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快速練好行書?

老湖西羊肉面


快速練習好行書,首先要學好楷書。然後選擇一種古代書法大家的優秀範本進行臨習。下面以文徵明的行書為例,臨習的時候注意以下六點:

第一,要注重點畫的學習。行書的點畫是以楷書為基礎的,為橫、豎、點、撇、挑、鉤、捺、折八種。著重掌握所學行書基本點畫的用筆,書寫熟練後就會自然產生筆勢。

第二,要注意筆畫的連帶和顧盼牽絲。寫行書要比寫楷書快,運筆比較流暢,點畫間相互映帶是行書的一個主要特點。

第三,要注重行書偏旁部首的學習。對於行書點畫的寫法熟練後,再學習行書各種偏旁部首的寫法,注意各種偏旁部首在行書中的相互變化,結構的映帶等關係。

第四,要加強對行書結體法則的學習。行書的結體基本還保留了楷書的結體原則,但較楷書靈活自然,富於變化。

第五,由點畫到結構,由結構到章法,由章法到氣韻的學習。在掌握了行書的點畫以及結體法則以後,再學習行書的章法布白、氣韻表現等方面,最後能夠達到獨立創作。

第六,最關鍵的點就是要勤練、多悟。日日臨池不懈, 苦學傳統,就一定能掌握行書的書寫方法,從而創作出富有時代氣息和個性風格的行書作品來。

通過以上六個步驟的系統學習,相信很快就能寫出一手漂亮的行書。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單從練習方法上談一下我的建議。

一、選帖問題。既然是想“速成”,那就不要練《聖教序》、《蘭亭序》了,技法高深,訓練難度大,很費時間的。

可以考慮選擇趙孟頫的字帖,如《長春道院記》、《崇福寺》,如圖:


或文徵明的字帖,如《朱懋功五十壽》,如圖:

宋高宗《千字文》,如圖:

如果上述這些帖不喜歡,去〈書法欣賞網〉搜,總有適合你的。

二、練習方法問題。必須選用原帖(小字的),千萬不要放大版本的。

練習步驟舉例如下:

1、用具。準備一支3B鉛筆、小夾子、拷貝紙。


2、操作。

①將冊本式字帖拆成單頁,便於臨摹。

②取一張拷貝紙伏在字帖上,用小夾子固定住防止錯動。

③先用鉛筆反覆摹寫幾遍。感覺筆法、字法熟練了,再近距離臨寫兩遍(在字行右側臨寫)。


④覺得很順手了,改用毛筆或其他硬筆作書寫練習。

補充: 如果沒有書法基礎,在正式臨摹之前,拿出一天的時間練指法、筆法。比如,畫畫圓圈、線段之類,調整好執筆法、運筆法。

以上是我的作法(局部),僅供參考。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如何才能快速練好行書?

快速的學好行書,最好的方法,就是專心一體,先把你喜歡的行書字帖選好,臨習的方法,從字帖中比較容易寫的字著手練習。主要練習書寫的節奏。開始時寫不好是正常的,在臨帖時不要為了“像”而緩慢的描摹。一旦形成了緩慢的書寫習慣,再想糾正過來是非常困難的。要訓練自己的快速能力,快速的能力訓練出來,再回頭來練習遲澀。

行書的書寫要求富於節奏的變化。快慢相交,疾澀互換。才能把行書的體態表現的神飛韻逸,瀟灑靈動。

在臨帖時,不要去對遊絲連帶刻意學習,能力不夠,學也沒用。等你的能力強了,自然就會。行書的快速學習方法主要就是控筆能力的練習。控筆能力提高了,才有能力進行精細的筆法練習。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說:“昔人學書,得佳書數行,專心研習,便可名世”。只要掌握好循序漸進,專心致志的精研一體,就能達到你想要的東西。



子衿書法


如果要快速練好行書,首先要選好範本,最好是王羲之的作品,畢竟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他各體兼擅,行書的成就也非常高,其傑作《蘭亭序》就是練習行書的最好範本,王羲之行書可謂眾美皆具,比如,中和之美、自然之美、變化之美、剛柔之美,其中王羲之行書的自然之美:能將人為創作的美與自然美和諧地統一起來,


其次就是具體落實到行書的技法了,比如,筆法、墨筆、點畫寫法、結構章法和風格氣韻。1:筆法,筆法指執筆和用筆,要快速練習好行書,得先練習楷書,這樣執筆和用筆都有基礎,因為行書的筆法比楷書要豐富得多,換句話說就是複雜,所以一定要以簡單的楷書筆法為基礎,先易後難嘛,

2:墨法,中國畫家講究“筆墨”二字,書家也講究這兩個字。墨色的濃淡枯潤有如繪畫的色彩,應使之斑斕有致。首先,筆要能控制住墨,讓它濃而不枯,淡而不薄,這要用筆墨反覆練習,掌握筆的輕重疾徐、墨的乾溼飽渴,3:點畫寫法,行書點畫要注意呼應,特別要注意的是,牽絲往來要有筆斷意連之妙,運筆快慢要得疾澀相生之意,



4:結構,行書結構千變萬化,但基本原則是要重心平穩,變化自然,顧盼呼應。行書多用奔放之筆取奇支側之勢,但無論如何奔放也要重心平穩,這種奇正相反的結構是行書的特點。5:章法,行書章法(通篇佈局)多用縱有行、橫無列,或縱無行、橫無列兩種,字與字之間要有內在聯繫,行與行之間要有意態呼應,不必故意筆筆相連,貴在氣息貫注,筆斷意連,


6:風格氣韻,行書重意境,首要氣韻生動,風格鮮明,字裡行間要流露出真性情。自身的文化素養很重要,比如,王羲之《蘭亭序》的感懷,當然了,這要在技法純熟後,方能隨心所欲直抒胸臆,先求形美,後求神妙。如果能寫到“穠纖間出,血脈相連,風神灑落,姿態備具”的程度,風格即已形成。


詩夜城主


關於如何才能快速練好行書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凡事欲速則不達。學書法,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想一口吃個胖子,那是不可能的!學書法想走捷徑,也是不可能的。



我認為,練好行書,再快也要用上三五年的功夫,而且是在專工一帖的基礎上。這是學書法的一般規律。有的朋友可能對我的觀點持質疑態度,但質疑歸質疑,規律歸規律。學書法,規律是不能違背的,如果違背了一般規律,那是學不好書法的,更別談學出名堂了。當然,如果自己是神人,就不要講什麼規律了!因為神人是造字者,他是不需要學習別人的字的,只有別人學他的字。

書法神人,當今有嗎?古代有嗎?



快速練好行書,唯一的辦法就是認真臨帖,堅持臨帖,老老實實的學習古人的行書,先得其形,後得其神,最後在七分像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個性,到時,題主不但把行書練好,而且你就是書法家啦!真正達到書法家的水平,正常人須十五年到二十年的修煉,悟性高的人至少須十年的修煉。這就是學習書法的客觀規律。題主君,學行書,想快速有成,可能嗎!



學書速成論,就是個悖論!

學書速成論,就是對學書者的誤導!自古以來有名氣的書法家有哪個是速成的?可以肯定的說,一個沒有!

學書法,一定要戒掉浮躁之心,一定要戒掉名和利之念想,否則,是不會學出名堂的!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中州耕牛堂主


"欲速則還達",沒有捷徑,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只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持之以恆的練習,加上妙悟與綜合素養的提高。。。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習慣於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卻忽略了事物的本質。齊白石的弟子郭大維先生以《毛筆的運用》一書獲得紐約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有一次他在美國博物院示範並創作國畫,只用了五分鐘的時間,就從容地畫出一幅寫意荷花圖。在場一位美國女士讚道:“畫得太好了!僅需要幾分鐘而已。”郭先生不假思索地答道:“這是五十年加上幾分鐘!”郭先生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絕,可惜要那位女士理解真意,實在得費些心神,正如孫過庭說過的:“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曉,藝術的創作不是速成的,也不可僅憑數日之功就能學有所成。在這瀟灑塗抹舉手之勞的背後,實際上它經歷了長期持之以恆,嘔心瀝血,苦練實踐的積累,甚至是畢生的心血來磨練,來完成。學習書法同樣如此。

首先,創作離不開傳統技法的長期錘鍊,也就是基本功的訓練。

宗白華先生說:“藝術是創造'美'的技能。”也就是說,藝術的語言需要由技法去具體實現。技法包括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而取法只能從傳統入手,取法乎上。傳統就是源頭活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營養豐富。當今,許多學書者,好師法今人筆墨,盲目跟風,此乃學習書法之大忌。而我們當代的書家,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遠不如古人,可色彩,幅面,拼接等形式感則遠遠超越了古人,似乎本末倒置了。所以,要在臨帖上長期下工夫,通過日積月累的訓練獲取技法。效法今人,只能是欲速不達,只有在入古上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為將來的創作儲備糧草。書法的創新是以繼承為根基的,繼承不夠必然會導致先天不足,創新乏力。當下展賽頻頻,誘惑很多。普遍存在著“三浮”現象,即浮躁、浮誇、浮淺。我們應遠離喧囂和“三浮”,靜下心來,耐住寂寞,沉入水底,浸淫傳統。不得技法,免談創新。對此,鄭板橋的論述很精彩:“精神專一,奮鬥數十年,神將相之,鬼將告之,人將啟之,物將發之。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時浮誇,老來窘隘而已。”

其次,創作是需要學養的積累。

書法是一種文化,需要學識,不是純技法的。如果僅限於技巧,充其量是個匠人。所以,必須注重綜合素養的提高。比如文學、史學、美學、文字學、音樂舞蹈等其他姊妹藝術的借鑑與吸收。黃庭堅教育其孩子時說:“士大夫不時時以古今澆之,則俗塵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

三國魏鍾繇說道:“筆跡者界也,留美者人也......。”正因為作品是由人創作的,創作的主體是人,那麼人的學識、修養、品行等諸多因素必將影響其筆下流動的線條以及作品的格調。

再者,創作中風格的形成需要一個孕育的過程。

創作是什麼?如果說創作是“摸著石頭過河”,而傳統就是那石頭。如果說創作是是蠶吐絲,而臨摹吸收消化就是吃桑葉。繼承不夠則會導致先天不足,創新乏力。倘若缺乏足夠的修煉時間與綜合素養,而去盲目創新,必然因為早熟而欠缺營養乃至後勁不足,甚至過早夭折。在沒有紮實的基本功之前,絕不要輕言創新,否則就是如鬼畫符。猶如春蠶不斷壯大並蛻變,吃夠了桑葉再去吐絲結繭。正象米芾書,早年集古字,沉湎於傳統,“晚年一變,遂有冰寒於水之奇。(董其昌語)”曾鞏在《墨池記》中寫道:“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之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說,要先厚積再薄發,在傳統的基礎上的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且傳統與創新是可以統一的。假如傳統是一條由古到今的直線,那麼創作則是條圍繞其上下波動的曲線,而創新的曲線始終圍繞著傳統這條直線行進,若即若離。

最後,是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人們在說,這七十二行中當書法家最容易。一是易於入門,中國人寫中國字嘛。二是普及,時下大凡能塗上幾筆的都是“書法家”甚至是“名家”。三是各階層及名流的廣泛參與和炒作。這世界變化真快,不停地在大批製造著“名家”和大量生產著“廢紙”,已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三浮”狀態。所以,不要老是想著“浮上來”,而需要淡泊名利,清心靜修,多寫少賽,不以入展獲獎而喜;不以落選無名而悲。不斷調整狀態,在勤寫與妙悟中提煉自己的筆墨語言。踏踏實實走自己的路,不為迎合展覽而寫“展體”,不去討好評委而追時風。長期沉下去,循序漸進,廣收博取,熔鑄古今,一點點積累,一天天磨練,耐得住寂寞並在寂寞中昇華。。。。。。。。

(下圖是我的拙作)











四官殿人書畫


我來回答:

書法史上行書的出現並不比楷書晚多少,可能是同時發展起來的,可參照魏晉書法。

怎樣快速提高行書技能,我認為只有在源頭魏晉書法上去探求。魏晉楷法與唐楷是截然不同的筆法系統,所以掌握了唐楷筆法並不能想當然的就能寫好行書。

魏晉楷書與行書的筆法一脈相承,學好魏晉楷書,再進一步學習行書是切實可行的。





三里草堂


如何才能快速練好行書?

學習行書,抓住兩點:理解行書的用筆特點和臨帖方法,抓住這兩點,對快速提高行書書寫水平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先說第一點,行書的用筆有別於楷書,楷書以筆畫組合成字,而行書則不然,行書是以每個筆畫的映帶和連續用筆來形成的字體結構。

行書在兩晉時期由章草、今草演變而來,是由繁簡組合而成。因此,書寫起來多以順鋒入筆,側鋒取勢,從生理上來看符合人體學原理,沒有楷書森嚴法度的束縛。所以說,行書書寫流暢而又便於識讀。

行書之所以書寫起來相對其它書體簡便又容易識讀,和它結字的繁簡關係有關。

我這裡提綱挈領的說一下什麼是行書的繁簡關係,一筆一畫為繁,連續映帶書寫為簡(就是常說的連筆)。繁,簡在一個字中交互運用的意義是什麼?就是在書寫中既有動也有靜,動(簡)書寫暢快,靜(繁)容易識讀。

這樣說似乎太抽象,不好理解,我舉個例子吧:我們寫個“宮”字,寶蓋頭一筆一畫書寫安靜此為繁;下邊的兩個口連筆揮動為動則為簡。見圖解

知道了行書的用筆特點,對今後的學習有了基本方向,那麼,我們再說行書的臨帖。

行書法帖經典數不勝數,不要聽別人說哪個好,就去學哪個,要找一個符合你的審美觀的來進行學習,我來推薦一下如晉朝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宋朝蘇軾的《寒食帖》以及米芾的《苕溪詩帖》,當然《集王字聖教序》或者元朝趙孟頫行書等等吧,要選自己打心裡喜歡的帖子。一旦選定,儘量忠於一家,一定不要臨上一段時間看到另一家也不錯,“移情別戀”“見異思遷”是臨帖大忌。

學習行書,控筆能力是訓練的重點,做到提按頓挫,順入調轉連續用筆,都是經過訓練才能在書寫中運用自如的。我所說得快速提高書寫能力的方法,是最笨的法子,個人以為,也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練一個字或者一組字,就要反覆練習,練到噁心為止,不會不罷休。

要清楚的知道,任何一門藝術都是建立在技術之上的,只有技法達到駕輕就熟,才會形成美感和內涵,才有共性,給觀者產生共鳴從而打動觀者。

在沒有付出之前,不要談個性。

在學習之前先搞懂行書的基本狀況,對下一步的學習才會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至於說快速,沒法用確切的時間來界定。

要說寫得一手漂亮的好字,作為實用性來講,你只要每天加以用心學習,按照我所說的訓練方法,有個小半年時間差不多也能看到收穫。






有道書法


學習書法,必須時之以恆,並輔之以好的方法。首先,必須具備一定你楷書基礎。因為沒有一定的楷書基礎,就缺乏筆劃流轉自如的基本功。二是先學顏真卿的《多寶塔碑》,顏真卿的《多寶塔碑》易學。再學《集字聖教序》。三學孫過庭的行書。孫過庭是書法的理論家和實踐家,不僅書法好,書法理論也紮實。學習孫過庭的行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要背帖,就是臨帖子時,要根據背的臨字。五是要堅持。六是樹立自己的風格。


梅山新視角


1、需快速全面瞭解相關的材料工具。筆有羊狼紫鬃,有長短粗細,尖齊圓健有高下之別,春毛秋毫有精粗之異;墨分濃淡乾溼,分新濡宿漬,濃一分則滯,淡一分則洇;紙分生熟淨綿,材質成份千差萬別,品類工藝琳琅滿目,不瞭解紙性,則難臻妙境。

2、需快速練好正書。所謂練好,即需穩定精熟,筆不違意,墨以暢志。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書如射箭,靜立穿楊易,行走中的難。技有高下,途分先後。書法之要在用筆結字,一點之微,需起行轉收;一字成準,需通篇統一。楷、隸工穩,則行書易進;筆、意含混則終類墨豬。

3、需快速提升文學素養。春風風人,時雨雨人,文以化人。無風雨則木不成,無文學則藝不精,形如槁木則必了無生氣。習文是學藝的先決條件、必由之路,詩文妙則通途廣陌備,書必不墮俗格。故文為書之捷徑。

4、需快速調整好心態,準備長期磨鍊意志,積跬步以致千里,積細流以成江海。過程越長,進步越快。

5、知識技能源於積累,欲速不達。揠苗助長,豈能不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