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成長之路


造車新勢力成長之路


自2015年蔚來、前途、樂視、威馬等造車新勢力集中湧現,高調進入公眾視野以來,新興車企們就不得不在公眾的質疑與期待中頻繁露面。這其中,既有由傳統老牌企業改制的參與者,也有由汽車零部件企業轉型的嘗試者,有由低速車企向上逆襲的突圍者,更有具備強大互聯網基因跨界的顛覆者。截至2017年底,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已經超過60家,各路玩家摩拳擦掌,呈現一派群雄逐鹿的景象。


一、造車新勢力在產品和戰略選擇上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儘管出身(進入背景)不盡相同,新興車企們依然存在許多相似之處。

首先,均選擇新能源汽車作為切入口。相較於傳統燃油車因著發動機、變速箱打造的高壁壘,新能源汽車的准入門檻要低得多,由電池、電機、電控組成的三電系統比傳統車機械系統結構簡單,能量轉化率高且零部件明顯減少,對於造車新勢力們而言顯然是更優選。

圖1 燃油車、混動、純電動三者結構比較


造車新勢力成長之路


其次,大量的資金投入必不可少。汽車屬於重資產行業,要想造車自然少不了大規模燒錢。從設計研發到投產建設再到上市銷售,新車型的資金投入高達上百億,產出週期卻十分漫長,至少需要3-5年時間才能正式進入市場。對於新興車企而言,前期若沒有資本支持則很難撐下去,這也是互聯網跨界造車企業不得不多輪融資的根本原因。

同時,長三角地區成為建廠首選地。除去江蘇、浙江等地方政府大力提供資金及政策支持,竭力為車企新進入者打造最優的產業環境的原因外,長三角還具備人才和產業鏈配套的明顯優勢。作為人才集聚度最高、創新活躍度最高的地區,具備豐富的人才和技術資源儲備。此外,該地區汽車產業基礎深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配套齊全,可以幫助車企快速對接上下游企業,降低資源整合難度,提高產業化效率,快速打開市場。

圖2 新興車企地域分佈


造車新勢力成長之路


最後,注重於提供高品質的用戶體驗服務。汽車正逐漸成為除家居、工作場所、公共空間之外的“第四空間”,而消費多元化更要求汽車產品在安全之上疊加資訊服務、娛樂休閒等多種功能。造車新勢力們將服務意識貫穿於車輛始終,將自身定義為“出行服務提供者”,專注於“體驗式+全服務”的營銷方式,如蔚來的直營模式、威馬的直營和加盟結合、小鵬的“以租促銷”以及雲度的“2S+2S”,均是從銷售渠道進行模式創新,以期提供高品質的用戶體驗。

圖3 汽車企業的轉變趨勢


造車新勢力成長之路

二、造車新勢力從成長到壯大必將面臨重重考驗


儘管車企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新能源汽車為切入口,但離真正實現量產上市仍有較長的道路。

首先,需要抓緊時間獲得國家發改委頒發的“準生證”和工信部批覆的“生產資質”。對於新興車企而言,擁有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的准入批覆就意味著獲得獨立生產和銷售的“雙資質”,是成為一個真正的車企的必經之路。目前,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的車企僅有15家,分別為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長江汽車、前途汽車、江蘇敏安、萬向集團、江鈴新能源、重慶金康、國能新能源、雲度新能源、知豆、速達、合眾、陸地方舟及江淮大眾。可以看到,這裡面不完全都是新興車企,還有北汽、奇瑞、江鈴等傳統車企單獨為其新能源車申請生產資質的。這一步對車企而言,僅是認定為可以獨立生產了。而下一步,工廠產出的車能不能投產上市,具體車型能不能通過認證,還得將車型設計參數提交工信部考核並列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這個資質證明車企的工廠製造能力達標和車型通過了國際認證,送審的車輛參數包括但不限於:整車尺寸和性能參數、整車備案參數(主要為三大件,需與供應單位協調認證,主要涉及一致性考核)、實驗方案、實驗方法、各項參數、功耗參數、環保參數等,對於新興車企而言,通過工信部資質的審核實為不易,對自身的研發能力要求極高。目前,15家擁有國家發改委“準生證”的車企裡僅有8家得到了工信部的資質批覆,分別為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長江汽車、前途汽車、江鈴新能源、雲度新能源、知豆和奇瑞新能源。造車新勢力中知名度很高的蔚來汽車、威馬汽車、小鵬汽車、拜騰汽車等都還處於“零資質”狀態,而云度等都已經在全國各地開賣上路了。兩道門檻將新興車企攔在了不一樣的起點,新勢力們自然不甘落後,尋找別的方式進軍車市,如威馬選擇了出資收購擁有生產資質的大連黃海汽車直接生產,而蔚來和小鵬則選擇傳統代工模式,通過與傳統車企江淮和海馬合作開發,產品以後者生產的名義向工信部申報(蔚來-302批公告、小鵬-301批公告),並得以通過。

表1 獲得國家發改委新能源汽車牌照的車企名錄


造車新勢力成長之路


數據來源:國家發改委網站,賽迪顧問整理,2018.11

其次,面臨新車大規模批量交付的嚴峻考驗。

對於新興車企而言,跨過資質門檻後,更難的是車的量產交付。一方面,車型開發週期長,以傳統車企為例,一款新車型從研發到最終量產上市大概需要36-60個月的時間,儘管新興車企有一定的速度快、效率高優勢,但需要在窗口期內儘快搶時間;另一方面,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極難建立,汽車產業鏈長且結構複雜,車規級零部件品控標準要求極高,對於新興車企而言,大部分沒有汽車製造業背景,卻要確保上游供應鏈的產品可靠且供應穩定,實在是難乎其難。在兩大困難基礎上,沒有高效且縝密的流水線生產經驗,卻必須完成大規模的批量交付,即使是已經成立15年的互聯網造車前輩特斯拉也顯得力不從心,model 3的交付一拖再拖,生產線報廢率高到驚人,用戶開始失去耐心不斷退訂。再看國內,剛遠赴美國上市的蔚來汽車,15761臺ES8的大規模交付也已經拖了三個季度,截止至8月底也才完成了1381臺,依舊任重道遠。

最後,必須通過市場檢驗並獲得消費者認可。新興車企跨越門檻的方式不同,計劃量產上市的時間也略有差異,但未來面臨的考核卻仍都是市場和消費者的檢驗。對於汽車而言,品質、價格、體驗服務,每個點都是消費者極為關心的,但是如何做到三者平衡,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卻不是每個造車新勢力都能跨越的高門檻。在國家開放汽車外資股比的市場大環境下,不僅國際車企巨頭來勢洶洶,同時政府補貼也在不斷下降,對於尚未打入消費者群體並建立品牌凝聚力的造車新勢力們而言,時間已經不多了。未來,面對行業洗牌加速的壓力,新興車企如何深入市場,抓住特定消費者的消費特徵,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將成為新勢力們打造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三、造車新勢力唯有通過市場檢驗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存活


造車新勢力們的造車運動聚焦於用戶需求和體驗,革新汽車產品、創新商業模式,運用其創新力和顛覆力打破既有的汽車產業格局。互聯網思維滲透到信息渠道、產品定義、組織結構、商業模式、乃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動著信息技術與汽車產品不斷融合,汽車產業傳統的“設計+製造+銷售(4S店)+售後”的模式逐步演變為“設計+製造+運營+互聯+後服務”的新模式,產業鏈價值發生轉移,整個產業生態正在被重構。

市場是檢驗新興車企真實競爭力的唯一標尺,只有通過了市場的檢驗才能真正獲得消費者認可和成功。2018年,是造車新勢力們新車集中上市的量產之年,也是其展開“第四空間”爭奪戰的關鍵之年,留給造車新勢力們的窗口期也越來越短。在這行業競爭不斷加劇、行業洗牌即將來臨的關鍵時候,唯有把握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新四化變革趨勢,緊抓當今社會人們的出行痛點,真正造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好車,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得以存活。

(鄭方丹)

更多內容請搜索並下載滿天星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