景是南朝最著名的道士,与北朝寇谦之齐名。《南史》对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誉,陶弘景与寇谦之都是道教宗师中参与世俗政权比较积极的人物。但齐梁时期,崇佛的大环境已经越来越兴盛,陶弘景作为茅山派代表,最终还是迫于压力出走。最后多少涉猎佛教理论,佛道兼修,如此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萧梁覆灭怪侯景?这个字画诗词乐舞样样精通的帝王才是祸首

萧衍举兵夺位时,陶弘景已经在山中修道,表示支持,派出不少弟子加入萧衍的阵营。萧衍登基以后多次要求他出山,但陶弘景并不愿回到朝廷。一次,梁武帝亲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诏询问:“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陶弘景写一首诗作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就是著名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武帝对这位高人无可奈何,但还是与陶弘景常有书信往来。有时候还前往山中咨询陶弘景一些朝廷大事。所以,他在梁朝前期是一个对朝政有相当影响的隐士,因此人们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但称帝的萧衍毕竟不再是过去的萧衍,随着时间变化,他对陶弘景和道教的态度就有了变化,他开始转向了佛教,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痴迷。萧衍为什么会在信仰上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史书给的信息不是很全面。由于他是一个学问不低的皇帝,最后竟然走到佞佛,搞得几次出家“舍身”的地步。通过杜牧著名诗句,许多人都知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单单梁朝半壁江山内,佛寺已达2800多座,僧尼多达82万余人,所以,杜牧的诗句应该并不夸张。据说梁武帝天监中期以后,也就是60多岁步入晚年,一天只吃一顿饮,肉食一丝不沾,只吃豆类汤菜和糙米饭。平时穿极朴素的便服,作为一个很有艺术天赋的人,他后来不喝酒不听音乐。除非祭祀宗庙,不举行任何大会餐宴。到三次舍身佛寺,还有了昵称“三宝奴”,大有走火入魔的趋势。当年号称竟陵八友之一的江南风流名士萧衍,的确和前半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完全是一个遵守戒律的信徒了。

在思想上,萧衍有深厚的学识,他应该算是儒佛道都兼备,也并非单纯的痴迷。他确实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研究佛学,并著有相关书籍如《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梁武帝萧衍在统治日益稳固后转向佛教,一方面江南自东晋到萧齐,佛教僧侣阶层已经势力大张。因为战乱频繁,佛寺收容人口和土地非常突出。武帝萧衍试图巩固地位,加上注重新朝的声名,也就继续默认了佛教势力和对梁朝政权的拥护。这一背景也是不容忽视的,与之相反的就是后来北周武帝的打击压制佛教,其实都有历史根源。

武帝萧衍在佛道影响下,确实表现了一些宽厚仁慈,包括希望各地官员注重清廉,要爱护百姓等等,这些方面做了一些表率。但另一方面,随着萧衍越来越年长,他也渐渐走向了昏庸。包括对家族子弟的包庇和纵容,有时候还怀着莫名其妙的猜忌。

萧梁覆灭怪侯景?这个字画诗词乐舞样样精通的帝王才是祸首

萧衍的六弟临川王萧宏本来是他十分信任的手足,夺位成功建立梁朝以后出任中护军,掌管京师建康的兵马。就算萧宏曾经窝藏杀人凶手,萧衍也不加惩罚,反而还加封官职,这已经有些不可理喻。萧宏受到皇帝宠爱庇护,更加肆无忌惮胡作非为。萧宏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武帝萧衍的大女儿永兴公主萧玉姚私通,两个人还谋划要篡夺萧衍的皇位。

萧玉姚嫁的是萧衍早年好友殷叡之子殷均。殷叡出身陈郡豪门殷氏家族,祖上有东晋太常殷融,刘宋有荆州刺史殷仲堪,祖父殷元素也是南康王府相,都是杰出名士。殷均为人品格不差,十分仁孝,生活质朴,喜好宁静。殷均还是梁朝排得上号的书法家,尤其楷书很出名,偏偏永兴公主萧玉姚仗着是武帝长女,十分任性刁蛮,生活奢侈,而且欲望很盛。据说永兴公主出嫁后另有住处,并没和驸马殷均共住一起,所以私生活很放荡。也有另外的说法,因为殷均各方面和公主都格格不入,最要命的就是身体条件比较差。《南史》说“均形貌短小,为主所憎。”换句话说,萧玉姚和这个驸马爷可能根本有名无实,几乎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莲的传奇样板了。

史书记载了一次审查萧宏府上的事件,结果却以喜剧收场。有一次武帝带了人,借故到萧宏家喝酒,借着醉酒说要到后院走走看看。萧宏显得神色惊惶,武帝确实起了疑心,非让他把后院的库房打开。萧宏的库房中有三十间放满了钱,据说达三亿。其余库房放满了细布绢丝蜜蜡等等用品,都是在建康和其他州县巧取豪夺来的。武帝看到库房里并没有传言的兵器,很高兴地说:“阿六,汝生计大可!”他顶多认为萧宏是腐败爱财,基本上相信萧宏是不想谋反的。然而,虽然萧宏没有亲自动手,但他唆使永兴公主萧玉姚出手,却似乎比他动手更加阴险狡诈。就在一次家宴上,萧玉姚的手下想要靠近皇帝出了意外,被侍卫发觉,从他们身上搜出兵器,密谋败露,供出萧宏和萧玉姚主使。所以,萧玉姚向武帝认错,自知罪无可赦,最后自尽。而萧宏则是被武帝冷落,到了天监十七年(518),武帝在光宅寺再次险些被刺杀,刺客还是供认主谋是萧宏,居然武帝将萧宏一顿动情的责骂,仅仅是免职!几年后到普通年间,萧宏继续被武帝任用为司徒、太尉、扬州刺史,到普通七年(526)得病而死。武帝还在他得病期间多次去看望,可见这个六弟萧宏一直受到萧衍宠爱,这份兄弟手足亲情应该也是真心,只是萧衍实在过分纵容萧宏。

当然,梁武帝萧衍生平最昏庸举动一是几次舍身,导致花费高昂去赎他。附带上下都崇佛,许多人出家,寺庙侵占人力、财力和田地,对梁朝的经济影响太大。但更致命的昏招还是收留了北朝来投的侯景,导致梁朝大乱,萧衍被困台城饿死。

萧梁覆灭怪侯景?这个字画诗词乐舞样样精通的帝王才是祸首

侯景是北方边民,据说是羯族人,史书说他脚上有点残疾,走路不稳,但依然精通骑射。侯景起初是北魏末年羯族权臣尔朱荣手下,但真正让他崛起还是东魏大将高欢。侯景与高欢的关系非比寻常,两人都是六镇之一的怀朔镇故旧(而另一方对头宇文泰、李弼、李虎、独孤信包括杨忠等出自武川镇),在高欢对付尔朱荣势力试图平定六镇时,侯景作为尔朱荣手下,已经改变立场站在高欢一边。当然,高欢本来也属于尔朱荣带出来的六镇边将,可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干才,对侯景大胆启用,让他拥兵达十万众,为收复各地起到很大作用。

从为人来说,侯景治兵比较冷酷,高欢对侯景算是信任,不过也知道侯景的手段不能长久。稳定北方以后,高欢临终前却叮嘱儿子高澄要改变用人策略。笔者认为史书说高欢单单提醒高澄要小心侯景的说法可能不是很全面。从东魏到北齐立国,应该是对整个原来六镇旧部势力都大刀阔斧进行了整肃,并非单纯针对侯景,这是十分复杂的一段秘史。但侯景一人牵动北齐、北周和梁朝三方,尤其直接导致南朝巨变,说他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应该都不算过分了。

侯景受不了高澄掌权以后对他改变态度,据说他计划投靠西魏宇文泰,但侯景是一心帮高欢对付宇文泰的干将,怎么可能获得宇文泰信任呢?加上东魏一直对他追击,最后只有投靠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547),由于武帝此前北伐一直收效不大,名将陈庆之死后,南朝几乎无人可用。侯景的力量萧衍多少知道,所以接受了侯景投降,给他河南王、大将军、持节的待遇。高澄派大将慕容绍宗进攻侯景,梁朝派贞阳侯萧渊明支援,结果大败,萧渊明被俘,足见南方军事力量一落千丈,不然侯景怎么敢凭区区数百亲信就搅乱江南?不久,东魏试图对梁朝提出和解,武帝打算进行谈判。侯景感到恐慌,居然假冒高澄写信,提出以萧渊明交换侯景作为试探,武帝表示接受。侯景十分恼怒,于是谋变,引发前后四年的梁朝巨变。

在侯景作乱带来的动荡下,梁朝萧家不光被侯景所冲击,自身也完全陷入一片混乱。武帝的第七子萧绎,也是简文帝萧纲的弟弟,就趁乱杀不满的侄儿辈萧慥、萧誉(河东王),还有兄长萧纶(邵陵王),他的世子萧方死于内战。他打败进犯的襄阳都督萧詧(《文选》编撰者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逼他投奔西魏。另外萧家诸王之间许多也相互看不顺眼,打打杀杀,内耗严重。最后,萧绎看准时机同大将王僧辩、陈霸先对付侯景。所以,梁朝衰亡速度之快,不完全是侯景一个人的原因。只不过,侯景造成冲击的确是整个南北朝的转折,东魏、西魏都先后卷入其中。尤其西魏与萧绎联合对付武帝第八子萧纪,西魏大军攻入了蜀地益州,同时还攻下襄阳,这是宇文家族势力开始超过东魏的标志,一如当年秦国攻占巴蜀后,国力就凌驾东方六国之上。

萧梁覆灭怪侯景?这个字画诗词乐舞样样精通的帝王才是祸首

平定侯景立下大功的王僧辩也不是汉人,祖先是魏晋时期迁入河东地区的乌桓族。其父王神念同样是从北魏投奔南朝的,这一点倒和侯景有些半斤八两,与羊侃、羊鸦仁那样祖上还算生活在南方的也不同。王神念本在北魏官职和口碑不差,获封南城县侯,出任地方官也很有成绩,为何会带两个儿子投奔南朝(王僧辩是次子,另有长子王尊业做到太仆卿),原因不明。王神念在武帝普通年间去世,享年七十五。王僧辩一直在湘东王萧绎府上任参军、常侍。侯景大乱的时候,王僧辩已经出任竟陵太守,为表忠心,与亲信手下返回江陵听命萧绎安排。

前面提到,比萧绎更占优势的是位居武昌郢州(郢州是从荆州、湘州、豫州等地划出的新州,州治位于今湖北武昌区蛇山古郢州城,隋唐以后一般称鄂州,后来郢州这一称呼另指安陆钟祥一带)的邵陵王萧纶,曾获得武帝任命讨逆,之后自然也受到拥戴为北讨大都督,像寻阳公萧大心、南平王萧恪都很拥护他。由于萧纶无所作为,他对萧绎写信劝说:“道之斯美,以和为贵,况天时地利不及人和。岂可手足肱支,自相屠害?即日大敌犹强,天仇未雪。余尔昆弟,在外三人,如不匡救,安用臣子?”萧绎根本不愿响应,他想的是争位。先围攻河东王萧誉在长沙,将其杀死。

跟着派王僧辩借平乱的名义攻击萧纶,当时王僧辩行动稍有迟缓,说要等各方部署好在一举进攻。萧绎害怕萧纶逃走,气的将王僧辩撤下,还用刀砍伤,将他关押。萧绎自己跑去指挥一通,毫无成果,只有将王僧辩放出。这时军队已经集中,王僧辩大获成功,萧绎才恢复他领军将军地位,进至巴陵(今湖南岳阳)。萧纶逃跑向高欢求助,获封梁王,安置在汝南(非河南境内汝南,而是侨治于武昌一带的汝南),但萧纶仗着东魏支持,进攻北面安陆一带,引起西魏反攻,大统十七年(551),宇文泰命大将杨忠领军攻灭,将萧纶杀死,抛尸江中。

天正二年(552)二月,萧绎大举传檄讨伐侯景。与此同时,在益州的武帝萧衍第八子武陵王萧纪自立称帝。萧纪治理蜀地史书评价不差,十七年基本太平无事,他减除了一些苛捐杂税,今天贵州、湖北、湖南山区饱受战事骚扰的许多少数民族纷纷迁徙入蜀,恢复邛州、戎州安置西南少数民族,这两座城之前荒废了百年之久。向南还发展宁州(今云南省东南部)、越巂(今四川攀西地区)两郡,促使边疆部族生活安定起来,导致当时远至西域的许多外族前来中原梁朝贸易或入贡都改走西南丝绸之路,来益州以后坐船顺长江前往京师建康。所以,《资治通鉴》评价萧纪“内修耕桑盐铁之政,外通商贾远方之利,故能殖其财用,器甲殷积。”武帝萧衍对萧纪的表现非常满意,对他既宠爱也信任,加封他为征西大将军,因此萧纪的声望和地位在诸王之中一直比较高。

侯景之乱发生以后,萧纪在成都招兵买马准备顺江前往建康勤王。长江中游的萧绎为了扩充实力,又担心弟弟抢夺皇位,就写信劝阻:“蜀人勇悍,易动难安,弟可镇之,吾自当灭贼。”随后又写信说:“地拟孙、刘,各安境界;情深鲁、卫,书信恒通”。想安抚和稳住萧纪,然后坐等建康消耗以后才出兵。萧纪看出萧绎的野心,也不甘心落在他后面,反而先一步称帝,挥师东征。这时,萧绎在主持讨平侯景,急于攻下建康,首尾无法相顾,所以他向西魏求助,派军南下攻打成都。萧纪已经到达巴东三峡地区,放弃成都继续前进,但尴尬的是,手下大多是蜀人,士气大降,最后身边的将领樊猛作乱刺杀了萧纪。西魏方面奉命夺取蜀地的主将就是后来李渊的祖父李虎,可入蜀的当年就死了(西魏大统十七年,551),由于史书没有李虎传记,这一事迹几乎湮没无闻。

萧梁覆灭怪侯景?这个字画诗词乐舞样样精通的帝王才是祸首

回过头再看这个侯景,领区区数百骑南下,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梁朝方面,武帝萧衍虽然佞佛昏聩,但毕竟安享太平二三十年,社会局势大体是不差的。那么,整个酿成动荡的源头其实在于北方的六镇之乱,以尔朱荣为首的部族势力使原来的北魏王朝趋于瓦解。

东魏高欢高澄父子在平定乱局的大目标前,首要任务在稳固自身,又与宇文泰有很大矛盾,导致宇文泰趁机下关中建立西魏,北魏的瓦解彻底形成。西魏刚刚落脚,所以当时的南北朝三方暂时倾向于平衡。就因为高澄继承高欢的位子,导致侯景受猜忌。侯景在东魏立国前期有大功,正如尔朱荣在北魏末年扫荡各方变乱也有大功。不少史书还评价尔朱荣在平乱这一点上堪比曹操。但侯景位居司徒,坐拥河南六州之地,部下十万之众,单凭高澄的资历和名望压不住侯景。另外一点是,侯景与高欢关系亲密,却与高澄却颇有矛盾。这好比三国时投靠曹魏的孟达,在曹丕曹睿父子交替时也是处境大变,孟达很快就想要改换门庭,回到蜀汉,结果就遭到司马懿出其不意的偷袭。

侯景之所以被梁武帝接纳,也以为是可以利用他收取北方州郡。这一前提就决定,没有谁真的会把来自北方的“狼”当成家养的,因为侯景是狼,迟早生变不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吗?这也好比三国时代的猛将吕布,以及董卓、李傕、郭汜包括马超,这一批西北边镇的人,在中原豪族士族的军阀眼中,一直视为边民野人。“反复无常”一词当时岂止针对吕布一人?那么,几百年后的侯景同样被贴上标签。假如侯景没有投靠过梁朝,恐怕就混同在六镇余孽之中,也不会让人戴上那么著名的有色眼镜。

但笔者始终认为,侯景只是梁朝覆灭的外因,更重要的还是内部问题,梁朝的垮台根本是自己造成的,侯景只是一根导火线而已。之前武帝萧衍的昏庸已经滋生了很多破败因素,简文帝萧纲可以看作一个悲剧色彩的人物,生于腐朽家族,空有一些文学才华,毫无治国才干。不光他本人被侯景逼迫得逞,还牺牲了女儿溧阳公主。虽然种种凄惨可以博人同情,但也侧面证明他存在诸多缺点。当然,萧纲还不是梁朝衰亡的主要责任人,所谓平定侯景大乱的元帝萧绎才是,因为他本就是梁朝最后一个皇帝,堪称奇葩的终结者。

萧绎,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几乎要算历史上最为人格分裂的人物之一,远比隋炀帝杨广感觉令人费解和矛盾。原本也是梁朝萧氏家族最有才华的人物——如果不是后来的史书有造假的嫌疑,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他绝对是一个天才!

本来萧家最流行的是文学才华,诗文才艺在萧家子弟那是人人都能玩,已经很普通了,萧绎毫无疑问名列其中。他的兄长——昭明太子萧统负责编辑了一部《文选》已经光耀后世,而萧绎是自己独立写了一部《金楼子》,虽然说起来不如文学理论的《文心雕龙》那么出名,但在中国文论史上也绝对占一席之地。

这不足概括萧绎的才华,流传下来他的《职贡图》长卷的部分片段,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个小国使者的人物形象,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这些从武陵王萧纪治理的益州经过江陵,然后前往建康入贡的使节,这是萧绎亲眼所见,也可能负责接待过的片段记录。据《职贡图序》曰:“皇帝君临天下之四十载,垂衣裳而赖兆民,坐岩廊而彰万国。”显然正是武帝在位时,梁朝相对繁荣,才有不断有使者入贡的情景。这不但是艺术史上的一件珍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朝贡史极为珍贵的一份资料(后来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也根据这一方式重绘过《职贡图》)。另外萧绎还是音乐理论家,还对中医有一流的研究,他的围棋水平也算顶尖高手,因为萧绎还写了好几本棋谱研究。另外他还是姓氏学家,也从事玄学研究,在众多周易专家之中相信也可占据地位。这个萧绎甚至还写了一本兵书《玉韬》。更叫人吃惊的是,萧绎还花费时间在养马的研究上面,并写了一部专著《相马经》。如此繁多的专业领域,萧绎都占有不俗的成绩,哪怕有不少水分,但在煌煌中国古代帝王的人堆里,萧绎也足够显示出不凡的地位了。

就是这么一个有才的萧绎,为人却有着十分阴暗的一面。如果非要找一些理由,似乎是他从小一只眼睛就瞎掉,生理上的缺陷令他背负沉重的负担,屡屡因为独眼而猜忌别人,与人发生不快。整个萧氏家族,风流才子相当多。萧绎生有缺陷令他很难突出自己,反而他和许多人关系都不大好。更有一层不幸是,他的夫妻生活极不美满。萧绎的妻子徐昭佩某种程度比萧绎还要有名,这就是几乎人尽皆知的“徐娘半老”典故,徐娘就是萧绎的徐妃。徐昭佩屡屡用化“半面妆”的方式来讽刺丈夫,意思既然你只有一只眼,那么我也就只化一半脸的妆容让你看,感觉肯定很不舒服。并且她与人私通,荆州瑶光寺的和尚都成了徐娘的佳客。萧绎身边的年轻侍从暨季江与她相好后感叹:“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这句话流传成了千古名言。有个别观点认为,徐昭佩也只是有点风韵罢了,算不上什么美人,萧绎对她不大感兴趣。因此徐昭佩不满,就屡屡对萧绎的眼睛进行讥讽,恶性循环下来,两人就成了冤家对头。

萧绎本为湘东王,出任荆州刺史,自汉末三国以来就是军事重镇。侯景围攻建康,闹得不开交时,萧绎却暗藏私心,一面安抚位于上游的益州刺史萧纪,一面放纵侯景作乱,造成梁武帝被逼死。起初他派儿子萧方一度救援进行试探,但失败导致萧方身死。所以萧绎就打消能够轻易平定侯景的念头,等待时机。对他过去有嫌隙,或者可能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也死了七七八八,然后才发兵勤王。同时打了一个小算盘,攻击河东王萧誉,除掉六哥萧纶,还与西魏共灭萧纪,把剩下可能的对手也基本都干掉。益州并于西魏,襄阳也在西魏控制之中。因为萧绎对岳阳王萧詧也十分猜忌,萧詧也招外部势力与叔父抗衡,那么,梁朝大量损失疆土,也并不是因为西魏宇文氏的进犯,基本是元帝萧绎自己引发各种内讧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