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里的苏星河,其原型是梁武帝萧衍吗?

最长寿的汉人皇帝:萧衍

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464~549年),比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年)大三岁。他篡齐建梁那年,英年早逝的拓跋宏已是一抔黄土,因而不算是他的对手。那他的敌人是谁呢?

萧衍活到86岁,在位48年,熬走了八个北魏的皇帝,熬到了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北魏皇帝这有如临时工一般的更换速度,当然是背后的权臣与外戚操纵倾轧的结果。照理说,北方乱成一锅粥,是南方休养生息的好机会。然而“天道周星,物极不反”,萧梁在侯景之乱后没有盼来中兴复盛,只等到了一篇名垂千古的《哀江南赋》。

是的,当萧衍在台城中愤懑而死的时候,也基本看到了南梁的日落。


萧衍是苏星河的原型吗?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李白很喜欢谢朓,常在诗句中称道这位后世名声远不及他响亮的南朝诗人。谢朓,与谢灵运合称“二谢”。除了这个跨越时空的双谢组合之外,他还与同龄的萧衍并为

“竟陵八友”之二。这当然是萧衍转行做皇帝之前的事。

记室参军范云萧琛、乐安任昉、法曹参军王融、卫军东阁祭酒萧衍、镇西功曹谢朓、步兵校尉沈约、扬州秀才吴郡陆倕,并以文学,尤见亲待,号曰八友。(《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

说到“竟陵八友”,不知你会不会想到《天龙八部》里的“函谷八友”。函谷八友,即聪辩先生苏星河的弟子,逍遥派掌门无崖子的徒孙。他们虽不及师父苏星河那么多才多艺,但也都像苏那样耽于嗜好而荒废武学,是一群有趣又无奈的人。

苏星河的人物设定,也许有借鉴历史人物萧衍的可能。萧衍不仅“博学能文”,而且“阴阳、卜筮、骑射、声律、草隶、围棋,无不精妙”(《资治通鉴》)。他年轻时与人合称八友,后来生的八个儿子也是各有各的一言难尽。

逍遥派是个很有性格的门派,因为信奉道学,派中人物虽有绝顶功夫,但对惩奸除恶完全不感兴趣(一种学功夫纯为耍帅的概念),有几分亦正亦邪的意思;该门派又对入门弟子的颜值要求颇高,于是派中日常就是几个吃饱了撑着的俊男靓女互相爱慕和争风吃醋。

事实证明,没有政委的组织是很难拧成一股绳的,太过强调顺其自然而不加约束,必定导致小团体的四分五裂。所以逍遥派近乎解体了。故事的后来,苏星河命丧同门丁春秋之手,临死时他把虚竹送到无崖子面前,完成了逍遥派掌门之位的传承。

虚竹何许人也?他是个和尚。没错,这个企业文化略显自私的道家门派,得融合佛门的慈悲和福缘才能继续发扬传承,如此可说是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金庸之所以有这样的构思,或许跟他本人思想的发展有关。中国读书人的信仰在三教之间徘徊、而终于释家者并不鲜见。大概是经世济国的抱负适合少年人的朝气,全生避害的思想迎合中年人的诉求,悲天悯人的情怀符合老年人的心境,萧衍亦自云“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548年,侯景叛乱,攻陷台城,萧衍受困的情形一如苏星河和无崖子,而逼死了萧衍的叛贼侯景也没能得到南梁的江山,好比丁春秋。


养子的怨恨

萧衍的八个儿子来得很密集,都出生于在501~508年间。值得注意的是,501年的萧衍已经三十八岁了,在那之前他是木有儿子的,所以养了侄儿萧正德作为后嗣。

萧正德原本与太子之位仅一步之遥,但随着八位皇子的降生,他便彻底失去了入主东宫的可能。史书上说他很不服。

正德怏怏不满意,常蓄异谋。(《资治通鉴》)

522年,萧正德投奔北魏,“自称废太子避祸而来”。然而魏人看不起他,受到慢待的他于次年逃回南梁。

你说他怎么还敢回去呢?因为六十岁的萧衍早就已经在研读佛经了。慈悲为怀的梁武帝只是老泪纵横地教训了他一顿,不仅不治罪,还恢复了他的爵位。不过伯父的一再宽纵没有换来侄儿的感恩,萧正德的怨恨将在许久以后再次爆发,把南梁亡国的悲剧推向高潮。

话说回来,取代萧正德的长子萧统,正是有名的昭明太子。他组织人编写的《文选》,收录了三曹、嵇阮、陶谢、潘陆等人的诗文;作者不详的“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也是有赖于昭明太子的一双慧眼。

昭明太子是被人怀念的,据说他为人宽和,不蓄声乐,勤于政事且明察秋毫。六弟萧纶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差点被父亲赐死,也是多亏他流涕固谏才保住一条小命。只可惜,这样一位仁孝又明慧的储君,只活到三十出头。

另外两个短寿的儿子分别是老四萧绩和老五萧续。《梁书》曰“绩以孝著,续以勇闻”,简单地概括了二人的优点。其实老四和老五之间并非没有高下之分。萧绩清约简素,且为政有方,《南史》惜其早夭。萧续虽然勇武,但贪财,李延寿说他没来得及作乱就死了,可谓“早殁为幸”,这评价实在犀利。


次子的血疑

老二萧综怀疑自己不是萧衍的亲生儿子,因为他的生母从前是南齐萧宝卷的妃子,而且“怀胎七月”就生下了他。

自认为背负着国仇家恨的萧综从此立下了背弃南梁的志向,在一番卧薪尝胆的自我磨砺之后,他于525年逃到北魏,并改名萧赞。

《洛阳伽蓝记》中说,北魏皇宫里的凝闲堂前有钟一口,声闻五十里。南梁豫章王萧综听到钟声后,写下《听钟鸣》,其词意颇为凄怆。

《天龙八部》里的苏星河,其原型是梁武帝萧衍吗?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下选取《梁书》所载的版本:

听钟鸣,当知在帝城。参差定难数,历乱百愁生。

去声悬窈窕,来响急徘徊。谁怜传漏子,辛苦建章台。

听钟鸣,听听非一所。

怀瑾握瑜空掷去,攀松折桂谁相许?

昔朋旧爱各东西,譬如落叶不更齐。

漂漂孤雁何所栖,依依别鹤夜半啼。

听钟鸣,听此何穷极?二十有余年,淹留在京域。

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掩抑。

他的“父亲”萧衍以热衷佛教闻名后世。洛阳城中的晨钟暮鼓,也许难免使他想起故乡故人。南齐毕竟亡国了,然而北魏又怎可能是好的归宿?其实萧衍曾派人送他小时候穿的衣服过去,希望他能回心转意,只是他没收到。他应该也没想到,死后他的灵柩会被梁人盗回,而萧衍依然将他视作己子,葬于陵次。


第六子的躁狂症

邵陵王萧纶大概有躁狂症。

史载萧纶在南徐州当地方官时,喜怒无常,肆行非法。有一回他逛集市,逮着一个卖黄鳝(注1)的人,问:“你觉得刺史(萧纶)怎么样?”对曰:“躁虐”。结果萧纶逼他吞黄鳝而死。签帅将他的恶行报告给萧衍,萧衍当然斥责了他一番,但他不仅不改,而且越作越夸张。

他找了一个长得跟萧衍很像的人,把他打扮成皇帝老爹的样子,对其辩称自己无罪。然后又剥了这个假老爹的衮冕,将之痛殴一顿。

这样的蛇精病,若是生在别朝,已不知死了多少回。

然而此人后期画风突变,竟成为梁室子弟中的一抹亮色。


侯景之乱中诸子的表现

回到开头提及的侯景之乱。侯景叛梁,首先遣人致书萧正德,表达了愿拥立他做皇帝的意思。

萧正德大喜过望,立刻表示愿意做内应,并造船支援他。

正德遣大船数十艘,诈称载荻,密以济景。(《资治通鉴》)

也许萧衍本就不该对这个侄子寄予期望,那么在他身陷台城之时,亲生儿子们又在做什么呢?

长子萧统死后,老三萧纲被立为太子,所以他当然也被困在台城里,没什么可说。

第六子邵陵王萧纶率军昼夜兼程,赴京勤王。他听从赵伯超的建议,突袭广莫门,杀了侯景一个措手不及。然而待到与侯景对陈于玄武湖畔,却因安南侯萧骏的误判而吃了败仗。

侯景固然在战场上不落下风,但由于各路勤王军队渐次汇合,使其受困建康城中,缺少粮食,便企图伪称求和以作缓兵之计。太子萧纲知其有诈,然而彼时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与之结盟。

此处不能不提到萧纶的次子萧确。侯景忌讳他的军事才能,上书请萧衍将其召入城中。萧确知道进城等于送死,因而想要南逃,但父亲萧纶不许他违背爷爷的命令。

邵陵王纶泣谓确曰:“围城既久,圣上忧危,臣子之情,切于汤火,故欲且盟而遣之,更申后计。成命已决,何得拒违!”(《资治通鉴》)

侯景算是个爱才的人,他没有立刻除掉萧确,反而因为欣赏他的勇武而把他带在身边。萧确偷偷遣人对父王萧纶说,他决定找机会手刃侯景,请父亲不必顾虑他。果然,他在陪侯景游钟山时引弓欲射,可惜弓弦竟断,反被侯景所杀。

第七子萧绎忙于与萧誉同室操戈。萧纶为此写信过去,说“骨肉之战,愈胜愈酷,捷则非功,败则有丧”,希望七弟以家国为念,一致对外,萧绎不从。萧纶得到回信之后,不禁流涕叹道:“天下之事,一至于斯!”

萧绎不仅讨伐萧誉,还派舟师一万进逼萧纶,怕其与自己争夺帝位。萧纶麾下军士争请出战,但萧纶认为骨肉相残将取笑千载,于是带着儿子萧踬避走武昌,没有与萧绎的大军正面交锋。

其实萧绎的狼心狗肺很早便显露端倪了。他当荆州刺史时,因小过而被萧续顶替,自此他就跟五哥萧续断绝来往。待听到萧续的死讯,他竟然高兴到跳起来,蹦得鞋底都破了。

550年,萧纶欲攻打西魏,次年被魏人所俘,不屈而死。552年,侯景败在萧绎手下的王僧辩、陈霸先手中,同年萧绎在江陵登基,他的八弟萧纪也在成都称帝。

其后萧纪东下攻打萧绎,败死。兄弟相争给予了西魏可趁之机,益州因此沦陷。不久之后,西魏举兵南下,萧绎败死。


狂夫与赤子

萧纶在侯景之乱中何以能“忠孝独存”,大概是南梁历史的未解之谜。

他早年固然犯下鱼肉百姓的罪行,但仔细一想,这飞扬跋扈的行事作风,又何尝不与其奇葩的身世有所关联呢?他8岁就被封为郡王,出为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18岁时犯事免官夺爵,此间十年缺乏管教的放纵生活,应为他前半生的个性定下了基调。

《南史》说他曾有弑父之谋,不知算不算冤枉他,如果这是真的,那后来萧衍被困台城、缺少食物时,他偷偷派人送去几百颗鸡蛋一事,就更使人感慨了。

萧衍也很感慨,他一边炒鸡蛋一边唏嘘哽咽。

上常蔬食,及围城日久,上厨蔬茹皆绝,乃食鸡子。纶因使者暂通,上鸡子数百枚,上手自料简(注2),歔欷哽咽。(《资治通鉴》)

平心而论,萧纶资质不差,其轻财爱士的豪爽气概,也比贪利好色者格局更高。只是雄性激素在推动人开拓进取的同时,似乎也总是伴生破坏的欲望。若没有足够的阴的力量去调和,则所有建设都将毁于险躁与自戕。反之,梁武帝晚年慈柔过甚,无底线地宽宥王侯子侄,也非国家之幸。

京剧名段《打严嵩》里,虚构了一个叫常宝童的人物。台版电视剧《天师钟馗》在重新演绎这段故事时,让钟馗对小王爷常宝童说:

“你行事虽然骄纵跋扈,但为人还(算)不失赤子之心。”

常宝童的设定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后代,跟萧纶一样身份高贵而骄纵不法。他们的人生除了败坏家门之外,好像没有其他博取存在感的方式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多亏国贼为祸,他们才能在沧海横流的时局中回归正道,让史官写一句“其殆优矣”!只是萧梁的国祚已然到了日暮途穷的地步,几个如龙如虎的儿孙也无法带它走得太远。不仅如此,同为人中龙凤的竞争资本还使萧氏诸子“心不相下”,从而加剧了内讧。所以萧纶没有常宝童的幸运。

萧氏父子都爱写宫体诗,原本以为这种诗歌无甚可观,但看了几首萧纶写的,才发现这些诗也并非尽是靡弱香艳的辞藻,有两句还颇使人眼前一亮。他说:

“狂夫不妒妾,随意晚还家。”

我邵陵王的美人尽管踏月而归,本王不怕给你的自由过火——即便没有忠孝独存的晚节,萧纶的胸怀也算高时人一筹吧。

王国维说,“读《水浒传》者,恕宋江之横暴,而责其深险。此人人之所同也”。大概不管人间何世,深险都比横暴更讨人厌一点,所以邵陵王萧纶才洗白有望。

不吹不黑,“狂夫”算是他最好的名字。


注1:在《南史》中看到的是“卖夔者”,笔者才疏学浅不知“夔”是何物(难道不时古剑奇谭里那个傻妖吗?),见网上有人翻译成黄鳝,暂从此说。

注2:“上手自料简”,不确定是萧衍亲自点数了鸡蛋还是料理了鸡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