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包拯后人大多是穷人?65代孙清贫一生,做清洁工维持祠堂香火

在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几个能够让人一提起,就毫不犹豫竖大拇指的,北宋名臣包拯当算是其中一位,现在所有人说起包大人来,仍是对他称赞有加。刨除影视剧中对其神话版刻画不谈,在现实中,包拯同样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好官,他的一生,替大宋、替普通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替很多没有钱打官司的老百姓找回了自己的公道。

为何包拯后人大多是穷人?65代孙清贫一生,做清洁工维持祠堂香火

到了今天,包拯成为了无数官员的榜样,比如有时候某地方官员不作为,群众们就会乞求希望包青天能够显灵,而“青天”也成为了包拯的专有名词。说起包拯仕途,其实还算顺利,他中举之后便开始做官,并和常人一样升迁。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活中,一直都是清廉、公允的,告老还乡之后,包拯也平静地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去安度晚年,直至离开人世。

为何包拯后人大多是穷人?65代孙清贫一生,做清洁工维持祠堂香火

包拯不仅自身为官清廉,对自己子孙的教育更是不竭余力,一直告诫后代要清白做人。就这样几千年过去了,包拯的子孙已繁衍到第65代,而其中的代表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包尔良。这位老人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的一生,相较于先祖,虽然相当平凡,但他却牢记了祖先教诲,在和平年代做了很多受人敬仰的“小事”。

为何包拯后人大多是穷人?65代孙清贫一生,做清洁工维持祠堂香火

年轻的时候,包尔良本来可以外出打工,但是考虑到先祖包拯的祠堂没有人看管,可能就此慢慢的荒废掉了,他心中不忍,所以就放弃了远行,把机会留给了同族的兄弟们,而他自己却选择了在当地谋生,以便能照顾到祖先的祠堂。包拯的祠堂在安徽省一个叫做大包村的地方,这个祠堂虽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却始终巍峨挺拔、屹立不倒,有时候也会有一些走向仕途的人来带这里参拜包大人,从而表达自己要成为一个好官的决心。

为何包拯后人大多是穷人?65代孙清贫一生,做清洁工维持祠堂香火

包尔良夫妻二人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包拯祠堂打扫卫生,然后点燃香炉,之后才会简单吃一点早餐去上班。夫妇二人都是当地一个工厂的清洁工,虽然工资不高,但也算能够解决日常的吃吃喝喝,而且他们从来不是贪心的人,有时候一些外来参拜的人想要给包尔良夫妇捐款,都被他们谢绝了。在他们心里,身为包拯的后人,自要有先祖的风骨,虽然能力有限,却要守护好祠堂,不受他人恩惠,只要有吃有喝,一切都不是问题。就这样,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包尔良夫妇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他们已经把守卫祠堂当成了一种责任。

为何包拯后人大多是穷人?65代孙清贫一生,做清洁工维持祠堂香火

有一次,一位记者去当地采访,据百姓们描述,他才得知,原来包尔良夫妇虽然清苦,在当地却是出了名的好人,不仅为人忠厚,而且乐于帮助他人。邻居们都表示包尔良当的起“包拯后人”这个名号。据媒体报道,如今包拯的各支后人加到一块,大概有十万多人,这些人大多从事着平凡的职业,并没有选择做生意或者是做官,这可能是他们比较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想损坏先祖包拯的名号,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别人的眼中大多都是“穷人”。

为何包拯后人大多是穷人?65代孙清贫一生,做清洁工维持祠堂香火

就从包尔良夫妇的行为上来看,包拯后人一直都传承着包拯清白做人的精神,能够一如既往的守护祖先祠堂,知足常乐、乐于助人。其实在早几年的时候,当地也有人组织过几次捐款给包尔良夫妇,希望他们可以生活的好一点,但两个人都没有接受,就算日子过得再难,他们也会用做清洁工挣到的钱来维持及修缮包拯的祠堂、购买平时焚烧用的香火,而包尔良夫妇的这种心态,真的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