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智囊把脈中國經濟 實現“六穩”面臨哪些挑戰?

(經濟觀察)財經智囊把脈中國經濟 實現“六穩”面臨哪些挑戰?

中新社北京2月17日電 (夏賓)自去年7月底中國高層提出“六穩”以來,這一關鍵詞就頻繁出現在各大重要會議,與中國經濟的穩定向好緊密掛鉤。

近日,“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9年年會”在北京舉行,眾多財經智囊圍繞如何實現“六穩”建言,如何保持經濟長期向好獻策。

财经智囊把脉中国经济 实现“六稳”面临哪些挑战?

資料圖:江蘇鹽城一家企業內的生產景象。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認為,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的“三大攻堅戰”是必須做的,但一些行政“運動式”的做法對“六穩”會造成比較大的傷害,實施政策不能“一刀切”,需要用法治化、市場化的手段來進行。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必須守住的底線。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判斷,中國自然失業率在5%左右,而在此自然失業率基礎上,中國沒有周期性失業,就無需施加過大的強刺激。

蔡昉建議,通過培訓等各種服務降低自然失業率,通過改革、提高要素供給和配置等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由此既可穩增長,也可避免刺激帶來的副作用。

槓桿率作為經濟健康的一大重要指標備受關注。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曉晶指出,中國居民槓桿率53%左右,在全球範圍內不算高,而中國企業部門槓桿率將近160%,在國際上可能排名第一。

他進一步稱,中國企業槓桿率高的原因在於,政府“顯性”槓桿率太低,而企業槓桿率中55%至60%是融資平臺及相關的“隱性”債務,如果將這些納入政府部門,政府部門槓桿率將達到91%以上。

如何穩中求進地去槓桿?張曉晶建議,第一要穩,在需求側要穩,穩住總槓桿,必須是中央政府來發力來降槓桿;第二是進,傳統企業的弊端必須通過改革的方式將其消除。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金融穩則經濟穩。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指出,中國金融體系有兩個特點,第一是銀行主導,第二是政府幹預較多。

他直言:“這個金融體系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它比較擅長於支持大企業,不擅長支持小企業;比較擅長支持製造業,不擅長支持服務業;比較擅長支持粗放式的擴張,不太擅長支持創新型的增長。”同時,上述金融體系在本質上對小微、民營企業存在一定的歧視性。

如何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黃益平認為,首先利率市場化是關鍵,其次發展直接融資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非常重要,第三應規範非正規金融部門,但不能消滅非正規金融部門。

投資是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指出,中國的投資規模已進入下行通道;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也指出,中國當前投資下滑速度比想象得要快,基本構成了一種斷崖式的變化。

如何把投資穩住?王一鳴提出,一要澄清和統一思想認識。現在一談擴大投資,就有觀點稱政府“放水”,但穩投資沒有錯,不是一種罪孽,這個思想一定要糾正過來。

二要避免投資的擠出效應,要更大程度地調動市場投資。

三要適度加大對新興基礎設施的投資,特別是5G、工業互聯網等方面的投資,此類投資的空間依舊很大。(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