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高血糖會對身體所有器官產生影響,包括皮膚。約有2/3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種皮膚問題,一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皮膚毛孔粗糙的問題,1型糖尿病患者有一半以上會出現皮膚乾燥。但是皮膚問題很容易被忽視,怎樣照顧好皮膚呢,尤其是冬季,四肢血液循環更差,營養更差,乾燥瘙癢的問題更加嚴重,甚至影響睡眠。臺灣劉明真皮膚科診所的劉明真院長在冬季經常接診這樣的患者,我們來看看他給了什麼建議。
劉院長說,除了皮膚乾燥瘙癢這樣的自覺症狀,好多人小腿前面有褐色的萎縮斑,它不痛不癢,經常在確診之前就存在了好幾年,它表示微細血管經輕微碰撞或不經意的小發炎,由於自身修復不佳而產生的色素沉澱。這個皮膚的症狀與糖尿病的相關性很強,發現以後才診斷出糖尿病的案例不在少數。
糖尿病會引起哪些皮膚問題
1 糖尿病相關皮膚感染
這是很常見的皮膚問題,可分為微菌、細菌感染,其中微菌感染又可分為表皮真菌及念珠菌感染。表皮真菌感染最常見的就是足癬、股癬、爪癬(指或趾甲癬)、體癬。一般人也會有表皮真菌感染,但是在糖尿病患者比較容易復發、擴散,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跟血糖高有關。所以臨床上,一旦您發現了這種病狀時,可以去檢查一下血糖,看看是不是有糖尿病。
同樣地,念珠菌感染常見在口角、陰部、肛門周圍。念珠菌是腸胃道、陰部的常在菌,一般不引起任何病狀,但是在菌數失衡,念珠菌的數目增加時,就會出現又癢又痛的紅色丘疹、膿疹、破皮等,這些都跟血糖過高有關係。
微菌感染的病灶非常癢,一旦抓撓,更容易擴散。此外,抓傷後的細菌感染又有可能變成毛囊炎、瘡、癤子或蜂窩組織炎等等,所以癢疹、溼疹、微菌感染往往還伴隨著次發性的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也很常見,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產生毛囊炎、癤子、瘡等等。但最可怕的是,血管病變加上神經病變,末梢感覺異常會讓足部的輕微傷口完全沒有痛覺,發炎、細菌感染、蜂窩組織炎也不是很痛,甚至傷口化膿、壞死、出現很深的傷口也不會感覺到痛,這些通常都是發生在血糖控制不良和病史較久的患者身上。此外,沒有好好治療的足癬,趾縫之間的溼潤,也是細菌侵入造成下肢蜂窩組織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糖尿病水皰病
通常發生在糖尿病史較長,已經有明顯的微血管病變及末梢神經病變的患者身上。這種病常發生在受壓迫的位置,如腳趾、腳跟,但沒有特別病狀,不痛不癢不紅,單或多個淺的水皰發生於表皮內,漸漸會自愈,有些較深的水皰發生於真皮內,自愈時間比較久,容易形成潰瘍,傷口不易修復,而且會留下疤痕。
有幾種皮膚問題與糖尿病可能有關,但跟血糖高又沒有直接關係,而且在糖尿病患者中只佔少部分,大約有以下4種:
1 棘皮病:在皴褶處的皮膚,如腋下、胯下出現皮膚增厚和色素沉澱。這種皮膚病有一部分與葡萄糖耐受不良有關。
2 硬化性水腫:多發生在上背,可能是微小血管病變連帶真皮的結締組織受損,其中的附屬器質也有受損的情形。
3 環狀肉芽腫:侷限型或擴散型,也與葡萄糖耐受不良有關。
4 糖尿病性類脂漸進性壞死:0.3%~2%的糖尿病患者會中招,反之出現這種病灶的人,60%是有糖尿病的,20%有葡萄糖耐受不良或有糖尿病病史。罹患這種疾病的女性要高於男性,皮膚異常情況最常出現於小腿前脛區,界限清楚、形狀不規則、紅黃色中央凹陷、表皮萎縮、血管擴張、時而破皮。
控制血糖對糖尿病患者是第一要務。血糖控制好,皮膚就跟正常人沒兩樣,其實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如此。但的確也有不好控制的血糖,隨之就會產生血管病變、末梢神經病變,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原發性皮膚問題外,次發性的病變也會慢慢出現,例如腎病變,皮膚更幹癢、色素沉積、貧血、指甲甲床蒼白等等。此外,當控制不良的高血糖並同脂質的代謝不良時,血清的膽固醇會增加,從而產生黃色斑等等。
所以,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外,更重要的是要保持皮膚的完整性。有傷口就是給細菌侵入的機會,例如癢疹,身上皮膚好好的沒特殊的病灶,也會覺得哪都癢,如果沒用口服抗組織胺止癢藥,搔抓就會產生傷口,無論深淺大小,都有細菌感染的可能,所以止癢是必要的。建議您隨時備好局部抗生素藥膏,萬一有傷口可以隨時敷用。筆者比較不贊同用局部類固醇藥膏來止癢,因為這種藥膏的副作用比較多,而且常常引發次發性的細菌或微菌感染。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足部需要特別護理,建議每天泡腳5~10分鐘,使用38~40℃的溫水。5~10分鐘可以讓腳上的汙垢、老廢角質、沾附的細菌微菌脫落,再用肥皂或沐浴乳清洗,之後擦乾即可。但要注意,不要泡太久,否則可能會使腳皮太乾,反而會乾裂產生傷口。擦乾以後,檢查一下有無傷口或微菌感染,並給予適當的治療。
閱讀更多 糖醫會客室就說糖尿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