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司马光砸缸”!历史上的司马光更加风光

皇帝教科书的作者

史学界向来有"两司马"之说,一为司马迁,一为司马光,二人如双峰对峙,在史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比起司马迁,司马光的光环却要黯淡一些,或许是因为司马迁坎坷的身世,或许是因为司马迁创造了史学上的无数第一。而司马光晚生几百年,资料零散,传著少见。但无论如何,史籍当中,只有《资治通鉴》能与《史记》相提并论,司马光留给人们的印象不仅是一个反对变法的保守派,更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

只知“司马光砸缸”!历史上的司马光更加风光

在许多人还懵懵懂懂的时候,童年的司马光已因砸缸救人的行为轰动全国,成为当时风头最健的童星。他十九岁做进士,当史官、谏官,可以说前途光明。人生的转折点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当司马光遇到王安石,当保守派遇到改革派,会有什么样的局面?郁闷的司马光只得暂时退出政治斗争的漩涡,专心致志地编写史书。这样倒好,东边不亮西边亮,一部《资治通鉴》成就了司马光。

命运从来都是那么不可预测,在司马光对政治几乎意冷心灰、距离生命终结还有一年的时候,由于神宗的去世、新帝的登基,这个曾经最大的保守派又被迎回了首都,登上了权力的顶峰。虽然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但司马光却大刀阔斧,一股脑儿地把新法全部废除,终于了结了自己的心事,次年他就病逝了。此后,虽然改革派又重新登台,对司马光颇多非议,甚至夺去封谥,砸碎其"忠清粹德"石碑,但《资治通鉴》的成就和伟大,谁也无法否认。

幼教典范

大凡名人,幼时都会表现出很多不凡之处。当然,这些"不凡之处"不外乎爱好学习、珍惜时间、孝敬父母之类。而司马光的"不凡"在于他临阵不慌,"凛然如成人",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一举成名。这是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说的是司马光和一群小伙伴玩捉迷藏,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水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急中生智,搬起一块大石头,砸破水缸,水流出来后,那个孩子得救了。

只知“司马光砸缸”!历史上的司马光更加风光

"落水、砸缸、获救",多么流畅的动作,看似简单,但发生在一个七岁(有的版本是五岁)的孩子身上,却令人称奇。靠口耳相传,"司马光砸缸"一下子就流传起来,人人称颂。有位画家还把这个故事绘成图画,名曰《小儿击瓮图》,刻版一印再印,成为畅销京都汴梁和西京洛阳一带的宣传品。

不靠祖荫靠实力

家庭教育很重要,这一点从司马光砸缸便可看出。论起家学渊源,司马光的祖父司马炫最高的官职是县令,父亲司马池做过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官居四品。宋仁宗时,朝廷提升他为谏官,但司马池不为所动,拒绝了。为此宋仁宗说:"大家都愿意往上走,唯独你想着往后退,真是难能可贵。"

只知“司马光砸缸”!历史上的司马光更加风光

1038年,司马光十九岁,这时的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放弃保送,直接参加大会考。这个决定在当时可谓惊人。按照古时官制,祖父或者父亲当官时,朝廷会根据其官职,恩选不同人数的子孙直接做某个级别的官,称为"恩荫",这也是许多寒门子弟极为羡慕之处。但司马光非同寻常的地方在于他放弃了特权,自愿和天下寒士一样参加科举,并一举高中进士甲科,纠正了人们所谓"少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成见,将少年的辉煌延续到底。

历代皇帝的教科书

司马光的名字与《资治通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四十岁时开始《资治通鉴》的编修工作。最初,他将这部书定名为《通志》,也没想做得太大。直到公元1066年,英宗看了《通志》的前八卷,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史学著作,进而提出具体要求,即内容可以记录国家兴衰,体例为编年史,专为皇帝提供治国经验的教科书。宋朝的皇帝虽然抵御外侵不行,但在历史、文学、绘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天赋和鉴赏能力。

只知“司马光砸缸”!历史上的司马光更加风光

公元1067年,宋英宗去世,宋神宗继位。尽管年轻的神宗皇帝不同意司马光的政治意见,但却对他的史书编撰工作非常支持,不仅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赐写了序言。就这样,在两朝皇帝的全力支持下,史上第一部为皇帝写的教科书正式运行。

此书的编写集中了当时史学界的名家,既有通才,又有专才。为了更用心地编写史书,司马光远离官场,待在洛阳一个破旧的园子里,十五年里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夏天闷热难堪,洒下的汗珠把书稿都浸湿了。后来,他请匠人在书房里挖了一个大深坑,砌上砖,修成一间简陋的"空调房",埋头编书。以《唐纪》部分为例,原稿长达六百卷,比定稿后的《资治通鉴》还要长出一倍。司马光通览删节,最终定为八十一卷,前后用去了四年时光。为此,司马光筋骨疲惫,视力减退,牙齿脱落得所剩无几了。

经过十九年的努力,公元1084年,《资治通鉴》终于成书。这部史书记载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六个朝代,时间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共计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多万字。书成之后,仅存放在洛阳的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

《资治通鉴》印行后,不仅当世的人看了称赞不已,后世亦给予高度评价。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称"这是天地间不可无之书,也是学者不可不读之书"。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对《资治通鉴》尤为喜欢,一生读了十九遍之多,线装的书上写满了眉批和心得。

节俭模范

搜索宋朝历史,似乎少有一个大官像司马光那样节俭,他对自己苛刻到了极点,在今日绝对是清廉的典范。司马光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穿衣不过为了御寒,吃饭不过为了充腹。"他自己过着"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衣帛"的生活。在这样的境遇下,同事去他家吃饭,结果因为太穷,招待不起好酒好菜,只提供一碗热汤,搞得此人四处散布言论,说以后可不能去司马家吃饭,吃都吃不饱。

只知“司马光砸缸”!历史上的司马光更加风光

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司马光对待朋友、儿子也是如此。一个阔友请司马光吃饭,看到这个人吃得如此奢侈,司马光当即与其断绝来往。对待儿子,司马光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训俭示康》。经司马光一手教导,据历史记载,儿子司马康出门时,路人从其容貌举止上看,即使不认识也知道他是司马光的儿子,由此可见司马光教育之严格。

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皇上派人送来白银十斤,司马光立即命儿子送了回去,说:"葬妻是家事,岂能动用国家的钱财。"钱是送回去了,但清贫的司马光拿不出为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地典当出去,这就是著名的"典地葬妻"的故事。

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司马光曾评价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平生的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所以时人多说,如果人人做官都像司马光,国家会昌盛,百姓会安居。

最风光的政治明星

神宗病逝后,高太后执政,保守派重新上位,在洛阳隐居十五年的司马光应高太后之召回到开封,遭到群众的热烈围观,人多得连马都难以前进。大家争着拉马的辔头,对他说道:"您千万别回洛阳,在这里辅助天子,给百姓一条活路吧!"入宫的时候,连冷静的卫兵也拍手称快:"这才是真正的司马相公,我们的司马相公回来了!"

只知“司马光砸缸”!历史上的司马光更加风光

在洛阳十五年,司马光的名气不但未减,反而更如日中天。一次,司马光去拜访朋友,结果附近百姓闻风前来,有的甚至爬上树和房子,以至于将树枝和房上的瓦都踩坏了。这家的佣人想劝阻,结果百姓们却说:"得意什么,我们看的可不是你们家主人,我们想欣赏的是司马相公的风采!"不知这是否是当年宋朝大事记里最疯狂的一笔。

1086年秋,一代"朝臣典范"司马光油尽灯枯,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和哲宗前去吊唁,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赐碑"忠清粹德"。噩耗传出,京城里做工的、务农的都停下工作,跑去吊唁,甚至有千万人,就像亲生父母死去那样悲伤;都城和周围地区都画了司马光的遗像祭奠,吃饭时必定为之祈祷,致使当年司马光的画像畅销狂卖,画工大赚一笔。因为道德上的完美无缺,司马光成为孔门的第三个圣人,位列孔子、孟子之下,同样在孔庙享配。这在历史上可说是极为罕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