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广修庙宇,自认为功德无量的他,为什么会饿死?

梁武帝萧衍广修庙宇,自认为功德无量的他,为什么会饿死?

梁武帝舍身佛门

不讲历史只说故事,大家好!我是讲故事的吕秀才。上期节目我们讲到萧衍自导自演了一出禅位大戏,从萧宝融的手里接过了南朝的江山,登基称帝建立梁朝。此时39岁的萧衍正是年富力强,他亲眼目睹了南朝宋和南朝齐的灭亡,这赤裸裸、血淋淋的教训让他明白,只有做一位勤劳、简朴的好皇帝才能不重蹈覆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别瞎折腾,不作死就不会死!

明白这个道理的梁武帝萧衍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这时候的萧衍有多勤劳呢?他每天三更睡觉五更起床,也就是处理公务忙到凌晨睡觉,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批奏折,这种勤奋程度和后世的雍正皇帝有一拼了。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冬天是很冷的,这种冷是南方特有的湿冷,皇帝萧衍每天早起工作的时候基本都是一天中最冷的时间了,太监宫女们怕皇帝冻坏了,就去给皇帝加碳炉子取暖,但萧衍却说:这太浪费了,不能加;那陛下用点早膳暖暖身子吧!不行,早膳太丰盛了,这太浪费了,一碗粗粮稀粥就行,记住一定要够稀够热,这样既节省粮食又暖和;陛下给您做件貂皮大衣吧,这样暖和!不行,这太浪费了,把朕的那件粗布棉袍拿来就行。陛下您那件棉袍都穿了十几年了,又脏又破,还打了不少布丁,做件新的吧!让你拿来你就拿来,朕穿的合适还暖和。侍奉皇帝的人每天夜里都会见到披着破棉袍的梁武帝在湿冷的寝宫里,批改奏折的场景,那只握着笔的手早已冻裂,肿的像个馒头,在这个馒头旁边的案几上只摆放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稀粥。

此时梁武帝的勤劳和节俭让很多人都深深的感动,南朝的百姓和官员已经上百年没有见过听过这样的好皇帝了。但萧衍明白,想要成为一名好皇帝,光勤劳和节俭是不够的,要广开言路。于是大家就发现在皇宫门前多了两个大信箱,这是两意见箱,一个是为官员准备的,另外一个是为老百姓准备的。官员如果觉得自己的才能被埋没或者认为自己更适合什么岗位,就可以写信投到里面。老百姓如果对皇帝、朝廷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或者想举报哪一位贪官都可以写信投递到里面。每天下午会有皇帝专门派出的小车来把这些信件拉走,一般在十个工作日以内寄信人就会得到皇帝的答复,甚至会收到皇帝的亲笔回信。萧衍会经常召见一些太守、县令一类的中低级官员,平时这些人难得有面圣的机会,给他们这些机会一是为了教导这些人好好为官,更是为了挖掘这些人的才能,通过皇帝的召见和测试,一大批有才能的小官得到了提拔任用,一些打酱油混日子的人也被皇帝降级甚至是砸了饭碗。

任人唯贤的结果就是吏治清明、效率提升。由于没有了大规模的战争,老百姓也得到了休养生息,老百姓休养生息了就会主动去干两件事,一件是种粮食,一件是生孩子。这两件事对于封建社会时期的国家而言可是至关重要的。粮食让国家变得富足,孩子让国家充满生机。在梁武帝萧衍的领导下,所有人都相信南朝的盛世即将到来,甚至收复河山、一统天下的梦想都有可能实现,因为此时北魏已经在无休止的内斗中变得国力日下风雨飘摇了。这个昔日强大的鲜卑帝国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他们无力向南用兵,边境的战事也仅限于小规模抢劫的水平。反观南梁呢?不仅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欣欣向荣,就连文化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南北对比形成了:富对穷、稳对乱、文明对野蛮的鲜明格局,这格局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南朝一统天下可不就是指日可待了么?然而此时的南朝人恐怕都忘记了伟大的思想导师老子教导我们的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式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而这危机的源动力就来自他们无比敬仰的皇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在夺取天下之后的确称得上是一位有道明君,他的功绩大家都看在眼里。但萧衍也有一个潜藏在内心的担忧,他已经记不得自己目睹过多少次皇位更迭、多少次血雨腥风了。然而更不幸的是,从萧道成建立南齐以来这几十年,围绕皇权展开厮杀的竟然都是他们萧氏族人,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血淋淋事实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他认为这本质原因就是彼此间的亲情冷淡导致的不信任,如果萧氏族人都能亲如一家,那么就不会出现这些背叛亲情的不肖子孙。比如自己,正是由于当初磕巴皇帝萧宝卷的猜疑才逼迫自己造反的。自认为想通了这一切的梁武帝决定要用崇尚宽以待人的儒家思想来治理这个国家,特别是对待自己的萧氏宗族。

伴随着梁武帝推崇的如家思想,一大批自己的兄弟、子侄被封为诸侯王,这和当年司马炎的封王类似,虽然规模没有司马炎大,但是萧衍的封王更加实惠,因为这些诸侯王兵马更多、土地更广、实力更强,而且很多受封的宗室皇族还在朝为官,官居要职。本以为皇帝会学着前朝一样,对自己痛下杀手的很多萧氏皇族没有想到,皇帝对待他们竟然如此宽厚,既然皇帝对自己这么好?那自己就一定要好好报答皇帝么?不是!很多得了皇帝封赏的宗室皇族都没有念皇帝的好,他们甚至认为这是皇帝萧衍用的收买人心的招数,当然他们此时也还没有反心,毕竟日子过得很舒服。但他们打心眼里认为皇帝好说话,即便自己干了什么出格的事,和蔼可亲的皇帝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梁武帝萧衍的六弟萧宏,在哥哥的关怀下,萧宏已经是临川王了,但就是这位深得皇帝哥哥宠爱的弟弟却让哥哥彻底失望了。话说有一天,皇帝萧衍和往常一样在加班处理公务,一封奏折让他有些为难,这奏折是弹劾自己的六弟萧宏窝藏人犯的,而且证据确凿,按照朝廷法律,这是要废黜王位、下狱受审的,怎么办呢?萧衍立即给自己的弟弟下了一封诏书,诏弟弟进京解释。得到皇帝哥哥的诏书后,萧宏十分忐忑,他认为自己此行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但是皇命难违呀!于是就硬着头皮去见皇帝哥哥了。大殿之上,临川王萧宏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他却一直哭诉着自己如何想念哥哥,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别让哥哥夺了自己的王位,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皇帝哥哥比他都伤心,感动的不行的皇帝认为,弟弟之所以干出这种事,就是因为离自己太远、离恶人太近,这件事本身不是弟弟的错,那处理的结果就是:临川王萧宏写一份检讨,一定要深刻。没过多久皇帝萧衍决定让弟弟留在京城当官,封个什么官呢?、太尉、骠骑大将军。此令一出,满朝皆惊!这不就是赤裸裸的任人唯亲么?用东北话说这不就是在护犊子吗?梁武帝为了亲情连朝廷法度都不顾了,这个结果是弟弟萧宏也不曾想到的,那得到了哥哥的如此厚恩萧宏会怎么做呢?他变得更加肆意妄为了,京城之中没被他欺负过的人简直就是稀有动物,朝臣们也是敢怒不敢言,皇帝天天加班也没机会听到这些,直到有一天,萧宏玩了一把大的。他和皇帝哥哥萧衍的长公主谈恋爱了。侄女和自己的亲六叔谈恋爱,这可是乱伦呀!不仅如此,他俩还密谋杀死皇帝夺取天下。勤劳的皇帝萧衍,直到在寝宫发现了刺客才恍然大悟,当他得知事实之后,他惊呆了,自己的女儿和自己的弟弟要联手杀了自己!按照正常的逻辑,皇帝一定会杀了他们,最起码也是贬为庶人。但萧衍在处死刺客之后只是罚长公主闭门思过,把弟弟降级。羞愧难当的长公主在后宫自尽而死,这个六弟则是死皮赖脸而且无比潇洒的活到了五十多岁。

就当梁武帝萧衍被弟弟和女儿折磨的身心俱疲之后,他的二儿子又在他的心灵伤口上狠狠的撒了一把盐。萧衍的二儿子不是他的亲儿子,是那个磕巴皇帝萧宝卷的儿子,当年萧宝卷被杀,后宫里的妃子们也就都被萧衍没收了,这其中就有一个漂亮的吴妃,对于吴妃而言跟了萧衍应该是她这辈子最明智的选择了,因为萧衍不但宠爱她,而且此时自己已经怀孕三个月了,这买一送一的事萧衍不但认可,还对他更加关心照顾。吴妃跟了萧衍七个月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萧衍对待这个孩子却视如己出,尽了一个父亲应尽的全部义务。慢慢的二皇子萧综长大了,父皇就封他为豫章王、大将军,对他寄予厚望。但几乎是一瞬间就发生了一个改变一切的事件,他的母亲吴妃因为失宠竟然向儿子萧综说出了他的身世,萧综不曾想到,对自己百般呵护的父皇竟然是自己的杀父仇人!但此时皇帝萧衍却并不知情。

不久边境出现了北魏骑兵挑起的小规模战争,萧衍决定让自己的二儿子去历练一下,他亲自送儿子出征,望着在自己期待目光中率军远去的二儿子,萧衍应该也在盘算着等这小子回来,朕要给他什么封赏好呢?但这个二儿子再也没回来。得知自己并非皇帝亲生的萧综认为自己不会再有前途了,别说将来继承皇位了,就连活下来都不好说,于是他率军叛逃投靠了北魏。萧综在北魏改了名字、当了大官还娶了北魏公主,当了上门女婿。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梁武帝萧衍愤恨至极,他褫夺了萧综的封号,也将吴妃贬为庶人。但后来北魏出现了战乱,萧衍却又惦记起了这个背叛自己的“儿子”,他担心萧综受到伤害,就命人带着萧综儿时的衣服和玩具去找到萧综,他想用亲情劝自己的“儿子”回来,那里太危险了!但萧综却坚定的拒绝返回梁国,并且杂碎了儿时的玩具烧毁了儿时的衣裳,以最绝情的方式让萧衍感受到了一把世态炎凉。得知这样的结果,萧衍涕泪横流。后来萧综在北魏的战乱中惨死,萧衍痛断肝肠,他命人潜入北魏将萧综的尸体从坟墓中盗回,送到健康,并且恢复萧综豫章王、大将军的名分,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

讲到这我的心情也很不是滋味,怎么说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吧!经历了一次次背叛的梁武帝早已是身心俱疲,他想找寻一种心灵的寄托,于是梁武帝萧衍便与佛教结缘了!

梁武帝萧衍广修庙宇,自认为功德无量的他,为什么会饿死?

萧衍见达摩祖师

我们讲到宽以待人的梁武帝萧衍经历了弟弟的背叛、女儿的背叛、儿子的背叛,其实这期间背叛他的人还有很多,而且基本都是得到他巨大恩惠的家族成员。萧衍的心灵在一次次遭受巨大打击之后,他变得寂寞、空虚、冷!怎么办呢?他要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这就是佛教。

其实萧衍一直是佛教徒,登基之后也皈依佛门了,但毕竟是皇帝,所以他那时候也就算是一个俗家弟子吧。此时当可怜的梁武帝萧衍死心塌地的跪倒在佛祖面前的时候,对于南朝而言,一个崇尚佛教的时代就开始了。很快大臣们发现,那个勤劳简朴的皇帝萧衍还在,但是午夜加班的皇帝不是在处理公务,而是在研读佛经。案几上的稀粥只有中午回出现,因为皇帝过午不食了。后宫的女人们也不在争宠了,因为皇帝已经决定永远不在跟他们一起睡觉了。转眼到了祭祀宗庙的日子,皇帝下令,今年开始祭祀宗庙不可以用猪牛羊三牲,朕吃素了,祖宗也吃素吧!那用什么当祭品呢?水果和蔬菜。这下子大臣们可不干了,大家一致认为:你自己爱吃素吃素,但不能不敬祖宗呀?皇帝与大臣们反复博弈的结果就是用面造出三牲的样子,蒸熟了当成祭品,我们今天在很多素食餐厅也可以吃到这种用面粉做出来的鱼、肉一类的“荤菜”。

皇帝信佛了、吃素了、戒酒了、戒色了,这都是皇帝的自由,但梁武帝认为自己还不够虔诚,要向自己的信仰致敬,向佛祖致敬!于是自己皇宫漏了都舍不得补的梁武帝,开始大兴土木,干什么呢?修建庙宇。萧衍修建的庙宇不但规模宏大,而且数量众多,一期工程光都城建康就要修建上百所寺庙,这样一来老百姓的徭役就十分繁重了。但修建庙宇最需要的还不仅仅是劳动力,最需要的还有钱。钱从哪里来呢?皇帝秀寺庙那钱当然是皇帝出了,但崇尚节俭的皇帝他也没有小金库呀!怎么办呢?那就动国库吧!很快国库吃紧,国家也没钱了,那怎么办呢?虔诚并且倔强的梁武帝决定要从哪些有钱的大臣们身上榨点油水。

公元527年,梁武帝萧衍来到同泰寺,在跪拜上香之后他没有回去,而是在同泰寺住了下来,并且告诉大臣们,朕已经决定出家了,舍身佛门。这大臣们就劝皇帝快点还朝,国家还等着您呢?您不能这样就出家了呀!但是梁武帝就是不答应,他说:“朕本来是想多修建些庙宇,表达朕对佛祖的尊敬,但是现在没钱了,很多工程都成了烂尾楼,朕有愧于佛祖,所以要出家陪伴佛祖。”这大臣们也是想着快点把皇帝弄回了,怎么办呢?就派出代表向皇帝建议:我们筹点钱让您继续修建庙宇,您回来吧!讨价还价了三天,最后梁武帝回到皇宫重新当皇帝,大臣们凑了都少份子钱呢?一亿钱!这是多少钱呢?这个换算比例不是很准确,如果从购买力的角度来换算的话,这笔钱在当时的购买力可不低于现在的一亿元人民币。

成功的讹出了一亿钱,梁武帝的一期工程很快就顺利完工了,但很快,梁武帝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寺院太少,出家的太多,老百姓为什么出家呀?我们讲过,为了逃避徭役和赋税。此时朝中大臣们就建议皇帝适当限制佛教发展,这也是为国家好,这一点梁武帝自然明白,但自己是佛门中人呀!这么做是不是对佛门不敬呢?如何找到一种既可以避免很多人出家,又可以尊敬佛门的办法呢?梁武帝琢磨了好久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制定清规戒律。佛门的清规戒律比如忌荤腥、戒酒、戒色这些以前都有,但这些戒律不是强制执行的,是自愿的,虔诚的佛教徒自然会遵守,但是那些为躲避徭役赋税二出家的人是不去遵守的,出家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搬个家换身行头,该吃肉吃肉、该喝酒喝酒、该娶媳妇娶媳妇。梁武帝颁布佛家弟子必须遵守清规戒律,不遵守的就滚出佛门清静之地,还俗为民。那么至此中国佛教特有的忌荤腥、戒酒、戒色等一些列戒律就开始强制执行了,并且延续到了今天。

起初梁武帝萧衍的这个规定的确是为佛门清理了很多混饭吃不虔诚的伪信徒,但慢慢的大家发现,还是有更多的人甘心遵守清规戒律去出家,僧人的数量又急剧增加了。为什么呢?因为梁武帝又开始了大规模修建寺庙的举动。此前受不住清规戒律的人还俗为民,结果又要承担繁重的劳役和赋税,吃不上饭的这些人自然又怀念起了在庙里有吃有喝的日子,虽说庙里现在只能吃素了,但总比饿死强呀!于是他们决定这一次就甘心的做真信徒了。既然大家都能遵守清规戒律,那皇帝也没有理由强制他们还俗了。本着宁可饿死自己也不能让同道中人没房子住的原则,梁武帝萧衍又开始了一次次的寺庙修建工程。他一生修建了两千多所寺庙,仅在都城建康就修建了五百所寺庙,而且很多都是规模宏大的。为了修建这些寺庙,梁武帝自己是省吃俭用,老婆孩子兜里的钱和值钱的东西都让他变成砖头瓦块了,钱还是不够怎么办呢?有个词叫“如法炮制”,他故技重施,又出家了三次,大臣们也就又凑了三次分子,凑了多少钱呢?一亿、两亿、一亿,加上之前的一亿,这些南朝的大臣,为了把自己绑架自己的皇帝菩萨老佛爷从庙里赎回来,整整被他讹走了五个亿。讲到这我突然会想到,如果这五个亿用在了军事上,如果忙于修建寺庙的几百万人都披挂上阵,那南梁真的就可以一统天下了。但可惜,此时的梁武帝已经是走火入魔了。

就在梁武帝为自己的功德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个人不远万里来到南朝,他就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从天竺远道而来,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亲切接待了这位自己的心中偶像,在用过斋饭之后两人开始了对话:

梁武帝:我建了很多寺庙,这算不算是大功德呢?

  达摩:不算功德。这些都是表面上有,实际上没有。

  梁武帝:那怎么样才是有功德呢?

  达摩:不做表面文章,一切发自内心,就是有功德。

  梁武帝:圣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达摩: 这世间,空空荡荡,本没有什么圣人。

  梁武帝:那坐在我面前的是谁?他不是圣人么?

达摩: 我不认识你说的这个圣人。

这云山雾罩的谈话不是很愉快,可能当时的翻译水平也有限,达摩祖师是不认可梁武帝的这种大兴土木的做法的,这表面是为向佛祖表达虔诚之心,但这样做也是在荼毒世间生灵,这是佛家所不能允许的,梁武帝不想着怎么好好当皇帝,却在用别人的血汗为自己塑造功德,这带着血的庙宇神佛是不会光顾的。可惜这一切达摩祖师看到了,梁武帝没有看到,此后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就是折一根芦苇化作小船渡过江去,并最终到达了少林寺,而梁武帝依然继续着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在向佛祖表达敬意。

公元547年,此时的梁武帝萧衍已经是一位八十四岁的老人了,清心寡欲的的确是长寿了。此时北魏已经分裂成为了东魏和西魏,东魏又改朝换代变成了北齐,一个叫侯景北齐将领上书请求投降南梁,他可不是空手来的,他带来了数千兵马及河南十三州之地,这份大礼让虔诚的佛教徒梁武帝萧衍也犯了戒,他犯了什么戒呢?贪!萧衍贪图了这份利益,封侯景为河南王。此时萧衍的目标是借此良机北伐,这样不就能一统天下了吗?北伐的主帅是谁呢?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萧衍起兵的理由——为哥哥报仇。此时北伐的主帅正是梁武帝萧衍哥哥萧懿的儿子萧渊明,这哥们真是辜负了醉翁的好名字,率军出征,三下五除二就全军覆没了,自己也被北齐给俘虏了。

很快北齐向南梁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交换,用南梁皇帝的侄子换回背叛自己的侯景,这怎么办呢?梁武帝萧衍终究还是没能理智,他选择了同意,他要换回自己的侄子。但是侯景可不干了!这不是要害死我么?既然老皇帝如此不仁不义,那就别怪我了,于是侯景率领河南十三州兵马起兵造反了。

让侯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造反奔向都城建康这一路走到太顺利了!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梁武帝发给各路诸侯的勤王诏书自己都截获了好几封,可是各路诸侯就是没有动静,在遭遇了几次象征性的抵抗之后,侯景率领军队将都城建康团团围住,很快叛徒出现了,都城失守,就连梁武帝躲避的宫殿所在地台城也失守了。侯景亲自带着五百精兵来见梁武帝,他要好好问问这个老头为什么要出卖自己。但是当他见到梁武帝第一眼的时候他就被震住了!眼前的这个老皇帝须发皆白,威严的坐在龙椅上,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恐惧。被吓到的反而是侯景了,侯景还下意识的给皇帝磕了个头,要不是身边人提醒,恐怕都要山呼万岁了。

梁武帝问侯景: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呀?

侯景竟然吓得不会说话了,身边人忙说:投降陛下以后都被杀了。

梁武帝接着问:你投降朕的时候有多少兵马,现在背叛朕时又有多少兵马呀?

侯景回答说:当时只有几千人,现在……现在有十万人。

梁武帝接着说:是兵强马壮了,你要是真的忠于朝廷就管好自己的部下,不要去劫掠百姓,你退下吧!

本来想亲手杀了这个死老头的侯景竟然就乖乖的退了出去,身边人很是不解,就问侯景为什么不杀了梁武帝?侯景说:“也不知道怎么了,我看到这个老头我就害怕,别说杀他了,就连多看一眼浑身都颤抖,他可能真是得道成仙,我不敢杀他!”不敢杀死梁武帝的侯景把梁武帝幽禁在了台城之中,遭受如此打击的梁武帝的身体也不在如以前一样硬朗了。梁武帝吃素,而且是过午不食,但就是这些基本生活也渐渐的得不到满足,皇帝开始饿肚子了,吃不饱的老皇帝病情加重,慢慢的就卧床不起了,而侯景给他准备的床就是一块大石板,一年多以后的一天清晨,幽禁中的梁武帝请求吃一口蜂蜜,因为他的嘴里太苦了,他命身边的太监去要蜂蜜,但就是这个小小的请求也没有被答应,不仅如此,自己身边唯一的一个太监也没回来,口中苦涩的梁武帝蜷缩在冰冷的石板上,静静的等待着,他饿的昏了过去,昏迷中的萧衍可能不止一次的祈求过佛祖的保佑,但佛祖还是没能保佑这个用罪孽铸功德的老皇帝,深夜太监被放了进来,当他看到皇帝饿的奄奄一息时,他立马生火为皇帝煮面,但一切都太晚了,八十六岁的老皇帝望着炉火缓缓的闭上了双眼,南朝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皇帝梁武帝萧衍就这样被活活饿死。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他不被饿死那他可能会活到一百岁,如果他不痴迷于表象、虚无的虔诚,那他的江山也可能会再活个几百年。联系时下很多人再做的所谓的功德,我不禁想问,神灵需要的真的就只是那些花花绿绿的钞票和富丽堂皇的居所吗?

好了今天的故事讲完了,欢迎大家下期继续收听!同时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吕秀才说”!

梁武帝萧衍广修庙宇,自认为功德无量的他,为什么会饿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