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冷鏈發展滯後,供應鏈優化之路在哪?

國內農產品供應鏈發展較晚,跟不上全國經濟發展水平,所以農產品供應鏈建設一直都是國家重點建設和扶持的對象。

在5月28日,財政部與商務部發布的 《關於2018年流通業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通知》(下簡稱通知)中,除了明確試點城市的工作目標與任務,還“點名”了農產品和冷鏈,供應鏈試點城市要著重圍繞農產品和冷鏈物流開展優化工作。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滯後固然要大力發展,但優化之路該怎麼走?

農產品+冷鏈發展滯後,供應鏈優化之路在哪?

加強農產品供應鏈標準化、信息化建設

試點城市想要優化自身農產品供應鏈,首要任務是要明確自身處於供應鏈哪一個環節,是生產、貯藏運輸,還是銷售、採購、供應鏈一體化作業。通過明確自身的定位,來加強供應鏈體系建設,包括標準化物流建設、信息化建設和發展可循環綠色模式。

標準化物流的效益體現

農產品屬於有生命的動物性和植物性產品, 體積大、需求量多、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和地域性, 尤其是諸如果蔬等鮮活農產品, 因為水分含量高、保質期短,容易出現腐爛變質的情況。標準化物流建設尤為重要,它是發展單元化流通的基礎,能夠大大降低運輸損耗,實現“不倒箱”、“不倒板”的標準化冷鏈,提高輸送效率。

在《通知》中,國家明確了要在適用領域加快推動標準化載具的應用,其中就有600*400mm的標準化週轉箱、1200*1000mm的標準化物流托盤,提升農產品供應鏈單元化水平,加快農產品流通,通過統一標準化,來推動載具租賃和循環共用的模式。

不僅是在農業產品,標準化物流體系的建設關乎到物流各個行業、各個節點的改造,從週轉箱、托盤、運輸車輛、道路的建設,到叉車、貨架、倉庫規格等倉儲環境的改造。

標準化物流體系的建設不僅僅體現在單元化載具,只是想要通過標準化的統一,能帶動整條供應鏈的反應速度。

信息化物流的效益體現

信息化物流建設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加強上下游企業協同合作。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信息化物流應用於農產品,更大的作用是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農產品的追蹤溯源,確保食品安全。

當前農產品傳統技術的溯源認證採用中心式的記賬模式,溯源過程易受人為因素控制,消費者並不接受、認可和使用。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農產品交易過於碎片化,很難去甄別農產品的來源。

早在2014年, 國家就明確了建設智慧供應鏈,必須要從標準化物流托盤、GS1全球唯一編碼為切入點。在《通知》中也提到了試點城市要加快推廣基於全球唯一編碼GS1的商品條碼體系,推動托盤條碼與商品條碼、箱碼、物流單元代碼關聯銜接,實現商品和集裝單元的源頭信息綁定,並沿供應鏈順暢流轉。

GS1編碼能夠綁定商品信息,關聯電子標籤。在商品流轉的過程中,運輸、裝卸、盤點所產生的掃描感應信息,都能夠通過GS1編碼來進行綁定,防止商品被調換等情況出現,確保農產品的來源渠道準確、安全。

當然,GS1只是起到一個關鍵作用,具體如何對農產品進行追蹤溯源,還需要信息化技術的有效應用,例如如何實現信息收集、傳輸等功能,能讓企業在管理平臺上直觀地知道農產品的流轉情況,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農產品供應鏈運輸安全。

加強農產品+冷鏈的體系建設

在農產品運輸中,冷鏈物流在保證食品安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易腐食品,通過冷鏈對冷藏溫度進行監控,以保證其品質的優良性和食用的安全性。

農產品冷鏈物流最關鍵的是儲藏與流通時間、溫度和產品耐藏性,而農產品目前突出的普遍問題是低溫供應鏈,冷鏈不冷、經常斷鏈,尤其是在“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上。

冷鏈體系物流建設成本高昂,冷鏈斷鏈的情況時有發生,最常見的有兩種:

第一種是供應鏈個別環節冷藏技術不高,例如農戶、散戶,還有供應鏈末端環節的經銷商家等等,都會影響到農產品的冷鏈運輸質量。

第二種是在運輸過程中的突然斷鏈。為了節省成本,運輸過程中會“偶爾”斷電,如果斷電時間控制不好,就容易出現產品溫度過高而腐爛變質。

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除了農戶、加工經營企業、中間的物流企業、銷區的經營企業的標準化和建立統一的採購、配送渠道以外,如何通過信息化,來對農產品進行全程追溯、溫度監控是加強農產品+冷鏈體系建設的重點。

農產品+冷鏈的體系優化意義重大,尤其是在目前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滯後的狀態下。在農產品供應鏈徹底打通之後,食品安全追蹤溯源、標準化建設、運輸監管成了優化農產品供應鏈體體系最為重要的環節。

近年來,我國推動冷鏈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加快促進冷鏈物流健康規範發展,保障鮮活農產品和食品流通安全,支撐產業轉型發展和居民消費升級。構建“全鏈條、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現代冷鏈物流體系,對供應鏈試點城市優化發展提供新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