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快速练好行书?

老湖西羊肉面


快速练习好行书,首先要学好楷书。然后选择一种古代书法大家的优秀范本进行临习。下面以文征明的行书为例,临习的时候注意以下六点:

第一,要注重点画的学习。行书的点画是以楷书为基础的,为横、竖、点、撇、挑、钩、捺、折八种。着重掌握所学行书基本点画的用笔,书写熟练后就会自然产生笔势。

第二,要注意笔画的连带和顾盼牵丝。写行书要比写楷书快,运笔比较流畅,点画间相互映带是行书的一个主要特点。

第三,要注重行书偏旁部首的学习。对于行书点画的写法熟练后,再学习行书各种偏旁部首的写法,注意各种偏旁部首在行书中的相互变化,结构的映带等关系。

第四,要加强对行书结体法则的学习。行书的结体基本还保留了楷书的结体原则,但较楷书灵活自然,富于变化。

第五,由点画到结构,由结构到章法,由章法到气韵的学习。在掌握了行书的点画以及结体法则以后,再学习行书的章法布白、气韵表现等方面,最后能够达到独立创作。

第六,最关键的点就是要勤练、多悟。日日临池不懈, 苦学传统,就一定能掌握行书的书写方法,从而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风格的行书作品来。

通过以上六个步骤的系统学习,相信很快就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单从练习方法上谈一下我的建议。

一、选帖问题。既然是想“速成”,那就不要练《圣教序》、《兰亭序》了,技法高深,训练难度大,很费时间的。

可以考虑选择赵孟頫的字帖,如《长春道院记》、《崇福寺》,如图:


或文征明的字帖,如《朱懋功五十寿》,如图:

宋高宗《千字文》,如图:

如果上述这些帖不喜欢,去〈书法欣赏网〉搜,总有适合你的。

二、练习方法问题。必须选用原帖(小字的),千万不要放大版本的。

练习步骤举例如下:

1、用具。准备一支3B铅笔、小夹子、拷贝纸。


2、操作。

①将册本式字帖拆成单页,便于临摹。

②取一张拷贝纸伏在字帖上,用小夹子固定住防止错动。

③先用铅笔反复摹写几遍。感觉笔法、字法熟练了,再近距离临写两遍(在字行右侧临写)。


④觉得很顺手了,改用毛笔或其他硬笔作书写练习。

补充: 如果没有书法基础,在正式临摹之前,拿出一天的时间练指法、笔法。比如,画画圆圈、线段之类,调整好执笔法、运笔法。

以上是我的作法(局部),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支持!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如何才能快速练好行书?

快速的学好行书,最好的方法,就是专心一体,先把你喜欢的行书字帖选好,临习的方法,从字帖中比较容易写的字着手练习。主要练习书写的节奏。开始时写不好是正常的,在临帖时不要为了“像”而缓慢的描摹。一旦形成了缓慢的书写习惯,再想纠正过来是非常困难的。要训练自己的快速能力,快速的能力训练出来,再回头来练习迟涩。

行书的书写要求富于节奏的变化。快慢相交,疾涩互换。才能把行书的体态表现的神飞韵逸,潇洒灵动。

在临帖时,不要去对游丝连带刻意学习,能力不够,学也没用。等你的能力强了,自然就会。行书的快速学习方法主要就是控笔能力的练习。控笔能力提高了,才有能力进行精细的笔法练习。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昔人学书,得佳书数行,专心研习,便可名世”。只要掌握好循序渐进,专心致志的精研一体,就能达到你想要的东西。



子衿书法


如果要快速练好行书,首先要选好范本,最好是王羲之的作品,毕竟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他各体兼擅,行书的成就也非常高,其杰作《兰亭序》就是练习行书的最好范本,王羲之行书可谓众美皆具,比如,中和之美、自然之美、变化之美、刚柔之美,其中王羲之行书的自然之美:能将人为创作的美与自然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其次就是具体落实到行书的技法了,比如,笔法、墨笔、点画写法、结构章法和风格气韵。1:笔法,笔法指执笔和用笔,要快速练习好行书,得先练习楷书,这样执笔和用笔都有基础,因为行书的笔法比楷书要丰富得多,换句话说就是复杂,所以一定要以简单的楷书笔法为基础,先易后难嘛,

2:墨法,中国画家讲究“笔墨”二字,书家也讲究这两个字。墨色的浓淡枯润有如绘画的色彩,应使之斑斓有致。首先,笔要能控制住墨,让它浓而不枯,淡而不薄,这要用笔墨反复练习,掌握笔的轻重疾徐、墨的干湿饱渴,3:点画写法,行书点画要注意呼应,特别要注意的是,牵丝往来要有笔断意连之妙,运笔快慢要得疾涩相生之意,



4:结构,行书结构千变万化,但基本原则是要重心平稳,变化自然,顾盼呼应。行书多用奔放之笔取奇支侧之势,但无论如何奔放也要重心平稳,这种奇正相反的结构是行书的特点。5:章法,行书章法(通篇布局)多用纵有行、横无列,或纵无行、横无列两种,字与字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行与行之间要有意态呼应,不必故意笔笔相连,贵在气息贯注,笔断意连,


6:风格气韵,行书重意境,首要气韵生动,风格鲜明,字里行间要流露出真性情。自身的文化素养很重要,比如,王羲之《兰亭序》的感怀,当然了,这要在技法纯熟后,方能随心所欲直抒胸臆,先求形美,后求神妙。如果能写到“秾纤间出,血脉相连,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的程度,风格即已形成。


诗夜城主


关于如何才能快速练好行书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凡事欲速则不达。学书法,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一口吃个胖子,那是不可能的!学书法想走捷径,也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练好行书,再快也要用上三五年的功夫,而且是在专工一帖的基础上。这是学书法的一般规律。有的朋友可能对我的观点持质疑态度,但质疑归质疑,规律归规律。学书法,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如果违背了一般规律,那是学不好书法的,更别谈学出名堂了。当然,如果自己是神人,就不要讲什么规律了!因为神人是造字者,他是不需要学习别人的字的,只有别人学他的字。

书法神人,当今有吗?古代有吗?



快速练好行书,唯一的办法就是认真临帖,坚持临帖,老老实实的学习古人的行书,先得其形,后得其神,最后在七分像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到时,题主不但把行书练好,而且你就是书法家啦!真正达到书法家的水平,正常人须十五年到二十年的修炼,悟性高的人至少须十年的修炼。这就是学习书法的客观规律。题主君,学行书,想快速有成,可能吗!



学书速成论,就是个悖论!

学书速成论,就是对学书者的误导!自古以来有名气的书法家有哪个是速成的?可以肯定的说,一个没有!

学书法,一定要戒掉浮躁之心,一定要戒掉名和利之念想,否则,是不会学出名堂的!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中州耕牛堂主


"欲速则还达",没有捷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只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持之以恒的练习,加上妙悟与综合素养的提高。。。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却忽略了事物的本质。齐白石的弟子郭大维先生以《毛笔的运用》一书获得纽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有一次他在美国博物院示范并创作国画,只用了五分钟的时间,就从容地画出一幅写意荷花图。在场一位美国女士赞道:“画得太好了!仅需要几分钟而已。”郭先生不假思索地答道:“这是五十年加上几分钟!”郭先生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绝,可惜要那位女士理解真意,实在得费些心神,正如孙过庭说过的:“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晓,艺术的创作不是速成的,也不可仅凭数日之功就能学有所成。在这潇洒涂抹举手之劳的背后,实际上它经历了长期持之以恒,呕心沥血,苦练实践的积累,甚至是毕生的心血来磨练,来完成。学习书法同样如此。

首先,创作离不开传统技法的长期锤炼,也就是基本功的训练。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是创造'美'的技能。”也就是说,艺术的语言需要由技法去具体实现。技法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而取法只能从传统入手,取法乎上。传统就是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营养丰富。当今,许多学书者,好师法今人笔墨,盲目跟风,此乃学习书法之大忌。而我们当代的书家,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上远不如古人,可色彩,幅面,拼接等形式感则远远超越了古人,似乎本末倒置了。所以,要在临帖上长期下工夫,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获取技法。效法今人,只能是欲速不达,只有在入古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将来的创作储备粮草。书法的创新是以继承为根基的,继承不够必然会导致先天不足,创新乏力。当下展赛频频,诱惑很多。普遍存在着“三浮”现象,即浮躁、浮夸、浮浅。我们应远离喧嚣和“三浮”,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沉入水底,浸淫传统。不得技法,免谈创新。对此,郑板桥的论述很精彩:“精神专一,奋斗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时浮夸,老来窘隘而已。”

其次,创作是需要学养的积累。

书法是一种文化,需要学识,不是纯技法的。如果仅限于技巧,充其量是个匠人。所以,必须注重综合素养的提高。比如文学、史学、美学、文字学、音乐舞蹈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借鉴与吸收。黄庭坚教育其孩子时说:“士大夫不时时以古今浇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三国魏钟繇说道:“笔迹者界也,留美者人也......。”正因为作品是由人创作的,创作的主体是人,那么人的学识、修养、品行等诸多因素必将影响其笔下流动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格调。

再者,创作中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孕育的过程。

创作是什么?如果说创作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传统就是那石头。如果说创作是是蚕吐丝,而临摹吸收消化就是吃桑叶。继承不够则会导致先天不足,创新乏力。倘若缺乏足够的修炼时间与综合素养,而去盲目创新,必然因为早熟而欠缺营养乃至后劲不足,甚至过早夭折。在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之前,绝不要轻言创新,否则就是如鬼画符。犹如春蚕不断壮大并蜕变,吃够了桑叶再去吐丝结茧。正象米芾书,早年集古字,沉湎于传统,“晚年一变,遂有冰寒于水之奇。(董其昌语)”曾巩在《墨池记》中写道:“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之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说,要先厚积再薄发,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且传统与创新是可以统一的。假如传统是一条由古到今的直线,那么创作则是条围绕其上下波动的曲线,而创新的曲线始终围绕着传统这条直线行进,若即若离。

最后,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人们在说,这七十二行中当书法家最容易。一是易于入门,中国人写中国字嘛。二是普及,时下大凡能涂上几笔的都是“书法家”甚至是“名家”。三是各阶层及名流的广泛参与和炒作。这世界变化真快,不停地在大批制造着“名家”和大量生产着“废纸”,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三浮”状态。所以,不要老是想着“浮上来”,而需要淡泊名利,清心静修,多写少赛,不以入展获奖而喜;不以落选无名而悲。不断调整状态,在勤写与妙悟中提炼自己的笔墨语言。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不为迎合展览而写“展体”,不去讨好评委而追时风。长期沉下去,循序渐进,广收博取,熔铸古今,一点点积累,一天天磨练,耐得住寂寞并在寂寞中升华。。。。。。。。

(下图是我的拙作)











四官殿人书画


我来回答:

书法史上行书的出现并不比楷书晚多少,可能是同时发展起来的,可参照魏晋书法。

怎样快速提高行书技能,我认为只有在源头魏晋书法上去探求。魏晋楷法与唐楷是截然不同的笔法系统,所以掌握了唐楷笔法并不能想当然的就能写好行书。

魏晋楷书与行书的笔法一脉相承,学好魏晋楷书,再进一步学习行书是切实可行的。





三里草堂


如何才能快速练好行书?

学习行书,抓住两点:理解行书的用笔特点和临帖方法,抓住这两点,对快速提高行书书写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先说第一点,行书的用笔有别于楷书,楷书以笔画组合成字,而行书则不然,行书是以每个笔画的映带和连续用笔来形成的字体结构。

行书在两晋时期由章草、今草演变而来,是由繁简组合而成。因此,书写起来多以顺锋入笔,侧锋取势,从生理上来看符合人体学原理,没有楷书森严法度的束缚。所以说,行书书写流畅而又便于识读。

行书之所以书写起来相对其它书体简便又容易识读,和它结字的繁简关系有关。

我这里提纲挈领的说一下什么是行书的繁简关系,一笔一画为繁,连续映带书写为简(就是常说的连笔)。繁,简在一个字中交互运用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在书写中既有动也有静,动(简)书写畅快,静(繁)容易识读。

这样说似乎太抽象,不好理解,我举个例子吧:我们写个“宫”字,宝盖头一笔一画书写安静此为繁;下边的两个口连笔挥动为动则为简。见图解

知道了行书的用笔特点,对今后的学习有了基本方向,那么,我们再说行书的临帖。

行书法帖经典数不胜数,不要听别人说哪个好,就去学哪个,要找一个符合你的审美观的来进行学习,我来推荐一下如晋朝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朝苏轼的《寒食帖》以及米芾的《苕溪诗帖》,当然《集王字圣教序》或者元朝赵孟頫行书等等吧,要选自己打心里喜欢的帖子。一旦选定,尽量忠于一家,一定不要临上一段时间看到另一家也不错,“移情别恋”“见异思迁”是临帖大忌。

学习行书,控笔能力是训练的重点,做到提按顿挫,顺入调转连续用笔,都是经过训练才能在书写中运用自如的。我所说得快速提高书写能力的方法,是最笨的法子,个人以为,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练一个字或者一组字,就要反复练习,练到恶心为止,不会不罢休。

要清楚的知道,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建立在技术之上的,只有技法达到驾轻就熟,才会形成美感和内涵,才有共性,给观者产生共鸣从而打动观者。

在没有付出之前,不要谈个性。

在学习之前先搞懂行书的基本状况,对下一步的学习才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至于说快速,没法用确切的时间来界定。

要说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作为实用性来讲,你只要每天加以用心学习,按照我所说的训练方法,有个小半年时间差不多也能看到收获。






有道书法


学习书法,必须时之以恒,并辅之以好的方法。首先,必须具备一定你楷书基础。因为没有一定的楷书基础,就缺乏笔划流转自如的基本功。二是先学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易学。再学《集字圣教序》。三学孙过庭的行书。孙过庭是书法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不仅书法好,书法理论也扎实。学习孙过庭的行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要背帖,就是临帖子时,要根据背的临字。五是要坚持。六是树立自己的风格。


梅山新视角


1、需快速全面了解相关的材料工具。笔有羊狼紫鬃,有长短粗细,尖齐圆健有高下之别,春毛秋毫有精粗之异;墨分浓淡干湿,分新濡宿渍,浓一分则滞,淡一分则洇;纸分生熟净绵,材质成份千差万别,品类工艺琳琅满目,不了解纸性,则难臻妙境。

2、需快速练好正书。所谓练好,即需稳定精熟,笔不违意,墨以畅志。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书如射箭,静立穿杨易,行走中的难。技有高下,途分先后。书法之要在用笔结字,一点之微,需起行转收;一字成准,需通篇统一。楷、隶工稳,则行书易进;笔、意含混则终类墨猪。

3、需快速提升文学素养。春风风人,时雨雨人,文以化人。无风雨则木不成,无文学则艺不精,形如槁木则必了无生气。习文是学艺的先决条件、必由之路,诗文妙则通途广陌备,书必不堕俗格。故文为书之捷径。

4、需快速调整好心态,准备长期磨炼意志,积跬步以致千里,积细流以成江海。过程越长,进步越快。

5、知识技能源于积累,欲速不达。揠苗助长,岂能不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