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烈酒,伏特加能賣遍全世界,為什麼白酒感覺只有中國人喝?

劉世好



為什麼只有中國人喝白酒?這是個很好的問題,解釋起來也很複雜。在此,小食就從中國白酒的起源、發展,來嘗試解讀一下。


中國白酒,為什麼這麼獨特


中國白酒的定義,有權威的國家行業標準,在《GBT208222007》等一系列國家標準中,它是這樣被定義的:“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製而成。”


這個定義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國的白酒,是一種蒸餾過後的糧食發酵酒。而用“曲”釀酒,才是中國白酒區別於其他糧食發酵酒的主要特徵。


用糧食釀酒,比用水果釀酒要更難,因為果糖可以直接轉化成酒精,但糧食裡的澱粉不行,要先變成單糖類,然後才能變成酒。在具體的操作上,就是要先讓糧食糖化,然後才能酒化。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使用了“曲”,使糧食直接糖化,而外國則是先讓糧食發芽,形成糖化,而後轉化成酒精。


兩種不同的解決辦法,造成了一個天一個地的口味差異,從而也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只有中國人喝白酒。


通常意義上的中國白酒,我們也才接受沒多久


糧食釀造酒在我國由來已久。9000年前,當時還是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釀造歷史(河南賈湖發現了盛酒陶器碎片)。我們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而酒在9000年前就已出現。酒的歷史比中國還長,這話沒毛病。


但是現在我們喝的高度白酒,出現的歷史就要短得多。在古代,詩人們動不動就“會須一飲三百杯三百杯”,水滸傳裡面的好漢,喝了十七八海碗酒還能行俠仗義。這裡面固然有文學誇張的成分,但我們也能從背後發現一個事實——受制於早期的釀造工藝,早期的酒普遍度數不高。


在沒有掌握蒸餾技術之前,中國人喝的都是沒有經過提純的低度酒,有點類似今天的黃酒。這一類酒,通常情況下,第一眼看上去有點發綠,有點渾濁,所以詩人要說:“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水滸傳裡,吃酒要先拿個篩子來篩。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古代釀酒的現場條件往往很差,酒麴的質量也參差不齊,總是要混點亂七八糟的東西進去,所以看起來就是綠的,混的。


直到元朝時期,蒸餾術從西方傳過來,中國本土的釀酒術結合西方蒸餾技術,搞出來的酒才有點今天白酒的樣子了。度數也能達到40度以上。這樣的高度酒,李白怕是來不了三百杯了,武松來三海碗,估計要給老虎當午餐。


即使是白酒出現後,人們也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來適應,黃酒仍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社會主流。連“白酒”這個統一名稱,都是建國後才確定的,之前都是這個“春”那個“燒”各叫各。從近代以來的民俗風情來看,白酒成為社會主流,至少也是建國後的事情,在這之前,老百姓們還是喝黃酒的居多。孔乙己不就老拿茴香豆下黃酒嘛。


所以,外國人接受不了白酒很正常。一是因為白酒用酒麴釀造,口味獨特,喝不慣。其實別說外國人了,連很多中國人都喝不慣。小食在寫這篇問答時,坐在電腦桌對面的同事就喝不了白酒,每次聚餐都喝啤的;二是通常意義上的白酒,歷史本就不長,還有待推廣和普及。酒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符號,向全世界推廣、普及,是很漫長的一個過程。伏特加走向全世界,是經過了幾百年的積澱。而中國真正打開國門,懷抱世界,也才幾十年而已。


所以作為食品行業工作者,小食是感到重任在肩呀。白酒逐漸走向世界,也是我們從業者的驕傲。白酒尚未普及,同志仍需努力!


A食來味到


我沒喝過伏特加,只喝過白蘭地威士忌,洋酒給人的感覺就是口感好,入口柔,後味香,可以直接喝,白酒給人的感覺就是辣,不能直接喝,要配上菜和茶才能喝,所以外國人喝不慣,有人說茅臺得過什麼國際大獎,我壓根不信,就茅臺那個口感跟白蘭地差十萬八千里。


昨夜下了一夜雪


中國白酒,多是以穀物為釀酒原料,因為傳統中國就是農業大國,穀物糧食,比如大麥,高粱等的種植,儲備,加工工藝非常成熟。幾千年的農作業使得釀酒工藝十分成熟,具備得天獨厚的先天和後發優勢。更注重酒品的綿長,醇厚。

西方的白酒多是白蘭地這種白葡萄酒,因為古代歐洲,多是城邦城堡,封建社會時期的農業沒有中國發達。況且歐洲很多地區,都是葡萄的天然優良產區,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下,使得歐洲的傳統更偏向於葡萄酒的釀造和飲用。

而例如日本,這種也飲用白酒的國度,由於小國寡民,物產相對匱乏,但又受漢唐中華文明的影響,所以比較偏愛口感清冽的清酒。

歐美的伏特加這種,更多的是作為雞尾酒等調製酒的基酒飲用,所以,其實,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會消費白酒,並且有相當可觀的消費量。

毛子飲用白酒,更多的是天寒地凍,喝酒暖身之用。較之我華夏酒文化,鄉野村夫耳。


停見下雨的聲音


這個問題相當美妙,我同樣也觀察過思考過。有一組行業數據,中國白酒產量佔全球烈性酒產量的比例近40%,但國際市場的份額卻不到8%。中國白酒如何跨國,如何全球化,應該是個行業痛點。白酒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如何走出去,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工藝、營銷、貿易等產業鏈上的方方面面。文化輸出同樣代表國家的綜合實力,換句話說,只有國家強盛了,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另外一組大數據,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佈的大數據顯示,2017年的全球專利申請數量達317萬件,創歷史新高。從受理專利申請的國家和地區來看,中國的申請數達到了138萬件,佔全球整體的四成多,連續7年位居首位。還有一組大數據,2011年中國研發人員總量已佔到世界總量的25.3%,2015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4萬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為2.10%,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分別為379.8億元和613.1億元。這些都反映出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國際競爭日漸增強,與此同時,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展現出的積極姿態。小白做為一名體制內的科研工作者,對於祖國的明天充滿期待,對a股的未來充滿希望,對中國的白酒行業同樣充滿希望。


哆啦A夢睿看財報


我覺得伏特加只所以比中國白酒受眾面要廣,原因之一是因為很多國家喝的洋酒和味道、工藝、口味和伏特加都有很多相同之處。而中國白酒也是幾千年淵源流傳下來的,釀酒的工藝也是相當成熟了,我個人也是平時沒事愛喝上幾口,享受白酒得天獨厚的綿長醇厚。

我認為區別在於文化不同,在中國喝白酒的時候都是,炒上幾個小菜,三五好友圍坐一起談天說地,盡興了還要划拳行酒令,實在沒有菜還得弄盤花生米下酒,我覺得很少有人一個人端著酒杯自斟自飲。而喝洋酒就不同了,外國酒文化喝酒就是喝酒,吃飯就是吃飯,像美國西部片中的牛仔一樣,端著酒杯一口一杯,喝上幾杯,就揚長而去,留下孤獨和瀟灑。所以覺得歐洲人或者美國人鍾愛伏特加也是有情可原的。酒吧裡調酒的基酒也是伏特加很多,而中國白酒也就寥寥無幾了。不知道各位對此有什麼不同看法和觀點,可以留言下發說一下。


瑋子家的廚房


如果你是真正的酒友,你就會承認不同酒之間口感天差地別,從悶倒驢的清、茅臺鎮的香到二鍋頭的辣,喝慣一類口味轉向另一類口味簡直不要太難,你常聽見的就是“我喝不慣麴酒”、“我喝不慣燒酒”………。說實話,傳統白酒的味道和歐美白酒的味道風格相去甚遠,而伏特加卻是歐洲人的口味,結果可想而知。我認為悶倒驢的口味是可以向歐美推廣的!


小旺知道


中國白酒不是在巴拿馬獲金獎嗎?外國人不品嚐怎麼鑑定評為金獎?哪怕只有一個外國人喝了,也是外國人喝。

比如加拿大東北二人轉戲子趙本山,加拿大藝人謝霆鋒,聽說有點名氣的吳亦凡,美國央視主持人李詠,新加坡投資家趙薇等都是喝過中國白酒的。

伏特加賣遍全世界,我的小世界從來沒有人賣過伏特加。賣遍全世界這種說法是放屁。


冬天有雨有晴


目前還有幾種白酒是真的用傳統釀造出來的?白酒產量和糧食消費量不一致是怎麼回事?中國白酒本來屬於濃度很高的蒸餾酒,那麼多低度酒是怎麼勾兌出來的?25年前瀕臨倒閉的酒廠怎麼能冒出來那麼多25年陳釀?快速釀造的中低端白酒為什麼看上去那麼粘稠?諸多問題解釋不清還是給國人喝吧,免得鬧出世界笑話。


濱海小田


古時候白酒也出口,味道好,現在都是勾兌,各種添加劑,國外不認可正常,包括什麼國窖五糧液,還1573,那會糧食都不夠吃,騙人的。。。


s海安s


白酒中國自己人都喝不到真的糧食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