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更多精彩請在右上角關注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此時無聲勝有聲

——贊《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北京電子管廠 馬玉來

《人民日報》1974-01-29第3版

革命現代京劇《杜鵑山》遵循張與弛、動與靜的藝術辯證法,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設置了幾個靜場,對於刻畫柯湘這個英雄人物起了一定的作用。

《情深如海》一場,帷幕拉開,農軍戰士由於不理解黨的政策,在溫其久的親信丘長庚的攛掇下,吵吵嚷嚷,要尋柯湘鬧事。隨著肩挑米籮的柯湘出場,臺上眾人的喧譁聲戛然而止。這個“風平浪靜”與前面的“電閃雷鳴”形成了強烈對比,含蓄地點出:柯湘雖然來到杜鵑山不久,但是已在群眾中初步樹立了威望。繼而,《杜鵑山》藉助於臺上悄然無聲的靜寂,把藝術的聚光燈集中在柯湘的身上,不僅細緻地刻畫了她挑擔、放擔、搬籮、拂塵等熟練的勞動動作,表現了她既是我軍的傑出指揮員,又是一個風塵僕僕的普通勞動者。這為下面柯湘陳述家史作了有力的鋪墊。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也是在第三場中,圍繞著革命的扁擔應該落在誰身上這個問題,形成了柯湘與雷剛等人尖銳的衝突。臺上出現了:一方是雷剛與部分農軍戰士拔刀相向;另一方是柯湘鎮定自若、李石堅等人簇擁保護的靜場。這個處理,把戲劇衝突推到了新的高峰,使我們不由得為柯湘捏一把冷汗。憑藉著這剎那間的靜寂,《杜鵑山》表現出各種人物的不同的心理活動:雷剛的怒不可遏,李石堅的剛毅堅定,羅成虎驚慌失措的觀望,溫其久幸災樂禍的奸笑……,而這一切,又有力地襯托了柯湘的堅定沉著。在刀槍威逼的情況下,柯湘考慮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如何因勢利導,做深入細緻的政治工作,幫助雷剛等分清是非、辨識良莠。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砥柱中流》一場,當杜小山在溫其久挑動下,手握匕首衝向山口時,柯湘悽楚地喊著:“小——山——!”杜小山丟掉匕首,撲在柯湘懷裡,失聲慟哭。此刻,風雲翻滾、浪花四濺的舞臺,突然沉寂了。在這靜寂之中,柯湘熱淚沾襟的表情與如訴如泣的伴奏和諧配合,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柯湘對杜媽媽和鄉親們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同時也顯示了她不用感情代替原則的高度黨的觀念,也使杜小山等於“情”中明理,推動著戲劇衝突向縱深發展。《杜鵑山》的創作經驗告訴我們,要寫好靜場:一要處理好張與弛的關係。“張”與“弛”只是戲劇衝突的狀態的不同,並不是戲劇衝突的有無。“弛”是“張”的繼續,“張”是“弛”的發展。因此在靜場裡,戲劇衝突不能中斷;相反,要為戲劇的發展作好鋪墊。二要處理好動與靜的關係。這就是說,整個舞臺是“靜”的,但是要通過環境氣氛的描寫,人物表情、動作的刻畫,表現出人物強烈而豐富的心理活動,做到外“松”內“緊”,以“靜”顯“動”。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1974年《人民日報》:贊藝術片《杜鵑山》的靜場處理

更多精彩請在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