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場就是市集,舊時為方便人們進行商品交易,以約定俗成的時間確定集日。農村多以自然村落為址,而城鎮集市則以繁華街道而設。趕場重在一個“趕”字,四面八方的人群為著交易目的向一個地方集中,這種場面想想都是挺壯觀的。趕場和趕鴨子上架不一樣,前者是主動欣然前往,後者則是被逼無奈。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鄉村集市

場鎮猶如萬花筒,人人都樂在其中,這一點就連皇帝也不例外。東漢時期,漢靈帝劉宏非常貪玩,為了滿足自己愛玩的慾望,便在後宮仿造街市、市場、各種商店、攤販,讓宮女嬪妃一部分扮成各種商人在叫賣,另一部分扮成買東西的客人,還有的扮成賣唱的、耍猴的等。而他自己則穿上商人的衣服,裝成是賣貨物的商人,在集市上走來走去,或在酒店中飲酒作樂,或與店主、顧客相互吵嘴、打架、廝鬥,好不熱鬧。靈帝混跡於此,玩得不亦樂乎。

本地場鎮不少,例如曹家庵(現富新鎮)、河壩場、孝泉場、柏隆場和隆興場等。它們大都是以前的區政府所在地,場鎮常住居民多,商貿發達。老字號比比皆是,例如曹家庵的黃家藥鋪,羅家醋坊,至今仍在營業。柴米油鹽醬醋茶,只要逢場,都能在場鎮上買到。每個場鎮都有固定的逢場天,要麼逢單要麼逢雙,屬於間天場;也有逢一四七或二五八的,這種場鎮規模較小,輻射範圍就在本地,商販大多不願意來。我們趕場當然越近越好,曹家庵離我家不過三四里地,因而成了我家趕場的首選。曹家庵臨街商鋪多為木結構磚瓦房,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格局。商鋪多為鋪板門,早上開門,一扇扇鋪板從門槽裡取出來按順序放好,傍晚打烊時再一扇扇合上去,老闆每天週而復始,重複著一輩輩商賈的程式化動作。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成都某鄉鎮集市

場鎮就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十里八鄉的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老茶鋪裡,老虎灶上常年開水不斷,堂倌忙得腳不沾地。喝茶,聊天,打長牌,曬太陽,看對象,談生意,茶鋪茶客形形色色,盡顯人間百態。我外公上世紀八十年代平反後,每個月都能從民政局領到一些閒錢。他好熱鬧,呆在家裡嫌悶得慌,就成天趕場喝茶,跟那些老夥計在茶鋪裡打長牌。逢場去,冷場要去,中午就在館子裡吃點小食,天天如此,從不間斷。九十歲那年,外公在曹家庵過馬路時,被一輛開往安縣方向的無牌摩托車撞倒在地,送到醫院就去世了。他的小半輩子,都交給了曹家庵,甚至死也要死在場鎮上,真是讓人不勝唏噓!走在場鎮路上,常聽見那些老輩人說:“請了哈,改天逢場,我請你在老地方喝茶!”他們分手道別不說再見,也不說拜拜,而是拱拱手說“請了哈!”就這三個字,就可以看出滲透在鄉鄰們血液裡的文化基因。舊時鄉鄰,沾親帶故的不過相隔二三十里地,因此趕場時經常碰見親朋、熟人甚至兒時夥伴。那些三三兩兩站在街邊手拉著手親暱聊天的,多半是好久沒有見面的老相識了。這樣的畫面,比我們現在偶遇時點個頭或者遞根菸就匆匆道別,顯得更有人情味。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趕場去

我家在路旁五十米開外,從二聖宮、柏隆等地到曹家庵趕場的人,都要打這路上經過。曹家庵場鎮史可遠溯至清朝咸豐年間,遠近聞名,逢雙開市,與縣城錯開。遇上曹家庵逢場,這條路上就熱鬧了。背背兜的,挑籮筐的,抬豬籠的,騎自行車馱筐筐的,拉夾夾車的,推雞公車的,開手扶拖拉機的,人喊馬嘶,絡繹不絕。從早晨天麻麻亮開始,路上就有鄉鄰在走動。一直到太陽落山,仍然可以看見一些人醉醺醺地噴著酒氣,高一腳低一腳地往回走。這些人趕場掙了幾個錢,都花在街頭的小館子裡了。他們趕場有癮,逢哪裡趕哪裡,場場都不會落下。如果實在沒有賣的,他們就會背上二三十斤大米,也要在館子裡醉一回。父親最恨這種人,“有了兩個錢,就不曉得自己姓啥了。你割兩斤肉回去,讓婆娘整點小菜炒起,一大家子都可以香香嘴嘛!難道說他們家的鍋灶讓黃牛踏了嗎?”母親嗔怪道,“你一天吃家飯管野事,硬是管得寬,你把自己管好就不錯了!”不過父親的確律己甚嚴,兜裡有錢沒錢,趕場都從不會一個人在外下館子。實在餓極了,也不過買點燒餅、油糕之類的小吃充飢,還不忘給我們小孩子帶一份回來解饞。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鄉村趕集,理髮

我們小孩子最愛站在路邊看行人趕場打發時間,鄰家蔣嬸還在路邊擺攤賣涼水,賺點小錢。最好看的是雞公車。雞公車可一人在後弓著背推,也可兩人合作,一人在後推,一人在前面用麻繩拉。繩子挽成繩套,套在肩膀上。拉車者反手攥著繩子,身子前傾,一步一步地朝前挪,像縴夫在拉縴一樣。還未看見雞公車,老遠就會聽見它們來的聲音。雞公車前裝木製車輪,輪緣裹以鐵皮。負重行走在鄉村的機耕道上,輪子和路面接觸會發出刺耳的聲音:咕咕——啾,咕咕——啾。聲音很有規律,隨貨物的多寡也會發生高低變化,有時低沉,有時激越。聽見雞公車的叫聲,夥伴們都會出來看,邊拍手邊攆著唱:雞公車,圓又圓,推起母豬趕孝泉;孝泉有點兒遠,買把傘;傘有點兒高,買把刀;刀有點兒快,好切菜……推車者也不生氣,只是憨憨地笑笑,拿眼睛恨恨地剜你一眼,一直剜到你的心裡去。我們不由得打個冷戰,也就怯怯地散了。我家也有雞公車。有一年正月裡,父親用雞公車載著五六百斤甘蔗到縣城去賣,母親在前面拉,我在旁邊跟著走。走到東門的蘇家街,咕啾咕啾的雞公車叫聲吸引了許多城裡人來看,他們吆五喝六地招呼自己的孩子:搞快來看希奇,雞公車來咯!那天生意特別好,許多人來看雞公車,順便來買甘蔗。不到晌午,一車甘蔗就賣光了。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洛帶古鎮,推雞公車

當然,並不是每個鄉鎮都會逢場,像二聖宮以前就不逢場,周邊曹家庵、柏隆和隆興三強環伺,哪還有二聖宮的生存空間呢?因此,我們要麼趕曹家庵,要麼就上縣城。縣城的北河壩又稱為農民街,至今仍然單日逢場。遇上逢場天,街上摩肩接踵,連下腳的地兒都找不到。農副產品應有盡有,價格實在公道,城裡人都願意過去淘相因。

我伯父屬於職業趕場人,風雨無阻,每天扛著一杆大桿秤四處趕場。伯父沒有成家,一直跟著我們過,桿秤就是伯父謀生的工具,一直伴隨他二十多年,直到他過世為止。烏黑色的秤桿有一米多長,上面遍佈銅釘,由於伯父經常用抹布蘸菜油擦拭,十分亮淨。這桿秤能吊兩百多斤,是生產隊包產到戶時分給我家的,沒想到在伯父手裡卻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變成了掙錢的工具。伯父個子矮小,沒有技術活,也不會做生意。在父親的建議下,他扛著這桿秤到曹家庵綜合市場上給買賣雙方稱東西,譬如雞鴨鵝兔,糧食豬崽,都是伯父的服務對象。像伯父這樣的秤桿子起碼五六個,大家在綜合市場各佔一塊地盤,互不侵擾。伯父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只有有人招呼“秤桿子,過來下!”伯父就得趕緊跑過去。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鄉村趕場

市場管委會有一杆磅秤,義務提供給群眾驗秤。但是磅秤是公斤秤,很多人不會認,而且只有一臺,根本滿足不了大家交易的需要。還是伯父們扛的桿秤最方便,老百姓都會認,而且隨叫隨到。伯父隨身帶著一根抬槓,套在秤桿的索子上稱東西十分方便。伯父總是叫買賣雙方都要看秤,待雙方確認無誤後,他就會大聲地報出共是多少斤,老少無欺。雙方交易完畢,根據貨物的多寡,一般各給伯父一毛錢,後來漲到了兩毛,直到五毛。到中午兩點左右,集市上的人都散了,伯父就扛著桿秤,揹著一個裝錢的黃挎包回家吃飯。匆匆地吃完飯,伯父就坐在方桌邊開始數錢。他把黃挎包裡的鈔票全部倒在桌子上,最多的是一毛的兩毛的,也有五毛一塊的。伯父把鈔票一張張的理清楚,如果有破損的鈔票出現,伯父還會細心的用透明膠沾起來。伯父每次趕場,至少都有二十元的收入,而且只耽擱半天時間,趕得上手藝人了。而當時父親在工地上做雜工,賣苦力,每天也才十五塊。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四川嶽池,趕場練攤

小時候,我經常跟著母親去趕場。每次趕場,母親都會背點東西去賣,要麼是自留地裡的黃瓜豆角,要麼是攢了一個月的雞蛋,要麼是出欄的雞鴨鵝,反正就是家裡出產的農副產品。這可是我家的收入來源之一,我是很樂意跟著母親趕場的。因為這時候,只要東西賣完了,母親手裡都會有些閒錢,她會給我買點零食吃。到了市場上,母親知道我嘴饞,就把我支到伯父那裡去。於是我就溜到伯父身邊,看見他像偵察兵似的,正在觀察哪裡需要人稱秤。我拉著伯父的手,搖兩下說到:“大伯,你賺到錢沒有,給我買把麻花吧?”一把麻花兩毛五,伯父對於小孩子從來就沒有吝嗇過,再說他也不願意我耽擱他做生意,就慷慨摸出錢對我說:“不要跑丟了,要隨時看到媽媽在哪裡!”我答應一聲好,就趕緊跑開了。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趕場,四川屏山

小孩子趕場,當然是哪裡熱鬧哪裡鑽。奇怪的是,母親從來不擔心我走丟,她只是叮囑我一定要在某個位置等她就行了,而那個位置,必定是我們都知道的地方。有一次跟母親在曹家庵趕場,在城隍廟菜市場的一個攤位邊,我看見過一個師傅烙春捲皮。那是正月初五,正是春捲的銷售旺季。這個攤位就是賣春捲的,因為現場烙春捲皮,很多人都沒有見過,師傅的攤位周圍圍滿了人,大家都屏息靜氣,生怕吵著了師傅手裡的活計。師傅的身邊放著一個小小的平底鍋,也就直徑一尺多點。鍋下的煤油爐子,燃著微弱的爐火,這就是所謂的文火吧!他的手裡拿著一個鋁瓢,裡面盛著調好的麵糰,據說裡面有面粉、雞蛋清、鹽巴和明礬。最關鍵的就是明礬,這是一種食品添加劑,在油條、麻花等油炸食品中廣泛運用。烙春捲皮也不例外,這是一種麵食,如果沒有明礬的作用,春捲皮不會薄而不裂。是好是壞,就看食客怎麼想了。不過我覺得,只要不超量,合理使用,明礬這樣的食品添加劑還是可以用的。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春捲

師傅將麵糰抓在手上,順時針在平底鍋上一抹,然後一拉,手上的麵糰就和粘在平底鍋的麵皮分離了,接著用麵糰在平底鍋上一蘸,麵皮上的稀麵糊就離開面皮了。隨著平底鍋溫度的上升,麵皮逐漸變色,外邊向內捲起,只要沒有溼面了,趕緊就把春捲皮揭起來就行。一抹一拉一蘸一揭,四個動作一氣呵成,也就是眨眼間的事情。師傅動作之快,簡直讓人眼花繚亂,一些小朋友甚至開始拍掌喝彩。如此循環往復,一張張春捲皮就這樣製作出來了。從春捲皮的製作可以看出,其和主婦們擅長的烙鍋毯子完全兩回事,鍋毯子首先鍋裡要放菜油,其次麵粉糊攤在鍋裡後,得用鏟子把它抹均勻,而且烙制時間至少需要五分鐘以上。攤春捲皮的麵糰也很講究,得反覆揉麵、摔面,把麵粉的筋道表現出來。因此攤制春捲皮,沒有長期的訓練,是掌握不了的。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四川武勝,修表匠

師傅把春捲皮攤出來後,老闆娘就把切好的時令菜蔬絲放在春捲皮上,然後裹起來成卷狀,一個個碼放在那裡,粉白的春捲皮,裹上醒目的蔬菜絲,看著就招人喜歡。母親悄悄地問我:“想不想吃春捲啊?”我正等著母親這句話呢,於是趕緊說道:“想啊,想啊,我們家從來沒有吃過春捲,我們買二十個回去,讓大家都嚐嚐吧!”母親痛快地答應了。老闆娘包好春捲,又遞給我們一袋調製好的芥末醬,囑咐我們春捲要蘸著醬料才好吃。醬料裡面的醋醬油、熟油辣子、鹽巴、味精、蔥花是少不了的,講究的就是芥末油、熟芝麻和花生碎粒。

春捲帶回家,母親把它們每一個都切成兩半,然後呈放射狀擺在一個個盤子裡,宛如一朵盛開的春捲花。我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春捲,在蘸料裡狠狠地蘸了一下,放進嘴裡就開始嚼。我的天呀,那芥末油簡直太沖了,我的頭皮陣陣發麻,似乎有人把我的腦袋變成了茶壺,又似乎有人在提著我的頭髮想揭開我的頭皮似的。水燒開後,茶壺蓋會在蒸汽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抬起來又放下去。吃春捲蘸芥末醬就是這感覺,眼淚鼻涕一起流,但是奇怪得很,強烈的衝勁過後,精神為之一振,全身通泰無比。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空巢老人趕場喝茶

父親打趣地說:“怎麼樣?知道春捲的厲害了吧?”我尷尬地點點頭。父親笑呵呵地說道:“哪有你那樣吃春捲的?芥末醬料蘸得太多,那簡直要人命的。你斯文點嘛!你看我怎麼吃的!”父親說完,用筷子夾起一個春捲來,如蜻蜓點水一般在醬料碗裡將春捲的兩端分別沾了些醬料,就開始有滋有味地品嚐起來。因此儘管知道春捲蘸芥末醬衝得厲害,但是大家還是樂此不疲,就想嘗試一下被衝的感覺。父親早年吃過春捲,他說如果感冒鼻塞不舒服,吃點春捲蘸芥末醬,一下子就有精神了。芥末具有健胃、利氣、祛痰、發汗散寒、消腫、止痛的作用,看來用作蘸料,還是藥食兩用呢!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鄉村集市,賣衣服

在曹家庵街上,我見識了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這可都是書上學不到、老師也不會講的。這可真應了那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我們只有在實踐中,才會一天天地成長起來。每個場鎮每條街道賣什麼商品,都有規矩,比如成都的鹽市口、草市街,看地名就知道過去是賣什麼的。曹家庵也是這樣,農副產品集中在綜合市場內,而衣帽鞋襪等百貨則在附近的兩條主街上。運氣好時,還能看見賣打藥的流浪藝人。有一次,一個跑江湖的表演吞鐵球。鐵球吞進肚裡,半天吐不出來,可把我們嚇壞了。到最後終於憋出來了,可是那個生鏽的鐵球上卻沾滿了血絲。那一刻,我就意識到,跑江湖要想生存也很艱難,真要吐不出來,還得動手術開刀呢。

巴蜀場鎮是工農產品的集散地,是貿易中心,更是鄉鄰們的社交場所

鄉村集市

每年趕場的高潮,自然是臘月底了。家家都得置辦門神、對子等年貨,想方設法也得讓大人小孩一身新。這時節,場鎮就成了歡樂的海洋,每家店鋪都是打湧堂,老闆收錢都收不贏。大家都沉浸在過大年的憧憬裡,可比現在的年味濃多了。(彭忠富/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