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能不能實現自給自足?

中國石油能不能實現自給自足?

不可能。

目前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60%以上,迫近70%,國家能源安全存在較大風險。雖然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在不惜成本的情況下,興建了中亞天然氣管道,東南亞管道,中俄油氣管道,部分改善了原油來源途徑,但龐大的進口量仍然無法降低。

個人對中國石油行業的看法有過兩次轉變:

一次是從最初單純認為以三桶油代表的國有企業才能維護全民利益,轉變為工作後看不慣國企效率低下職工不思進取,那段時間特別羨慕外資民資油企待遇好效率高;

另一次是從欣賞外資民資,又轉變為現在認為油氣等關乎國計民生的戰略資源還是要掌握在國有資本控制的大企業手裡。

舉個例子,光是最近十年來,國家多次出臺政策,向民企開放油氣領域,但一直進展不大。很多人抱怨這是國有資本壟斷導致的,其實不然,仔細想想,歷來是不是都還沒見過民營資本滲透不進去的領域?同樣是重要資源,煤炭和有色金屬是不是就存在很多民企?而且九十年代到2010年,很多民營油服公司(鑽井隊)、油建公司、裝備企業進入石油領域,甚至不少在國內外直接開發油田,打井賣油。導致民企在石油行業沒有像煤炭那樣風生水起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油氣領域產業細分複雜,投入大、回報週期長,政治因素影響極大導致的。石油行業不是簡單的把石油挖出來然後送到煉廠加工最後賣了掙錢那麼簡單,其行業內部分工明細,不論是技術上還是管理上,都是專業程度很高的領域。

油氣行業投資彙報週期長(如油氣管網、煉廠、油田等)甚至可能要虧很多年才能盈利,為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的投資甚至要不惜血本(東南亞管道),有的設施需要建在偏僻的地區,如靠近城市還要應對日益提高的環保要求。這不單純是一個拼投入就等著盈利坐地分錢的行業,所以很多民企忍受不了這樣的週期和風險。

另一個是技術週期長,油氣技術的週期要多年應用才能出成果,民企等不得,他們的生存條件不允許他們苦苦熬這麼久。

第三個是需要只有國有資本背後才有國家支持。國家支持才能實現能源安全,有了能源安全才能追求自給自足。

當然,汽油柴油仍然是汽車的主要燃料,據個人觀察,電動車技術目前除特斯拉等少數廠商外,還不具備替代燃油車的條件,希望早日實現大突破。

電動車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續航里程,大多數電動車續航里程都在200-300公里左右,燃油車大多600公里。二是充電不方便,電動車充電需要數小時,燃油車加油時間只需要幾分鐘。當然經常排隊又是麻煩。

按中國龐大的汽車保有量,和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車只會越來越多,對汽車的動力和空間要求會更大,能耗也會增加。

所以,中國石油近期內不太可能實現自給自足,開拓分散能源進口渠道,不要被人一把掐死,鼓勵新能源和節能技術研發,鼓勵公共交通以降低能耗,這些措施都要並舉才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