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出村進城”,為保供再加把力

農產品“出村進城”是2020年商務部等多部委圈定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農村商品流通的主要內容。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產品及特色產品迫切需要走出去,而農民所需的工業日用品、生產資料等也急需被高效率地運進來。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雙向流通”尤為重要。

返工潮推升保供壓力

近期,隨著返崗人員增多,大中城市對“菜籃子”的需求也不斷增加,生活必需品的保供壓力有所加大。個別地方瓜果蔬菜貨源“吃緊”,有的地方則出現農產品滯銷問題。

“我們既要保障市民的‘菜籃子’,也要照顧農民的‘錢袋子’。”據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介紹,針對農產品流通不暢、產銷脫節、供應鏈條斷裂等問題,商務部正會同農業、交通等部門精準施策,對症下藥。此外,商務部門也正在結合各地疫情防控情況有序組織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復工。

記者從遼寧省大連市商務局瞭解到,為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該市商務部門及時將農業農村部門提供的本地蔬菜生產信息發佈給批發市場、大型商超、社區菜店及物流供應企業,為產地、供應商及批發市場搭建信息平臺,編織了電商與蔬菜種植基地集體食堂及消費者的產、供、銷合作關係網;積極協調省廳為22家保供企業開具相關證明文件,打通運輸通道,確保蔬菜供應持續增加。

江蘇省淮安市商務局也採取多項措施全力保障市民“菜籃子”。比如,積極引導農批市場、超市擴大本地菜收購比例,開闢線上蔬菜配送服務;對生活必需品市場進行每日監測,對缺貨率高、補貨能力不足的超市門店,精確調配補貨商品,確保門店始終保持5天以上的安全庫存,保證菜價總體穩定;協調交通等部門對農產品運輸開闢“綠色通道”,確保農產品“出村進城”暢通。

“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加強農產品‘出村進城’意義重大。”商務部研究院服貿所博士高寶華對國際商報記者說,這一方面有利於緩解鄉村農產品滯銷,進而促進農資回籠,保障農民的基本收入;另一方面有利於填補城市生活必需品的短期缺口,保障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向國際商報記者分析,疫情防控期間,把安全、健康、綠色的農村土特產賣出去,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同時使城鎮居民疫情防控期間被“壓抑”的消費釋放出來,十分重要,既可以提高農民收入,也可以滿足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

“出村進城”工作在加力

疫情防控期間,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高度重視農產品穩價保供和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強化部門溝通合作,組織開展農商對接,協調落實綠色通道。目前,湖北以外的各地因疫情防控需要限制農產品“出村進城”的規定已基本取消,各類商品能夠正常流通。

南京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國際商報記者,從南京市的情況看,全市各類農產品生產、流通企業在抓好防疫工作的基礎上已基本落實復工復產要求,根據市場需要有序調運和投放各類生鮮產品,並備足一定量的商業庫存,各類農產品調得進、供得上,不斷檔、不脫銷。

談及接下來如何進一步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高寶華建議,一是要加大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力度並確保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充分運用互聯網、電視、微信小程序等線上方式加強農產品供需對接,同時推動批發、零售、物流、電商企業積極參與,共同拓寬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三是加強農產品配送,尤其要推動企業解決農產品從農戶產地到購買方倉庫的跨區域長途運輸以及市內末端配送問題。

在洪濤看來,應充分發揮現代流通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農商對接活動,實現“五聯”和“五通”,即聯產品、聯設施、聯標準、聯數據、聯市場,通鄉村振興、通內外市場、通品牌質量、通源頭可溯、通模式創新。比如,利用蘇寧、京東、拼多多、惠農網等農產品電商平臺以及抖音、快手等社交電商平臺將滯銷農產品與疫情區城市消費進行對接,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可採取“平臺+農民合作社+農產品供應鏈”的聯動方式,農產品批發市場可採取“市場大戶+基地+農戶”的聯動方式,品牌零售企業可採取“農超對接”的方式,生鮮農產品企業可採取線上下單、線下“無接觸配送”等方式,多管齊下實現“五連”“五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