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多少次海戰?都是跟誰打?

喬治85744078


在當今的世界格局中,海軍實力已經成為檢驗一國軍事實力的重要指標,確保制海權也是作戰的重要一環。但是,這在我國古代是難以想象的。中華民族的集體視野,一向以中原為焦點,也就是以土地為焦點,以農耕民族格外重視的大陸為焦點。由於古人向來有著重陸地而輕海洋的傳統,以至於到晚清時期,我國才組建起一支專門的海軍。可以說,我們的海洋史、海戰史大體上是乏善可陳的。儘管早在公元前458年就有吳齊海戰,儘管明朝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總體來說,這些都不是主流。其實所謂中國海戰史,其實就是一部“被海戰史”,除了蒙元征伐日本算是主動式,除了唯一的一場收復臺灣打敗荷蘭人的海戰勝仗,其餘都是被動式。


春秋戰國吳齊海戰——中國最早的海戰

公元前485年,吳國軍隊攻打齊國。吳王夫差親率主力由邗溝入淮水北上,直抵齊國南部邊界。另派大夫“徐承帥舟師,將自海入齊”《左傳·哀公二》。從太湖蘇州出發,到數 百公里外的黃海,與齊國舟師進行了一場海戰。這是我國史書記載的第一次海戰,也是第一次海陸協同作戰。春秋吳國海師數百艘戰艦迎風破浪,浩浩蕩蕩的西出長江口,沿東中國海海岸,向陌生的北方齊國大縱深黃海海域駛去。南方諸侯國從海路遠征北方國家,這在此前是從來沒有過的。吳軍艦隊出海以及陸軍主力北上的消息傳到齊國後,朝野震驚。齊國是臨海大國,有數百年的航海史,擁有一支當時諸侯國中最強大的海軍艦隊。

於是,齊國海軍出兵南下,集中兵力在琅琊臺附近伏擊吳軍海師。黃海琅琊臺海域風大浪高,吳軍很多士兵開始暈船,致使船隊陣形雜亂無章。而早已在此等候多日的齊國水軍船隊抓住戰機,趁順風之勢用弩和弓箭向吳軍船隊發起猛烈火攻!齊軍十餘艘大型戰船包圍了吳軍船隊中最醒目的樓船“餘皇”。“餘皇”是一艘巨大的樓船,可以裝載數百人,有厚重的木板防護,具有強大的防護能力和戰鬥力,屬於典型的內河戰船,但由於體積龐大,速度非常緩慢。“餘皇”上的吳軍雖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卻無力挽回敗局,最終被齊軍繳獲。黃海海戰以吳軍的慘敗告終。


唐白江口海戰——第一次中日海戰,日本慘敗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

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 [1] )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上百至上千日軍被殺或溺死。 [2-5]

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次戰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也是東北亞地區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役,其以唐朝、新羅聯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間東北亞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宋元崖山海戰——崖山之後無華夏

崖山海戰,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崖山海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同時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滅亡標誌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誌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元兩次遠征日本——

元軍遠征日本出師不利,並不是被日本人打敗,而是被颱風摧毀。忽必烈不重視氣候對戰爭的影響,選擇颱風多發的季節進攻日本,結果使元軍成為颱風的受害者,導致十幾萬人喪生。

1274年11月,忽必烈因多次要求日本稱臣均遭拒絕,勃然大怒,第一次發兵遠征日本,他調集了戰船近900艘,載著33000士兵渡海東征, 在佔領了幾個小島之後,於11月20日在九州博多灣登陸,日本軍隊頑強抵抗,當天戰事勝負未分,到晚上突然颳起颱風,當蒙古軍隊準備後撤時秩序大亂,不少 船隻被海水淹沒,據記載,這次遠征有13000多名士兵喪生。

第一次遠征雖以失敗告終,但忽必烈並不甘心。1281年7月,忽必烈命令蒙古軍和高麗軍共4萬人,乘戰船900艘為北路軍,命令南宋降將范文虎率兵 10萬,乘戰船3500艘為南路軍,兵分兩路東征日本。7月底兩路大軍先後攻佔平壺島、一岐島等地。8月23日,正當元軍再次在九州博多灣登陸與日軍作戰 時,元朝的船隊在平壺島西南海域突然遭遇強颱風襲擊,沒多久巨浪就淹沒數百艘船舶。范文虎等將領慌亂指揮船隊撤退,在撤退過程中有的戰船折裂傾覆,有的碰 撞毀壞,有的觸礁沉沒,被海水淹沒的士兵成千上萬,陸上殘存的部隊全部被日軍消滅。這次遠征的損失比上次更慘,有記載稱,元軍損失了一半以上的軍隊和船 只,還有記載稱元軍全軍覆沒,只有三人倖免於難。忽必烈不瞭解氣象是元軍兩次遠征日本失敗的主要原因,颱風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天助日本“神風”免於滅國。


明代露梁海戰——中朝聯軍殲滅日本艦隊

露梁海戰是明朝萬曆二十六年十一月,也就是公元1598年,中朝兩國水師和日本水師在朝鮮半島以西海域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

16世紀80年代,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統一全國,繼而制定了征服朝鮮、吞併中國、遷都北京的侵略計劃,於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發動侵朝戰爭。朝鮮在兩月內戰敗,三都八縣國土喪失殆盡,不得不向明政府求援。明政府任命李如松為提督,率兵援朝,明軍入朝參戰的第二年年初(公元1593年),即收復平壤、開城和漢城,日方提出議和並停戰。4年後(1597年),豐臣秀吉再次增兵北犯,侵朝兵力達60餘萬,戰艦近3000艘,在中朝聯軍的全力反擊下,日方損兵折將,被壓縮在朝鮮南部一隅。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撤軍。完全掌握制海權的中朝聯軍水師,決定在朝鮮半島以西海域設伏,打擊或者全殲日本撤退部隊。

公元1598年11月18日,中朝聯合水師在露梁,即今天韓國慶尚南道西南的海面上以800艘戰船包圍了日本500艘戰船。經過一場極其慘烈的廝殺,最終殲滅了日本艦隊和上萬名日軍,大獲全勝。但是,明軍副總兵鄧子龍、朝鮮名將李舜臣不幸壯烈犧牲。露梁海戰在朝鮮半島被稱之為露梁大捷。

露梁海戰是在400年前由中朝水師聯手展開的一次大規模的海戰,是以切斷敵人海上退路為目的的海上戰役。這次海戰給侵朝日軍以殲滅性重大打擊,此戰打出了朝鮮及中國沿海200年和平局面。


清甲午海戰——世界第一場大規模鐵甲蒸汽艦大戰

1894年9月17日,中日爆發甲午海戰,北洋艦隊與日本艦隊在黃海北部鴨綠江口大東溝激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犧牲,史稱“黃海海戰”。5個多小時的黃海大戰結束後,日艦無一沉沒,大清痛失5艘巡洋艦,北洋水師由此失去制海權。中日曆史的走向也徹底被改變。這是近代海戰史上第一場大規模鐵甲蒸汽艦大戰,被西方人稱為“近數十年歐洲各國所未有”的大海戰。


西沙海戰——中華民族海軍史上首次對外戰爭的完勝

自1956年起南越持續佔領中國西沙珊瑚島(對甘泉島等則一度佔據又撤走)。1973年9月南越宣佈將中國南沙群島的一些島嶼劃入版圖。1974年1月南越派出何文鍔艦隊北上,1月17日再次佔領甘泉島和金銀島,並打死打傷中國漁民和民兵多人,攻擊中國巡邏艦艇。中國增加巡邏艦艇進行反擊,在總參謀部作戰室設立六人領導組,由鄧小平(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和葉劍英(軍委副主席)具體負責,由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等執行作戰方案。


海戰第一階段:1974年1月19日,在永樂環礁巡邏的4艘中國小型艦艇與南越4艘美式大型艦船對抗周旋多時,最後越軍開炮、海戰爆發,激戰關頭中國2艘支援艦趕來參戰。海戰擊沉南越護衛艦1艘,擊傷南越驅逐艦3艘,其後越艦逃跑。海戰第二階段:鄧小平提議乘勝收復三島 ,電令許世友20日開展奪島之戰 [3] ,一舉解決了1956年起南越對西沙島嶼的侵佔。西沙海戰兩天的戰鬥,總共斃傷南越官兵100餘人,俘敵48人 。

重大意義:中國在南海西沙群島區域驅逐了南越勢力,從此牢牢控制了永樂群島核心區,為後來控制西沙邊緣島礁(中建島和華光礁、浪花礁等)及進軍南沙群島奠定了重要基礎。

結語:中國近代的衰弱是始於海洋,中國未來的復興也一定離不開海洋。以前的中國海軍由於缺乏遠洋作戰能力,被戲稱叫作“黃水海軍”。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加發展,我們國家的海軍實力也在逐漸加強,中國海軍挺進深藍,不僅引進了“遼寧艦”航母,2017年4月26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正式下水,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成果。2018年11月26日,新華社官媒首次確認中國正在建造第三艘航母。中國海軍勇擔大國責任,打擊海盜、救援災區、緊急撤僑、搜救飛機沉船等,正在為為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不斷作出貢獻。


惠州客


中國曆來是一個陸權國家,經濟發展和軍事攻略的重心也基本都在陸地之上,即使有水上的戰鬥,也一般稱之為“水戰”而不是“海戰”,因為戰爭基本都是在江河湖之中爆發而不是大海之中。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海軍就沒有戰鬥力。恰恰相反,中國的水師,至少在清朝以前,戰鬥力是極強的。

中國海軍揚名立萬的第一戰,就要數白江口之戰了。這一戰,是旨在收復朝鮮半島的唐軍在面對日軍和新羅的四萬聯軍的時候,以區區一萬七千殘兵幾乎全殲敵人。這一戰,奠定了東北亞地區近千年的格局。

中國的第二次海戰,爆發在完顏亮南侵的時候。這一戰由南宋水師提督李寶,在海州光復以後,帶領手下三千餘海軍,在海上擊潰金國浙東道水軍,全殲萬餘準備從水路包抄臨安的金兵。這場膠西海戰,也成為日後采石之戰的演習。

第三場大海戰,自然就是崖山之戰了,不多講,說多了都是淚。

第四戰,則是大名鼎鼎的鳴梁、露梁海戰。這一戰,在朝鮮水師李舜臣的輔助之下(抱歉,作為一個藩屬國的將領,李舜臣只可能起到輔助作用,絕不可能有棒子自己吹噓得那麼神奇),明朝水師在九百年後,再次擊潰覬覦大陸的日寇。

第五戰,就比崖山之戰更加屈辱了——甲午海戰。



青言論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海戰很多,我們只能舉些規模比較大比較有名的海戰。

1.吳齊海戰。發生在公元前486年春秋戰國時期,地點琅琊臺(今天山東地區),吳國攻擊齊國以失敗而告終。

2.白江口之戰。唐高宗時期,地點白江口海域(今韓國南部)唐援新羅與倭國戰爭,倭國敗。

3.宋金陳家島海戰。南宋紹興3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侵宋,宋軍於陳家島(今山東靈山附近)阻擊金軍,金大敗。

4.宋元崖山海戰。宋朝末年元滅宋與崖山(今廣東新會),過程慘烈,宋敗,丞相陸秀夫背幼帝跳海,十萬軍民隨之而跳,陽江為之斷流,宋亡。

5.鳴梁海戰。明援朝鮮與日軍在今韓國鳴梁海域發生戰爭,日本大敗。

6.明荷海戰。明崇禎六年與荷蘭軍戰與今福建金門,鄭芝龍率明朝水師以絕對優勢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劉香海盜聯軍。

7。甲午戰爭,1894年清朝海軍與日軍在朝鮮海域發生戰爭,清大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被迫簽定馬關條約,中國從此倫為列強魚肉。

地球上75%是海洋,海軍就像一個防護罩,是國家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海戰歷史告訴我們海戰敗則國家危亦。




捕風捉影廠


吳國和齊國的黃海海戰是迄今為止有史籍記載的中國第一次海戰。春秋末期,吳、齊同為海上強國。吳國疆域約相當於今天江蘇省之大部,兼涉皖北、皖南、浙西—部,東臨大海,南至太湖,西及蘇皖邊界,北踞徐海二州,是—個以水軍見長、“不能一日而廢舟楫之用”的江南海上強國,有著強大的海軍,即舟師。吳國正是倚仗它強大的舟師,在江河湖海中縱橫馳騁,頻頻進行水戰,以圖謀霸權。齊國是東方強國、它的疆域南有泰山,北有渤海,西有清河.東瀕大海。春秋末期,齊國已擁有一支強大的舟師。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擊破越國後,一心北進與齊爭霸,遂開鑿溝通長江與太湖的胥溪以及溝通淮水與長江的邗溝,意欲引兵攻伐。公元前485年,吳國會合魯、邾、郯三國軍隊攻打齊國,派大夫徐承統帥舟師“自海入齊”。齊國立即出動舟師攔截。兩國在黃海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最後齊國舟師大敗吳國舟師,迫使吳國舟師返航。


聞道國學


我只知道甲午海戰。清王朝失敗告終。如果日本解禁自衛權。那是對中國最大的威脅。也是最大的挑戰。因為日本的工業非常發達。再加上美國第一大流氓。這是最大挑戰。別的我也不敢說了。謝謝你的提問,祝你好運。


幻想症17


我朝久踞大陸,不太重視航海,真正開始重視還是在近幾十年。歷史上也很少出現值得大書特書的經典海戰,大型戰役基本都在陸地解決了。如果真要提及,大概有這麼幾個:南宋滅亡前的崖山海戰,跟蒙元對戰,屬於摧枯拉朽式的戰役,比較慘烈,戰略、戰術都沒有什麼值得研究的;明朝收復臺灣,收拾荷蘭人;清朝甲午海戰,跟小日本火拼,戰鬥慘烈,結局悲慘,戰略、戰術也沒有多少值得研究的。


鍾離子曰


黃帝戰鉅鹿不勝,東海捉蛟龍,剝皮做鼓,一鼓而勝,這算不算海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