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中國父母,不配生孩子?


有多少中國父母,不配生孩子?



小河:前天寫了《狗十三》的觀後感,用詞比較激烈。因為發生在李玩身上的壓抑和委屈,一遍遍地在無數家庭裡上演。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永遠學不會愛和尊重?為什麼對孩子的控制慾望,永遠受到家長的歡迎?

當然,這可能是因為父母小時候也沒有被善待,所以他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但,難道就不能打破這個循環嗎?

今天推薦一本蘇珊-福沃德的經典著作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有多少中國父母,不配生孩子?



如果你也曾被原生家庭傷害過,這本書或許能幫你走出傷痛,重新找回信心,和對自我的肯定。

張愛玲的《金鎖記》塑造了一個近乎瘋狂的母親,她以變態的教育方式,親手摧毀了子女的生活。

她是不懂得愛的,也無法愛人。

現實生活中,這樣瘋狂的父母並不多見,但是症狀稍微輕一些,大張旗鼓地干涉成年子女的工作、感情、婚姻和生育,幾乎就是大面積的現實了。

他們或許心中都真心誠意的相信:“我是為了你好”。但這並不能改變,他們都是“操控型的父母”的事實。

“操控型的父母”是《原生家庭》中所列舉的傷害型父母的一種。


關於“操控型父母”,蘇珊還寫到一個這樣的案例:

三十六歲的邁克和妻子準備回家鄉參加父母的結婚週年聚會時,妻子重感冒,病情十分嚴重,他想打電話給媽媽說有可能回不去了。

邁克說,她突然就哭了,緊接著對我說:“如果你不來參加我的聚會,我主不活了!”所以我只好乖乖回去,回到家裡,父母讓我在家裡住一週再走,我不置可否,但第二天就離開了。過了一天,爸爸來電話說:“你真是要氣死你媽,你走後他一直在哭。”

這個案例表面聽起,的確像是一個愛子心切、不忍分離的故事。但是如果總是以一種“威脅”的、不考慮他人外境的感受的方式來傳達作為父母的愛,就是不正常的。

類似於邁克家這樣喜歡控制兒子生活的父母,會常常以自我為中心,

對於兒子的獨立、快樂,反而會感到了失落和威脅。

除此之外,書中講到的言語虐待型父母也是我們生活經常遇見的。

“你一無是處。”“你總是那麼蠢,什麼都做不好。”“為什麼別人能考100分,你只能考80分。真是沒用。”“你是從外面撿回來的,再不聽話,就把你扔了……”

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呢?

也許父母說出這樣的話,並不是故意要傷害誰。相反,他們或許還會認為這是一種激勵方式。

殊不知,在類似於這樣的言語之下成長的孩子,成年後一般都會過度自卑、敏感、壓抑。

傷害型的父母,典型的如上面兩種,更多的還有身體虐待的父母

不稱職的父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等。

閱讀這一部分時,我感到極度的不自在和震撼。

他們受到身心的虐待、忽視、煎熬,無人搭救。更讓人難過的是,這些傷痛一直伴隨著他們的求學、擇業、婚姻,長久地折磨著他們的日常生活。

那要怎麼辦呢?

蘇珊在書的第二部分也用八個章節,來幫助受傷害的孩子走出困境。

一)正確認識原諒

在我們的教育中,十分提倡寬容、大度、以及原諒。對於子女與父母之間,就更加如此了。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到,也許只是假裝的口頭原諒,並沒有在心中釋懷。

蘇珊在書中寫到:

我們可原諒傷害過自己的父母,但應該在理清自己的情緒之後,再來做這件事。面對自己的遭遇,我們要發洩憤怒,需要哀悼我們從未得到過渴望許久的父愛和母愛這一事實,不應該去弱化和抹殺遭受的傷害。

二)改變觀念、調整行為

對照以下幾個情況,想想你自己的感受:

1、當我的行為令父母失望時,我感到內疚。2、無論我的感受如何,我經常向父母屈服。3、我經常對他們隱藏我的真實感受。……

如果換一種方式來說這句話:當我的行為令父母失望時,我感到內疚。因為讓父母高興是我的責任。

加上了這個“因為”,便讓我們找到了我們對於父母感受的根源來自於心中所植於的觀念。比如,讓父母高興、讓他們有面子……

蘇珊指出:觀念衍生規矩,內心的感受令你必須遵守這些規矩,於是你的行為就生了。想要改變行為,就要根據這個公式倒推回去,改變觀念和感受、從而改變規矩。

三)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並不是自私。而是明確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同時也是獨立的個體。

在與父母的自我界定中,很重要的一個方式是使用非辯護性回應

分享一個書中的例子,來解釋一下如何做到非辯護性回應。

桑迪覺得跟父母一起生活非常痛苦,但父母執意要從遠方到她家來住一段時間,桑迪試圖拒絕。

媽媽:你自私,你忘恩負義。桑迪:不,我沒有,我總是為他人著想,我總是為你著想,我怕傷害你們,以前不管多累,我都要陪你購物、吃飯,但是你對我做的事從來不滿足。

以上為自我辯護回應。

媽媽:你自私,你忘恩負義。桑迪:媽媽,你看問題的方式真有意思。媽媽: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桑迪:讓你傷心了,我很抱歉。媽媽::到底要不要我去你家住。桑迪:我得考慮一下。….

以上為非自我辯護回應。

四)不再自我懲罰

不再試圖一味地壓抑過去的痛苦,不把過去的成長中的傷害全視為自己的錯。

釋放過去的憤怒,蘇珊給出以下建議:

1、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感受。

2、表達你的憤怒。

3、增加運動量。

4、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

5、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

五)與父母對峙

這一方法聽起來,似乎不太友好。對峙看起來包含著控訴和敵意,實際上並非如此。對峙,是讓我們面對面地和父母好好地聊一下我們過去的經歷、感受、對現在造成的影響。

練習這一步,很好的一個方法是寫信。面對面地交談過去的痛苦,對大家來說都太難了,而寫信卻能很好地緩衝這其中的痛苦。交流與寫信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父母現在去補償什麼,而是你自己當下的面對和回應。

這個過程,一定會非常艱難,如果打算面對,就是一個好的開始。或許不會一次成功,而練習它,本身就是別一種改變和成長。

六)重新定義愛

什麼是愛?

愛不會折磨你,也不會讓你失控,更不會讓你產生自我憎惡、也不會帶來傷害。

愛是一種令人幸福的感覺。愛的行為會滋養你,讓你擁有健康的情感。當有人愛你時,你會感到被接受、關懷、珍惜和尊重、真正的愛帶來的是溫暖、愉悅、安心、穩定和內心的平靜。

當然,從傷痛中修復永遠是一件艱難的事情。

這本書的內容並不是控訴父母,而是認識父母,也理解我們自己。

希望我們能學習自我治癒,使受過傷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經歷中,得新獲得勇氣、力量、懂得愛為何物。

當我們理解了愛時,也會知道父母的無力,也許是因為他們不懂表達愛、不知如何教育孩子。我們現在無法去改變他們,或是回去重新來過。唯有接受和麵對過去,去擺脫自己的侷限,重新開啟一條愛的征程。

有多少中國父母,不配生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