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巨頭“造車”夢醒,國內新勢力該何去何從?

(記者 張穎潔)造車這件事兒並不是有錢就能幹的,也不是誰都能幹成的。

就比如,在日前舉辦的東京車展上,知名品牌雅馬哈宣佈將退出汽車製造行業。在此之前,英國家電巨頭戴森放棄造車讓25億英鎊的投資直接打了水漂,甚至給出“該項目在商業上不可行”的結論,引發熱議。要知道,當初戴森選擇進軍造車界可是一度引發業界聚焦。

典型事件不是個例,背後的問題引發行業思考。無論“跨界造車可以用錢換時間”是否偽命題,汽車行業再添一絲寒意不置可否,讓人感慨及更加操心的還有一度意氣風發的國內造車新勢力,會面臨何種局面又該何去何從?

大咖巨頭“造車”夢醒,國內新勢力該何去何從?

跨界造車:寒意,夢醒

即便有夢想,也須兼顧現實。眼下,跨界造車知名國際企業紛紛選擇放棄。

超過500位研發人員6年的心血、25億英鎊的投資要說放棄談何容易,可是,戴森還是放棄造車了。戴森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戴森近日通過全體員工的電子郵件宣佈,因電動汽車項目不具備商業可行性,終止公司的電動汽車項目。同時戴森表示,公司試圖出售電動汽車項目,但沒有找到合適的買家。需要指出,雖然停止電動汽車項目,戴森其實並未完全退出該領域,未來將在固態電池、傳感器、視覺系統、機器人技術、機器人學習和AI開發等方面繼續發力。

無獨有偶。“雅馬哈針對可預見的未來做出決策,將退出汽車製造行業”的消息從東京車展上傳出。據悉,汽車將不再是雅馬哈長期計劃中的一部分,此前亮相的兩款概念車也將不會進行實際的量產。關於原因,雅馬哈給出“無法確保量產後的汽車產品在嚴酷的汽車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理由。未來,雅馬哈會不會再次進入這個領域,是個未知數。

留給樂視“一地雞毛”的賈躍亭懷揣造車夢去了美國,境況又是怎樣的?最新消息顯示,賈躍亭在美國法庭主動申請個人破產重組。這意味著,賈躍亭將“退出”自己一手創辦的造車公司,僅名義上保留CPUO(首席產品&用戶官)的職位。法拉第未來汽車的未來如何?現在都不好說。

由此種種可見,資本市場不會容忍一個項目一直燒錢而不賺錢,即便是大佬,沒有圓夢的可能也只能半路夢醒,與其“燒錢”入局,當下主動放棄不失為明智的選擇。進一步來看,行業競爭和淘汰賽開啟,產業或朝著更集中化的方向發展。

造車新勢力:風雲變幻

相比主動退出的“大咖”,國內造車新勢力過得又如何?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中英兩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產業鏈基礎情況不同,戴森取消造車計劃,並不具備行業代表性,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確實進入了調整期,企業所面臨的壓力也在增大。

具體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在經歷快速增長後,也經歷了今年連續第三個月的同比下滑。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9萬輛和8萬輛,分別同比下降29%和34.2%。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4萬輛和6.3萬輛,分別同比下降26.1%和33.1%;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萬輛和1.7萬輛,分別同比下降44.1%和38.4%。根據保監會此前公佈的造車企業機動車交強險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造車新勢力銷量前四名分別為威馬(8548輛)、小鵬(8494輛)、蔚來(7656輛)、哪吒(3814),最高的銷量未達1萬臺。但從整體數據來看,前三季度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88.8萬輛和87.2萬輛,同比增長20.9%和20.8%,說明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穩步增長。

究其原因,其一,新能源汽車市場漸從政策導向轉變為需求導向、市場導向。今年對於新能源汽車影響最大的是補貼退坡,在成本沒降、補貼下降的情況下,價格體系等壓力較大。面對2020年新能源補貼完全退坡,車企意欲在充電領域推出優惠舉措以刺激市場回暖。而工信部上月發佈的關於修改《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的決定(徵求意見稿)》,變化是純電汽車的積分分值下降,意味著政策引導節能車多元化,但國內的積分交易平臺建設仍需完善。

其二,資本方面。小鵬汽車總裁顧宏認為,“一年半前,新造車企業中每週或每兩週都會有一家公司宣佈融資成功,但現在長尾效應正在逐漸消失,資本正在向頭部企業聚焦,大家對估值的期待更為理性。”或許可以理解為,風投資本為新能源造車企業燒錢的意願降低。而在汽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看來,與傳統的造車企業不同,造車新勢力要依賴資本才能活下去,因此它們登陸資本市場的願望就更加迫切。

生存,路在何方?

曾幾何時,4000多億元資金飛入新能源汽車行業,造車市場熙熙攘攘;隨後經歷PPT造車、質疑、量產交付;再到如今,據不完全統計,當初數百家車企完成交付只有數十家,大多數已經離別舞臺。跨界“大咖”主動退出,對於國內造車新勢力來說更是警鐘敲響,只有活下去才能擁有更多的希望,也需要給予消費市場更多信心。

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日前發佈報告指出,中國車市的放緩只是短期陣痛,中國消費者強有力的需求基本面表明,未來依然可期。預計到202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將超過500萬輛,其中純電動車仍佔七成。

有機遇也需要把握,資金、品牌與核心技術等一個都不能少。造車企業需要繼續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重視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究,圍繞市場需求多方面著力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勁邦資本合夥人王榮進還認為,當充電網絡等基本建設普及之後,電池等重要零部件的成本因規模效應而下降,電動汽車發展的拐點就會來臨。而在電動汽車智能網聯化的過程中,資本會向頭部企業聚焦,所以當下很可能是決定電動車企在未來賽道中排位的關鍵節點。

當然,正如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表示,無論是理論上、技術上、政策上還是環境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還都面臨多重挑戰。國內車企需要迎難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