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柴荣、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四人是五代宋初时的帝王,他们的军事能力是怎样的?

dddddddc_


李存勖、柴荣、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四个五代宋初时的帝王中的前三个可算是五代十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猛人。

在评价这几位历史人物的军事能力之前,我们先按时间先后顺序回顾一下这几位的履历,以便于比较。

先介绍第一位:李存勖,后唐庄宗,历史功绩:统一半个中国,恢复唐朝。过失:旋即覆灭。

李存勖是晋王李克用的儿子,虽然是个富二代,可是冲锋陷阵能力和业务手段之高超受到了老对手梁太祖朱温的好评。即位后通过铁血手腕兼并河朔三镇、灭亡桀燕、收降魏博等藩镇统一黄河以北,击败一代英豪耶律阿保机,后攻入汴梁城,统一中原,再后来派手下统一前蜀国。在其即位称帝的前中期不愧为一代雄主。可惜虎头蛇尾,当皇帝三年后就因为纵容皇后干政、宠信伶宦、疏忌功臣等原因遭到下属的围攻身死乱军,无地安葬。

其身上有个著名典故:“晋王三矢” :晋王李克用临终之前,交给儿子李存勖(即后唐庄宗)三支箭,要儿子李存勖替他报三个仇,一是消灭世仇朱温建立的后梁国,二是铲平自己所立的(燕王)刘仁恭的燕政权,三是击败约为兄弟的契丹国。后梁是世仇,后两者都背叛晋国而归附梁国。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无忘乃父之志!”李存勖将父亲临终嘱托牢记在心。继位后开始完成父亲的心愿。

三矢之一:攻灭梁国

同光元年(923年)闰四月,李存勖命李嗣源率五千步骑,连夜冒雨渡河,一举袭破郓州。朱友贞听闻郓州失守,命王彦章率军阻止唐军西进。李存勖命朱守殷严守德胜,自率亲军进屯澶州。 五月,王彦章出兵杨村渡,攻克德胜南城,继而顺河东下,攻打杨刘城。他打算先隔断河北唐军与郓州的联系,再图收复郓州。而李存勖则命朱守殷放弃德胜北城,装载军需器械浮河而下,协助李周固守杨刘城。两军各自沿河一岸疾进,边行边战,互有胜负。不久,王彦章进抵杨刘城下,挥军强攻,昼夜不息,并以巨舰九艘横亘河津,阻拦唐军增援。他屡攻不克,只得退屯城南,筑垒连营,以阻击唐军渡河。六月,李存勖亲临杨刘,一面命唐军出营挑战,牵制梁军兵力,一面命谋臣郭崇韬领兵奔赴博州(治今山东聊城东北),在黄河东岸修筑新城,以接应郓州唐军。王彦章率军急攻博州新城,还用十余艘巨舰置于黄河中流配合作战。郭崇韬据城坚守,李存勖亦率军自杨刘增援。王彦章只得撤军,退保邹家口。李存勖与郓州李嗣源重新恢复了联系。七月,王彦章复攻杨刘,再次被唐军击败,遂撤师西归,退保杨村,不久便被召回汴州。段凝接任主帅。八月,朱友贞部署四路反击:命段凝攻澶州、董璋攻太原、霍彦威攻镇州、王彦章攻郓州,打算在十月向后唐发动总攻,但因兵力分散,造成汴州防守空虚。他还命梁军掘开滑州(治今河南滑县)南面的黄河大堤,以阻止唐军进攻汴州,但同时也将梁军主力阻隔在决河以北。九月,梁将康延孝投降后唐,将后梁军情尽数告知李存勖,建议唐军趁虚袭取汴州。而李嗣源则在郓州附近大败王彦章,俘获梁军将校三百余人,迫使梁军退保中都(治今山东汶上)。 十月,李存勖自杨刘渡河,进抵郓州,并以李嗣源为前锋,攻破中都,俘杀王彦章。当时,诸将都认为应先攻占兖州等地,再乘机而动。李嗣源则坚持趁虚袭汴的战略。李存勖命李嗣源率前军倍道兼程,向汴州进发。是月初九日,李嗣源抵达汴州,挥军攻城。朱友贞自杀,梁将王瓒开城投降。李存勖于同日抵达,由大梁门进入汴州,后梁正式灭亡。

三矢之二:两次击败虎狼之国契丹:

天祐十四年(917年),寿州刺史卢文进叛附契丹,并引契丹军南下。契丹大军入寇,契丹军数量众多,山谷之间,毡车毳幕,羊马弥漫。有人说契丹军有五十万。周德威坚守幽州,遣使向李存勖求援。李存勖拥有的马只有一万匹,仍然派李存审、李嗣源率军迎战。李嗣源率三千骑兵为前锋,到达距离幽州60里的地方,契丹一万骑兵突然杀来,李存审、李嗣源极力迎战,打的契丹大败,契丹丢弃的毳幕、毡庐、弓矢、羊马漫山遍野、不可胜纪。李存审、李嗣源的军队继续追击契丹,俘斩数以万计。李存审、李嗣源的军队进入幽州。

天祐十八年(921年),耶律阿保机率领契丹所有军队南下,空国入寇。天祐十九年(922年),李存勖率领五千骑兵先进,打退契丹军,擒获契丹君主的儿子。契丹逃跑时沙河桥狭冰薄导致很多契丹军溺死。契丹军退至望都。李存勖进军望都,打的契丹大败。契丹撤退时遭遇大雪,人马无食,死者相属于道。

三矢之三:灭亡燕国:针对囚禁父亲刘仁恭而继任幽州节度使的燕王刘守光。李存勖 采用骄兵之计,联合成德、义武、昭义、振武、天德五镇,遣使奉册,共尊刘守光为尚父,以滋长其野心。刘守光却以为六镇是畏惧幽州兵威,更是骄狂。他得知尚父无权祭天、改元,不顾幕府诸将反对,于天祐八年(911年)八月在幽州悍然称帝,国号大燕,史称桀燕。是年十二月,李存勖命周德威兵出飞狐口(在今河北蔚县),联合成德镇、义武镇一同征讨刘守光。最终攻破幽州,将刘守光斩首于李克用灵前。

第二位 柴荣。主要功绩:开疆拓土,开创后周盛世。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后周世宗(954年—959年在位),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

柴荣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又称郭荣。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其境“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为帝。

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4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其在位期间被称为“后周盛世”!

第三位 赵匡胤 。主要功绩:建立宋朝,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基本完成统一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至于第四位赵光义,其工作成绩乏善可陈,败迹无数!我就不评价了,毛主席给了赵光义两个字的评价:“无能”。

前三个人中,柴荣与赵匡胤堪称完美,这里简单比较一下柴荣和赵匡胤:人和狗一样,总喜欢和义气相投的人聚在一起,也只有世界观价值观甚至脾气度量相仿才能推心置腹的成为要好朋友,柴荣与赵匡胤就是如此,当然我认为两者都与周太祖郭威宽厚睿智的品行脾性及其相似,可以说这两位与郭威是五代以来三位最有能力的皇帝,而且由于柴荣与赵匡胤都在郭威帐下效力,所以肯定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而周世宗将殿前督检点的职位让老赵坐充分显示了对老赵的青睐。后来的事实也说明老赵的个人能力确实没的说,不仅个人能力强,人家老赵的胸襟宽广,后来陈桥兵变以后,宋太祖的度量与口碑大家有目共睹,对大臣们那叫一个忍让,可以说正是柴荣慧眼识人开创了两宋三百年的文化盛世,其实老赵的很多得力部下也正是柴荣提拔的,比如石守信,曹彬等等。作为太祖皇帝的老上级,柴荣的能力与气度皆不在太祖之下,这也是得到太祖承认的,可以参考北宋初参知政事薛居正编写的《旧五代史》,上面详细写柴荣的文治武功,有均田地,大力发展生产,向北以弱胜强击败契丹北汉联军,向南轻易攻略江淮十四州,向西破关中、夺蜀地,生命最后还能初步袭取燕云等等,这里不再啰嗦。如果柴荣不死,五代十国统一于大周,不仅文化繁荣,而且武力昌盛,取得的成就绝对不会在北宋之下。

综上所述:根据军事能力来评判的话,总的排名是:李存勖≥柴荣>赵匡胤>>>赵光义(捡漏皇帝,未统一幽云16州)


的确良魔法师


后唐庄宗李存勖(885年-926年),小字亚子,代北沙陀人,唐末五代军事家,后唐开国皇帝。晋王李克用长子。三十九岁登基,在位三年,四十二岁驾崩。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

有人说,李存勖是半世英明半世糊涂,当主帅的时候,战功赫赫。彻底平定南方,诛杀后唐世仇后梁朱温一族。了却李克用的遗愿。控制河东之地,使契丹一族不敢进河东一步。灭前蜀,汉中两川之地。在五代梁唐晋汉周五朝里,后唐的国土面积是最大的。但很可惜是。一做皇帝的李存勖立马转性了。无能,吝啬。沉迷酒色,不信任朝臣与将领,却与乐户伶人打的火热。当了皇帝成了戏曲家了。实在令人费解,简直像换了个人。

李存勖11岁就随父李克用领兵打仗。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李存勖年少有为,屡立战功。在李克用去世以后。继承了李克用的晋王之位。与后梁激战好几年,打的大流氓朱温感慨道,李克用死而不死,有子如此。好比再生。对比之下,我的儿子犹如猪狗。朱温的预感不错,在朱温死后不到二年就平灭后梁。李存勖最终成为五代第二朝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二十年英明果敢,三年昏庸帝位。一句话,李存勖是半截英豪。

后周世宗皇帝柴荣

柴荣,后周世宗皇帝。(921年-959年)。是五代时期第二代后周皇帝。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后过继给后周太祖郭威为义子。三十三岁登基为帝,在位六年,驾崩时三十九岁。有五代第一明君之誉。

可惜啊,可叹啊,遗憾啊。柴荣一世英豪最终给赵氏兄弟做了嫁衣。可以说,若非英年早逝,焉有两宋三百余年基业。

柴荣出身寒微。十几岁就流落四方,最终陪伴在姑父郭威身边直到郭威驾崩。后汉隐帝刘成佑年幼无知。诛杀辅政大臣,把领兵在外的郭威和柴荣的全家都给诛杀了,导致郭威悲愤异常。在军营黄袍加身。登基为帝。这一幕给军中一个叫赵匡胤的小军官留下了深刻印象,日后才有二次黄袍加身。郭威回军汴梁。二十九岁的柴荣给郭威留守邺城。郭威驾崩以后,三十三岁的柴荣登基为帝。

有人说,如果柴荣不死,一定会收复燕云十六州,甚至灭辽。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后周王朝。但这毕竟是揣测,柴荣和赵匡胤是一代人。在统一天下的战略上二人基本上一致的。都是先南后北。也就是 先易后难。

柴荣的立鼎开基之战,就是高平之战。此战标志着柴荣真正掌控了国家和军队,当然也是赵匡胤出世之战。杀的北汉再也不敢南侵。取得北汉十一州,打的北汉只剩太原孤城一座。随后,三征南唐占领两淮富庶之地,占领后蜀要地,为以后占领蜀中奠定了基础。而且重新整顿国家军队,彻底做到军令一统。最关键的是柴荣凡事率先垂范,有时候甚至事必躬亲。柴荣五次亲自领兵出征,每次都吃苦在前,战斗在第一线。如此指挥战斗,空前激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后周的军力是五代时期最强的。柴荣十几岁从军,二十五岁领兵。三十三岁登基。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文武双全,既有武功,也有文治。

可以说,如果柴荣如果不死,日后必是第二个唐太宗李世民。惜哉。悲哉。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北宋朝开国皇帝。三十三岁登基(和柴荣一样)。在位十六年。四十九岁驾崩,也可谓英年早逝,死的很突然,有烛影斧声这说。

赵匡胤是官宦出身,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青年时代就四处流历。21岁的时候投奔郭威帐下,成为郭威麾下一名军官,参加了郭威的黄袍加身,这一幕一定给二十四岁的赵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学会了政治的厚黑。

赵匡胤出世成名是在柴荣登基以后的高平之战,在公元954年的高平这战中,面对后周即将全军溃败的时候,赵匡胤振臂高呼,率先杀入北汉军中,为柴荣最终战胜北汉立下不世之功。由此回师以后,赵匡胤被柴荣加封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正式进入后周军事和政治高层。面对柴荣的提携之恩,赵匡胤自是感恩戴德。随柴荣出征南唐。攻取南唐重镇寿春。南唐君臣很是畏惧。不仅如此,在柴荣驾崩仅仅半年,赵匡胤就陈桥兵变,二次黄袍加身。赵匡胤真是对得起柴荣啊,真正的尸骨未寒,就欺负孤儿寡母。有点缺德啊。

赵匡胤兄弟的基业是柴荣打下的地基。但发扬光大却是赵匡胤。赵匡胤登基以后,首先占领湖广之地,随后派兵攻取蜀地,不到40天就平定蜀中。后蜀主孟昶归降。最后平定两广,灭南唐。赵匡胤在世的时候基本统一了华夏本土。

在军事是实行杯酒释兵权,彻底铲除了军事政变的可能性。但由于矫枉过正,也使得北宋的军事实力大大的消弱了。再也没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和能力。

赵光义(939年-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宋太宗,三十七岁登基,在位二十一年。驾崩时五十七岁。

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完全是捡便宜的,先捡柴荣的,成为后周帐下一名小军官,进入军官阶层。后捡哥哥其兄赵匡胤的,成为北宋第二代君主。是否篡位登基。不在讨论之列,但我认为赵光义得位不正。

在赵匡胤在位的是时候,赵光义为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可以说是位高权重。被赵匡胤加封为晋王,在宰相之上。有当接班人培养的意思。

公元976年赵光义登基以后,就开始平定四方。但在帝位二十一年也就占领福建半省之地,吴越之地属于归降。攻取北汉太原一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两次征伐大辽燕云十六州都已失败告终,也彻底丧失了进取心。从心里上有了畏惧心理。从此以后,北宋再也没有陈兵幽州,北宋的军事力量的衰落从赵光义始。

纵观李存勖、柴荣、赵匡胤,赵光义。四个五代宋初时的帝王,都可以说是马上皇帝,都有过灭国之功,也有经典成名之战。都是年少成名。历经沙场。如果就军事水平对比如下:

赵匡胤>李存勖>柴荣>赵光义。

如果就政治军事综合实力评比的话对比如下:

赵匡胤>柴荣>赵光义>李存勖

可以说李存勖是半世英明毁于一旦。赵匡胤是一世精明果敢,但英年早逝,半道而逝。柴荣最让人扼腕叹息,绝对是天妒英才。若多活十年。华夏必然是他的。但历史永远不能假设。唯独赵光义是捡现成,捡便宜。完全是站在柴荣和哥哥赵匡胤的基础和肩膀上成事的。就算如此最后也是半途而废。


清水空流


列个表玩的话大概是这样:

李存勖:武力95 统帅85

柴荣:武力70 统帅88

赵匡胤:武力96 统帅90

赵光义:武力60 统帅60

好好说的话,从后唐到后周、北宋,战争形态发生了许多变化。

李存勖的精锐部队很少,与后梁决战时,骑兵最多只有1万人,算上步兵,其实也就是数万人的规模。到了宋初,禁军就有近20万人。1001年,宋军一次战役就集中了3万多精锐骑兵,大败辽军。

由于规模发生了变化,组织方式、需要的能力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

李存勖显然擅长指挥精锐骑兵,迂回与突击战术炉火纯青,他个人也有很强的战斗力。我们还知道,李存勖的嫡系部队其实就是河东一军;河北各个藩镇,中晚唐以来就自成一系。所以,他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或者靠征服或者靠外交,把河北藩镇拉到自己这边。

到了柴荣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过契丹南下,后汉整改,以开封为中心的禁军已经越来越强大。河北、河东各镇,纵横捭阖的空间越来越小了。禁军规模更大了,同时也变得更复杂了。统帅几千骑兵的时候,主要将校,大家都是河东人,都是兄弟。到了15万、20万大军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功臣宿将希望巩固自己的军权地位,少壮的武将希望获得更多晋升的机会;同时,将校升迁途经不同,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圈子或者派系,更加剧了军队内部的复杂性。

柴荣要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当然他只取得了初步成效就去世了。赵匡胤接受了整个体系,他依靠个人战斗力与个人魅力,在军队中建立了相当高的威信。但是,逐步改革军队的指挥体系,仍然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赵光义即位以后,整个军队内部其实还是危机四伏。


在野武將


五代到宋初的这些人,从军事能力上来说是依次递减的。从五代到宋初的军队战斗表现,就能非常准确无误的发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趋势。很难由个人因素去改变什么。

五代开始时,依靠逼迫唐朝皇帝退位而建立后梁的朱温,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控制力。河东的李克用和江淮的杨行密都是抵制他的有生力量。这两股势力都以精锐的沙陀人作为战斗力保障。


到了李存勖获胜的时代,来自突厥和粟特势力的沙陀人,终于在中原地区靠武力获得了历史最高地位。这也是唐朝当年如此倚重各类番将番兵的缘故。他们的遗产在沙陀人的后唐、后晋和后汉三代特别明显。哪怕是出了与契丹为伍的石敬瑭,他留在各地的沙陀裔势力,还能在契丹大举入侵时反击。打的耶律德光坐骆驼逃回北方。

但也是因为沙陀集团和他们的附庸之间的不断消耗,让战斗力不可避免的掉了下去。当沙陀人自己难以为继时,曾经是他们部下的将领就有了出头之日。柴荣这些人的背景,就来源于此。他们的势力集团或家族力量,不是沙陀军事贵族的部众就是原先系统内的一份子。


这让柴荣时代的军队战斗力和武将水准,虽然不如此前的李存勖时代,但还是有基本保障。至于河北的后汉政权,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胡汉混杂的军政结构。另外曾经靠3000沙陀人纵横江淮的杨行密,也是在这代人陨落后,迅速成为了战斗力不高的南唐。

柴荣这代人虽然已经步入下行通道,但原有的军事贵族遗风还在。所以他们不仅重视军队,而且还敢于主动发起军事进攻。尤其是对南唐这样已经武器衰微厉害的地方政权,更是下手毫不留情。


当然,为了控制地方军镇的实力,柴荣这些君王也会开始重点加强中央禁军而削弱掉地方部队的实力。这就为后来赵匡胤的夺权和宋朝的军事衰退,埋下了必然的伏笔。

赵匡胤依靠禁军夺权后,类似的进程又进行了一遍。这次,他不仅将后周留下的地方军再次削弱了一遍,还通过逐步的攻伐,将各地的精锐也调往中央节制。北宋后来长期边防力量吃紧的困局彻底定型。


至于赵匡胤自己,因为还属于沙陀集团后裔势力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所以或多或少还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军事资源。

尽管他的新王朝军队已经大不如前,但依靠禁军保留下的五代遗产,还能支撑一阵子。到了赵光义继位,这种最后的平衡就彻底打破了。


赵光义本人比起哥哥来说,在军队中的人望和资历是更加不如的。所以他对军队的压制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以说,宋朝军队的战斗羸弱,是他执政时期的最大成就。换来的结果也就是积贫积弱。至于他的军事水准如何,你从高粱河战役的瞎指挥也就看出的来了。

所以,从五代到北宋可以说是一个军事水平逐次递减的时代。这是总体趋势的结果,不依赖个人奋斗就能解决。


米南德王问道


唐末,沙陀首领李克用曾与后梁朱温连年对抗。李克用死,传位于子李存勖。李存勖开创后唐。力灭后梁、扫平河北、北拒契丹、并前蜀吞岐国。

郭威开创了后周,膝下无子,传位于侄柴荣。郭是柴的姑父。柴荣破后蜀破南唐、北破契丹。

后周禁卫军首领赵匡胤在柴荣死后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在位期间基本平定南方。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二弟,在赵匡胤死后窃取皇位。继续执行先南后北政策。统一中国大部,但两次攻辽失败。

四位都是军事家。论单兵作战 ,排名为李存勖 、赵匡胤、赵光义、柴荣。毛主席也称赞李的武勇,生子当如李亚子。宋太祖可是拳术高手。论行军打仗, 李存勖、柴荣、赵匡胤、赵光义。 排兵布阵赵光义要差点,差点与辽打仗丟命在河北。论军事战略 , 柴荣、赵匡胤、赵光义、李存勖。宋的基业来源于柴荣的建设。底子、政策是柴给的。


白马啸长安


以武力值来说,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五代及宋朝的第一人,以河东一隅之地,不到十年吞燕,梁,前蜀,三分天下有其二,北却契丹两次击败辽国开国君主,特别是第二次亲帅后唐军以少击众重创契丹。河东沙陀军事集团达到鼎盛。以同样凶悍的契丹辽为对手,李存勖是腹背受敌,仍以河东一地不仅击退还两次在野战中以寡敌众重创辽军,无后顾之忧后灭梁。而柴荣,赵匡胤虽然屡次击败南朝,但始终不能灭辽偏师支持下的北汉,至于赵光义就更不用说,两次以优势兵力丧师于辽。


戎寅


周世宗的战略战术能力当之无愧的第一。赵光义在四人中最差。剩下的俩见仁见智了,个人觉得庄宗的军事能力略强于宋太祖(虽然政治能力差宋太祖很多)。

搞笑点的~柴荣: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你们三都是垃圾。对了,老赵,你一保镖头子,来这干嘛?


守正名礼


柴荣大帝军事绝对第一。看看他的对手契丹有多么怕他,就知道他有多厉害,当年柴荣军队的强悍超过了西晋后期的北府军,辽军听说他要收复烟云,吓到要弃城逃跑,可惜柴荣只干了5年,5年太短,

赵匡胤是柴荣的先锋官,军事实力勉强排第二

李存勖第三,毕竟人家姓赵的偷了孤儿寡母的天下,给他个面子,其实李应该排第二,

赵光义,有军事能力吗,宋的软蛋,就是从他开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