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為什麼不熱衷於擴大疆土?

韋德俊


1、國家是一個利益集體,既然是為了利益,那麼必然會有選擇和取捨,這其中一定是國土面積大和其它利益產生了衝突。

2、國土面積首先是需要開拓的,其中伴隨著戰爭和衝突,這些都是“損失”,最後很有可能得不償失,例如德國二戰後差點分裂。

3、土地佔領後需要守衛和管理,例如元朝那麼大疆域,但還是守不住。這些不穩定因素,這些都是負面的,所以這些都是限制國家開拓疆土的。





我不是六娃


中國確實不熱衷於擴大疆土,雖然從夏以來,中國的土地一直在實質性的擴展。在進入正題之先,我們用一組圖看看中國疆土的變遷:

夏時中國疆土:


商時中國疆土:

周時中國疆土:


秦時中國疆土:

漢時中國疆土:


唐時中國疆土:

宋時中國疆土:


明時中國疆土:

清時中國疆一上:


歷代地圖讓我們可以發現三個典型特徵:

其一,中國文明自始至終都以黃河、長江為核心。

其二,中國歷史上的歷次民族之戰,都是核心區外的民族主攻,核心區內主防守,而通過文化融合的方式完成了疆域的護張。

而沒有主動發起攻擊的地域得到獨立存在。

其三,民族融合與衝擊始終在相對固定的區域之內。讓我們再回顧夏時的疆域圖:


歷代以防為主的“土地擴張”

有記載的大規模的第一次域外戰爭,是管仲帶兵幫燕國擊敗山戎族,並消除邊境隱患。第二次大規模戰爭則是趙國對北狄用兵安邊。結果實現了領土拓展。

秦漢時期,匈奴與中原大戰,直到五胡亂華後漸漸被中國文化融為一體。

唐以後的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其實已是中國各民族之間競爭統一權的鬥爭,直到清朝末年才又有了真正的“外族入侵”。

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安定的中國確實沒有對外入侵史,只有基於防禦目的的解除入侵者武力的歷史。但也因此實現了疆域的穩步擴張。

百多年來,中國又遭到了“外族”無止境的騷擾,莫非是時光老人又開啟了中國疆域擴張的大門?

如果是時光賦予的必須承擔的使命,也許我們只有承擔起來一一中國文化,確實也到了化育四方的時候了!


bashanlaike


我的天啊?!中國還不熱衷開疆擴土?!

這整個地球上,除了俄羅斯人,還是哪個國家是像中國一樣擴張的?!

這是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的疆域:

340萬平方公里。

這是共和國的疆域:

960萬平方公里,擴大了將近三倍,你以為這多出來的六百萬平方公里是充話費送的?!

實際上,秦朝以前,西周時期中國人的活動範圍也就是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秦朝的面積相比於周朝已經倍增了。

而現在的疆域,只能算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大的時期,但是相比於巔峰期的盛唐(玄宗時期),清朝(鴉片戰爭以前),還不算最大,元朝不屬於中原王朝,不做考慮。

為什麼說中國人擅於開疆擴土?

因為從地理上講,中國已經達到了擴張的極限,尤其對於農業社會而言。


在南方,實際上兩廣的熱帶氣候相當不適合農業種植,也不適合牲畜養殖(所以古代兩廣肉類產品稀少,養成了廣東人啥都吃的習慣)。直到宋朝,北宋時期的廣東還屬於發配人的地方,朝中敗下陣來的官員會被髮配廣東(如寇準等)。直到明朝清朝,在開放貿易以前,兩廣的人也被視做南蠻。


可是就這樣,中國人居然擴張到了南海之濱!歷史上還曾經多次侵入越南!

在農業社會,兩廣的土地幾乎沒有利用價值,更不要說更南邊的越南了,由於交通極度不便,中原王朝幾乎無力維持這麼遠的土地,可是就這樣,老祖宗們也生生佔領了這麼靠南的土地,哪怕對於當時的他們並沒有什麼用處。

向西方向,青藏高原的千米高原對於古代社會幾乎是無解的問題,可是就是這樣,中原王朝還是打的西藏的政權叫爸爸,直到清朝將他們徹底打服,有北京的駐藏大臣控制著達賴班禪的選擇權(金瓶擎籤制度)。

新疆方向,中原王朝向西域擴張需要走數百公里的無人區,穿過漫長的河西走廊,才能艱難維持對西域的統治。一旦被切斷交通西域就成為飛地。可是即使這樣,從漢武帝開始,我們對西域的征伐就沒有停止過,直到將新疆完全納入版圖。




東北方向,在作物沒有現代豐富之前,東北的土地並沒有太大價值。可是在清朝,我們的統治範圍居然到了更遠的庫頁島!

當然了,那時候的庫頁島實在是沒有人,熊瞎子比人都多,朝廷也不過就是隔十幾年派個人上島宣讀一下詔書,顯示主權而已。

至於蒙古以北,西伯利亞天寒地凍的針葉林對,對於中原王朝有啥價值?而且那個地方當年連熊瞎子都沒有,統治誰去?

無論從東西南北哪個方向,古代中國的擴張都已經到了極限。本著“有價值要佔,沒有價值創造價值也要佔”的原則,生生搞出這麼大一片江山,這還不叫開疆擴土,啥叫開疆擴土?


小約翰


我個人感覺下面這些國家都是莫名其妙消失的,我們的九百六十萬一定是充話費送的。


閔越、百越、夜郎、稹池、北匈奴等滅國。

西域諸國。

漢朝的邊軍過境,順者還有個上供的位置,反抗的基本祖廟都被燒了。

608年吐谷渾滅國。

629年東突厥亡國。

634年吐谷渾再次滅國。

640年高昌滅國。

657年西突厥亡國。

660年百濟亡國。

668年高句麗亡國。

不說唐朝,就明清時期,安南的小朝廷亡了幾次我都忘了。

這幾千年來,西北和北邊的原住民總是換人,就像是韭菜。

西域的都護府,長史府,將軍府,省,自治區,花了千年才給捋直了。

吐蕃今天還有嗎?宣政院,烏思藏,駐藏大臣,區。


中國的擴張同化都是以百年為單位的,一點點建立朝貢體系,同化,文化入侵,融合,直到今天。

除了俄羅斯日本,周邊國家在近代的時候哪個不是弱雞?這就是祖先把能打的基本都廢掉吞掉了。

這就是中國用千年為單位打磨出來的穩定疆域,而就算俄羅斯在遠東人口都不到中國一個省。


歷史區的哈士奇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幾個層面來解釋清楚:第一,首先中國古代,領土擴張還是很積極的。你們看看歐洲,也就1000萬平方公里,跟中國面積差不多,但是分成了幾十個國家。而中國960萬平方公里,那可不是充話費送的,那是中國古代先祖一刀一槍開拓出來的。在秦朝,漢朝,唐朝,明朝,清朝,都在極力的開疆拓土,清朝統一六國後緊接著拿下嶺南,北逐匈奴出河套。漢武帝拿下東北,朝鮮漢四郡。打通河西走廊。唐太宗更是直接幹到中亞……所以中國古代先祖開疆拓土是不含糊的。



第二,為何會有不喜歡開疆拓土的印象?這主要是中華古代,最開始就佔據了中華核心地區,華北,關中,四川,華東,華南,雲貴。此後一直在周邊區域爭奪,而且都沒有很大的進展。現在很多人都說,當時為何沒佔下東南亞,為何沒拿下西伯利亞等。其實這很簡單,作為農耕文明的中華,在一開始就佔據了整個東方世界,最適合農耕的區域。再往北是極寒的大漠,往東是汪洋大海,往西是沙漠高原,往南是毒瘴之地,都不太適合耕種。在唐高宗時期,也曾派兵佔了漠北,但是呆了3年還是回來了,放棄了。朱棣時期也收回了安南,但是最後還是放棄了。所以,為何周邊不去,那是因為看不上,要看上了,估計拼了命也打下來了。



第三,天朝上國思想。古代中國皇帝的思想從來沒有領土概念,因為在他們看來:都是我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意思是都是我的。但是呢,皇帝又不想統治周邊環境惡劣的地區,而且作為天朝上國的華夏人,那也不屑於去統治,於是就將周邊蠻夷打一遍,讓他們繼續幫助天朝統治著。這也就是中國古代那麼多藩屬國的原因了。



很多人現在說,西伯利亞,東南亞多好,也是因為現代西伯利亞有很多資源,但是古代沒有這個概念,當時西伯利亞有的只有荒漠和野人,漢人去了不會打獵,種不了莊家,還要被凍死,怎麼可能會去呢?而中國古代最牛的一點是,周邊遊牧民族搶奪中原華夏核心區,搶了幾千年都沒搶走。這才是實力的體現。因此,如果按照現在資源的說法,而古代中國皇帝那還不佔據整個東亞,東南亞啊。這個是認知問題,不是祖宗不努力。



歷史真相背後


中國不熱衷領土擴張,提這樣問題的人,可以說不懂中國歷史。

蒙恬北渡黃河痛擊匈奴,黃河河套劃入了中國版圖,秦始皇修建了萬里長城河套地區永遠留在了中國。

漢武帝時,霍去病在發動了兩次河西戰役,大敗匈奴,河西走廊歸入中國版圖,河西走廊可是匈奴稱之為焉支山的地方,歷來是他們畜牧業的重要草場。

同樣是漢武帝時期,漢軍滅了南越,包括今天的廣州等地納入中國版圖。西南搞完了,又去搞北邊,向東又佔領了遼東,除了朝鮮外,東北地區幾乎都劃入了中華版圖。

東漢時期,又正式將西域收歸中國,三國時曹操殲滅烏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殘餘勢力。遼西走廊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從此雲貴高原納入中國版圖。

唐太宗時期,李靖滅了東突厥(不是恐怖分子),俘頡利可汗,漠北納入中國版圖。

漢唐兩代對於中國疆域的貢獻是非常大的,而且都是主動擴張的。但是到了宋朝後,宋軍隊由於一直受到打壓,所以在軍隊的戰力上有所限制,除了趙匡胤一直想要收復幽雲十六州外,很少有打出去的戰鬥。

到了明清時,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特別是清朝割地賠款,再也沒有了當年開疆擴土的行為,所以才讓大家有了中國很和氣的印象,當然近些年來我們國家一直主張和平,所以宣傳上也沒有把中國的擴張作為宣傳的重點,這當然也是出於政治考慮的。


大鬍子說史


大清不易,中華不易!我們今天坐擁著960萬領土,清朝功不可沒,不但沒有丟掉外蒙,更是為下一代繼承者保留中國1150萬國土。相比之下,即使大清帝國再怎麼割讓也比明朝大好幾倍。沒有清朝的衣缽,解放軍進軍試試?連獨立的外蒙都不敢進軍,更不用說蘇聯了。崇拜滿清者,祖先都是傳統的中國人,因為沒有大清帝國就沒有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毛主席和周恩來不只一次說過,沒有大清就沒有今天中國遼闊的國土,我們只有兩種選擇(重回五代十國和被西方國家殖民),咱們今天擁有的版圖是當年康熙大帝奠定了的。新疆,吉林,西藏,遼寧,南海,海南島,雲南,臺灣,黑龍江,青海,蒙古,廣西等等都是清朝打下來的,所以新中國拿著(溥儀的退位詔書)強調中國政府是唯一一個合法繼承大清的國家,所以這些地方現在國際上按照法力上歸中國!!!咱們不能繼承了人家一千一百萬的土地,四個億的人口,最後再倒打一耙怪大清沒統一越南,緬甸,朝鮮,日本,印度,沙俄的不是。這樣不好。中國人應該是一個懂得感恩民族。

清王朝軍隊的戰鬥力是相當出色的,至少在甲午海戰之前一直都是亞洲第一,這一點是毋庸置疑!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來之前,大清帝國一直雄霸亞洲,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面積、數億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百餘萬所向披靡的軍隊。

靠著這支滿漢回藏蒙五族組成的鐵騎部隊,在陸地上橫掃四方,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代有強力作為的帝王領導之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真正的大融合、大一統和大團結。建立了一個北起廟街、南至南沙群島,東到太平洋西岸、西到阿爾泰山的一個龐大帝國!

有這樣一個雄霸亞洲的龐大帝國,無不令其所有周邊國家噤若寒蟬,此時的大清其勢正盛,至少在康熙至雍正時期,在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與其叫板!

令亞洲國家和西方世界萬幸的是,這個帝國並沒有什麼海洋觀念,它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觀念都是建立在陸地之上的。

更為萬幸的是陸地上的輝煌戰績使這個龐然大物產生了一種天朝上國。

而明朝是一個疆域不斷縮小的王朝,歷史事實與所謂的“強大”判斷頗不相符。

就以北方蒙古地區而言。明朝雖然在洪武、永樂時期,先後設置大寧衛(內蒙寧城)、開平衛(內蒙正藍旗)、東勝衛(內蒙托克托縣)、興和所(河北張北縣)乃至大寧都司,勢力一度達到西遼河、西拉木倫河與查干諾爾一線,但是這個成果維持的時間很短暫。

自宣德年間開始,明朝勢力就逐漸被壓縮到長城線以內,甚至先後出現了土木之變、庚戌之變兩次蒙古士兵入寇內地、逼近京畿的奇恥大辱。

再說說西北的新疆。洪武、永樂年間,明朝先後在西北設置了七個羈縻衛所,也就是所謂的“關西七衛”,分別是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和哈密七衛。但是隨著西域的土魯番汗國勢力日益強大,這些衛所也不復存在。自明朝中期以後,明朝對嘉峪關以外的事情都不再過問。換言之,明朝的疆域僅限於嘉峪關以東、長城以內。

這如何與清朝相比?

清朝解決了蒙古問題,將漠南、漠北、漠西蒙古全部納入版圖;不僅如此,唐代以來脫離中央王朝控制達近千年之久的西域新疆,也重新成為清朝的疆域。

而且再對比一下彼得大帝和康熙大帝這兩位同時代的偉大君主,都是知道對方的實力,不敢輕易發動戰爭,並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可怕的倆個瘋狂擴張主義領頭人。



笑似花解語ID


你當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是充話費送的呀,可以說東亞這塊地方,只要能種田的地方就有中國人。

中國古代先民為什麼沒有繼續拓展領土的原因,非常簡單,北面是草原荒漠 實在不知道打下能幹啥。西北方向是沙漠到那兒能不能活下來都是個問題。青藏高原地區這麼說吧,這地方要是身體素質不好的上去該聯繫火葬場。至於東面大海,沒得擴展,東南亞方向。你可以考慮一下,什麼疫苗都不打,去趟東南亞,能活著回來就見了鬼了。


實在沒地方繼續開疆擴土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華民族的核心領土從來沒變過的原因。然後就是新疆,西藏,內蒙古。這三個地方屬於強盛期還能管得著戰略收縮期,主動放棄的地方。因為在以前這地方真的沒用呀。

至於到現在的能開發的,想開疆擴土,你去哪開去?

不被別人開就算不錯了。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我們的老祖宗其實還是挺熱衷開疆拓土的,早在秦漢時期,就把東亞最好的土地,也就是適合農耕的精華部分基本都給佔領了,而且自夏商周三代以降,歷代版圖總體是呈擴大態勢的。



翻開地圖,你就會發現,自古以來,東亞最好的土地一直都被中國佔領著,在當時的條件下,幾乎擴無可擴了。四周剩下的要麼是大海,要麼是些荒無人煙

不適宜人類生存的荒漠戈壁或者草原極寒地區,要麼就是漢人難以適應的瘴氣潮溼的熱帶雨林地區沒去佔領了,對於當時的農耕民族漢族而言,這些地區打下了根本沒啥用,既種不了地,又氣候寒冷,還要常年派兵駐紮,這些每年都要花銷很大一筆開支,還沒人願意去,可以說是得不償失的,對於漢族政權來說,這些地區缺乏佔領慾望與動力。






當然,對於遊牧民族可就不一樣了,他們本身就世代居住在漠北草原等地,早就適應了這裡的氣候,還可以進行放牛養羊,他們當然有動力去佔領了,西藏等能納入中國版圖,蒙古等兄弟民族可謂功不可沒。所以,跟元朝、清朝相比,雖然漢、唐明盛世時期,綜合國力更強大,但是每次都是打敗遊牧民族後,就把部隊給撤回來了,沒有去進行有效佔領與管理,有也是短暫的。比如,唐朝高宗時期,對漠北地區佔領兩三年後,不久就又丟了。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現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和外蒙古發現大量石油煤炭等資源,就苛求古人怎麼不提前去佔領,這樣講是不對的。


插句題外話,中國曆代漢民族政權裡,明朝極盛時期的版圖是最完美的,不僅佔有了東亞地區全部最好的土地,在東北還有漫長的海岸線,中國海軍艦隊就可以自由出入太平洋,不怕被美國及俄羅斯等國圍追堵截了,中國周邊戰略形勢也將為之大變。


可汗說事


歷史上中國為什麼不熱衷擴大疆土?

這裡有個很有趣的問題,什麼是中國?如果從原始社會開始算,那麼中國只有黃河流域下游,面積不過50萬平方公里。如果從清朝看,外蒙古、外興安嶺、庫頁島都是中國領土,1150萬平方公里。各個朝代都有不同的疆域,到底哪兒才算正經中國?

在我看來,社會普遍共識的中國是:以清朝疆域為基礎,當代疆域為領土事實,信奉從兩河流域發展出的並由各個民族融合產生的民族文化的國家。現在我們研究歷史,研究國內外的時候的立足點都是這個。所以現在沒人管廣東廣西福建人叫南蠻子,雲南大理也不再是“南垂小國”而是我們的一個城市,大餅是全國都有的食物而不是北方少數民族專有的。很多人說蒙元不是中國的一個朝代,而是中國的亡國,也正因為現在的蒙古是獨立國家,而且元朝不信奉兩河文化。

樓主所說的“歷史上中國為什麼不熱衷擴大疆土”,正是因為樓主內心已經默認把中國定義為社會普遍共識的中國。假如你認為晉朝才算是中國的話,臺灣,東北,內蒙,西藏,新疆都是擴張來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形成這個普遍共識呢?這就是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過我們的——文化。中國文化的超強凝聚力使得我們很容易團結在一起形成一個群體。我們的文化太厲害了,任何一個被我們侵佔的,都變成了我們,任何一個把我們侵佔的,也成了我們(蒙元除外)。五胡亂華,亂了之後胡都成了中國,清朝八旗勁旅扎著小辮子,搖著馬刀過日子,入了關之後乖乖的都捧起了四書五經。我們看歷史資料都說清朝大臣道德文章怎樣怎樣,入關之前他們有個毛的道德文章。

再看前蘇聯,統治就是暴力征服,解體的時候那些小國沒一個覺得自己是蘇聯人,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為了抵抗都拿肉體擋坦克。包括俄羅斯前期還被車臣鬧的一塌糊塗,你沒有一個強大的民族文化讓別人喜歡上你,融入你。羅馬帝國也是一樣,拿破崙一死就分崩離析了。而我們呢,死一萬個皇帝也不影響你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