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心理問答」總是取悅別人,如何改正?

「3分鐘心理問答」總是取悅別人,如何改正?

摘要:我們說這樣取悅別人其實可以有一個名詞解釋叫動機性獲益。那這種動機性獲益是對個體改變起重大影響的因素之一。

問:發現自己做事的動機都是取悅別人,應該如何改正?

答:梁明霞

發現自己做事的動機都是取悅別人,如何改正?從這個問題中我至少看出了兩點:第一個,你好像有一點心理學的基礎,知道自己有一個動機是想取悅別人。第二個就是你想改正。那說明目前這樣一種取悅別人的一個方式讓你苦惱,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可以繼續交流!

回答如何改正的的問題,可以從下面的思路進行:

1. 瞭解你的動機性獲益

如果一個人做事的動機是取悅別人,我想這樣的一個方式一定曾經給他帶來一些好處,他才會這麼做。

心理學上比較講究獲益原則,也就是說你一定從這樣的一種行為模式中,得到了你想要的一些東西,比如說你取悅別人幹嘛呢,那你可能是想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還有一個你想維持這樣的一個人際關係。

但這些都是你曾經獲益的,那為什麼後來又讓你苦惱了,我想可能有的時候並不能達到你想要的那種結果,所以你才會苦惱。我們說這樣取悅別人其實可以有一個名詞解釋叫動機性獲益。那這種動機性獲益是對個體改變起重大影響的因素之一。

2. 瞭解你的動機

所以說你現在已經發現了你身上有這樣的一個情況,我想他一定對你有特別的意義,不如再探索一下:你想取悅別人幹嘛呢?我們說動機理論可以有三個方向,可以讓你去想一下。

第一個方向是依戀。也就是說,你想和某個人發生在一起所以你會取悅他。第二個方向是一種探索,也就是說,你想知道這個人身上還能發生些什麼,你對他產生了好奇,或者你對一個事情產生了好奇。第三個方向是你想找到一種歸屬感,也就是說這個人身上有一種安全感,讓你特別想取悅他。

這些都是思考的方向,最常見的可能就是一種依戀,就是你想跟這個人在一起,這樣的一種心理機制,促使了你去取悅他。

我們說如果你更能理解你取悅別人的一個意義,對你來講意味著什麼,那這個可能就能幫助你用一種比較健康的方式與別人交往,而不用這樣一種取悅的方式,也就可以緩解你那種憂鬱的情緒。

3. 與其取悅別人不如取悅自己

所以說,與其取悅別人不如取悅自己,取悅別人對你的意義是什麼,他到底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一個好處,以及如果沒有取悅別人這樣的一種行為模式,你會怎麼樣呢?這些問題都有待你去探索、發現和了解。

那如果你覺得自己可能沒有辦法探索、發現和了解這樣的一個行為模式,也可以請專業的人士幫忙,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諮詢的意義。

心理諮詢中的心理諮詢師,他們能夠識別出一些關係模式,同時予以澄清,並創造一種安全的環境,可以讓我們說的來訪者一次次的去談論。

這一關係模式發生時候的一個情形,用這樣的一個語言表達了這個情形以及整個的發生過程,就可以達到一些治療的目的,這樣可能能夠幫助你去用其他的一些方式去和別人交往,而不僅僅只用這一種。

—The End—

—“3分鐘心理問答”創辦者簡介—

梁明霞/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學講師

北京大學心理學學士,理工科碩士

熱愛心理學,喜歡精神分析

正在以“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決” 走在心理諮詢的路上……

收藏文章?不如關注我——想更多瞭解自己,瞭解心理學,請持續關注“梁明霞與精神分析”頭條號,“我在這裡,一直在這裡”。


往期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