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新零售」能否產生火花?這羣縣長齊聚杭州對話電商大咖

2018-10-28 18:4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肖淙文

“农产品+新零售”能否产生火花?这群县长齐聚杭州对话电商大咖

滯銷的海南小臺芒通過網絡宣傳12小時售罄250萬斤、有故事的大理紅皮蒜一天售出72萬斤、質優價廉的恩施小土豆找準定位一天賣出26萬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跨越區域侷限,通過網絡電商被送上了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餐桌。10月27日,第五屆A20新農業盛典在杭州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幾位縣長和新零售領域的企業代表展開了一場跨界對談,共同探討新零售給縣域農業生產帶來的可能性。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其中產業振興是重點。農業產業一度與“土”、“廉價”、“滯銷”等詞語掛鉤,但今天,擴寬銷售渠道、豐富營銷模式的農產品,已成為不少區縣脫貧致富的新支柱。風頭正勁的新零售能給農業產業帶來新機遇嗎?這場對談試圖給出答案。

新零售啟發新農業?

新零售這個概念,誕生於擁有深刻互聯網基因的杭州。即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這一新概念醞釀時,中國農業也在發生巨大改變,從數量型發展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型發展。

“新零售啟發了我們的新農業。”山西隰縣縣長王曉斌從家鄉帶來當地群眾致富的拳頭產品“玉露香梨”,這也是他們農業升級的成果。隰縣是山西的一個偏遠小縣,由於地理條件和本身資源的受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深度貧困縣。但依託玉露香梨為龍頭,交出了一年農產品電商交易額2.18億元的答卷,電商扶貧的成效顯著。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也正在探索當地茶產業轉型的方向。“大悟地處革命老區,也是湖北茶葉主產區之一,但在全國還沒有一席之地。”大悟縣代表丁衛東說,當地茶產業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如品牌多不統一、包裝太過單一、線上線下銷售能力弱等。這些都需要藉助新零售的思路去轉變生產、銷售方式。

“农产品+新零售”能否产生火花?这群县长齐聚杭州对话电商大咖

新零售如何助農銷售?

如何藉助新零售助農銷售?王曉斌結合大悟縣實踐暢談體會。“隰縣有兩千年種梨史,我們認識到就農業做農業是不行的,要讓傳統農業升級。”他將這一過程總結為“三化”。

首先是產業化。不能就梨說梨,要接二連三,把第一產業的農業向第二、第三甚至以後可能存在的第六產業延伸。第二是品牌化。沒有品牌就沒有市場影響力,且制定的品牌戰略要持之以恆地執行。第三是電商化。不少農產品生產區位置偏遠,如不借助互聯網,酒香也怕巷子深。

“我們在每隻梨身上都貼一個二維碼,靠它可追溯到農戶,同時可以連接到微信、淘寶各種銷售通道上,也就是說我們的產品具有自我宣傳的通道。”王曉斌說。

“雲集”副總裁張鐵成則認為,農產品電商爆款銷售的背後在於聚焦。“一定要聚焦在能夠產生獨特價值的領域。”他說,如果傾一縣之力打造一個產品,在中國是完全可以做好的。通過聚焦區域爆款,專注產品特徵,設計消費場景,社交電商就可以利用平臺放大、引爆產品特質,從而實現電商扶貧的目的。

“农产品+新零售”能否产生火花?这群县长齐聚杭州对话电商大咖

爆款過後發展能否延續?

互聯網電商平臺上,每一次農產品爆款的出現都令人振奮。但爆款之後,能否延續傳奇,實現常態化的銷售?“新零售不是萬能良藥,農業產業保仍要持初心,紮實基礎,這樣新零售才有發揮的空間。”陽光莊園董事長鄭三海強調,不管是區域品牌也好,還是商業品牌也好,品質是最重要的,品質做好,才可能有發展的延續性。

王曉斌也認為,農產品要利用好電商、順利對接並不容易,首先自己縣域要有一些硬條件。從最基礎的網絡覆蓋、快遞通達,到人才培養、品牌塑造再到金融支持、政務服務配套。“十條當中缺兩三條不要緊,如果差得多就要先打好自己基礎,才能有機會謀求合作。”

“電商也好,新零售也好,它沒有改變商業的基本邏輯,即好產品永遠第一位。”農本諮詢創始人賈梟說,但在從事縣域經濟發展中,也要學會掌握新工具、新思維、新理念,為當地農業的升級加速,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有體面,能為民眾創造幸福的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