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健康的房價應該是當地每個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能買當地一平米的房子,你怎麼看?

啦啦6789


要討論健康的房價該是多少,先要確定健康的收入結構、健康的消費結構是什麼,否則討論房價與收入的關係,就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健康的收入結構、消費結構,應該是和經濟發展階段、物質積累水平、社會整體的財富創造能力相匹配的。

比如,以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階段、物質積累水平、財富創造能力,絕大多數人的收入都要解決吃飯的問題,那麼收入結構、消費結構必然要以吃飯為主,如果有房價也不可能很高(沒有買家)。

而到資本主義階段/工業化生產階段,勞動力大量流動,財富創造能力極大提高,對房子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勞動者收入也極大提高,那麼收入結構、消費結構也必然發生重大改變,吃、穿、行的比例必然會大幅度下降,而確保生活質量、生活樂趣的住的消費比例也必須大幅度提高,買房的人多了、要住更好的房子,房價比例自然也必須提高。

只有到幾乎所有人都不再為有一份工作而焦慮(相當於解除了吃飯穿衣或出行成本的束縛),追求更開心、快樂的工作成為追求時,房價在收入中的比例才會從高點開始下降(追求更好的地區、更輕鬆的生活為樂,房價再無法束縛誰)。

當衣食住行中最後的住也不再束縛人了,眾多經濟理論裡以創造為樂趣的、最終的理想社會也就到來了。

目前討論房價與收入的關係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以國外的房價收入比對照是沒意義的,因為收入結構和消費結構完全不同。

以主旋律公佈的各種漲跌幅度比較是沒意義的,因為疊加各種通脹因素後數據必然失真。

現在的房價多少是受政策高度控制的,失去市場定價功能,與收入結構又怎麼可能有經濟學上的有效關聯?討論沒有有效關聯的問題有什麼意義?

所以,關注房價和收入的關係,不如先關注硬消費裡吃的成本與收入的比例關係的升降——只有當吃的比例開始持續的顯著下降,才能代表經濟形勢好轉(收入開始顯著提升)。

在那之後,房價才最可能放開市場束縛,恢復自然狀態,那時再討論房價和收入的關係才有指導意義。


理得心安


不知道為什麼,一個家庭一個月買一平方很難嗎?奇怪😳,為什麼這麼問,我在玉林市,房價目前7000多塊,我是開奶茶店的,一個月1萬左右吧,我老婆和老媽搞家政,一個人一個月也有4000多塊,加起來差不多9000,我老爸開車送快遞的,一個月也有4000多,家庭收入24000左右,有時候能到3萬,買個幾平方也沒問題呀,關鍵我家已經兩套房了,多了也不想買,可以定期旅遊,也希望爸媽早點退休,不那麼辛苦,快遞和家政都挺辛苦的,適合年輕人幹,但是好多人天天玩,抱怨不願意做事是真的,樓主問這個話題也是這類人吧😄


修劍修心


房價和收入之間的比例,國際上有一個衡量指標,那就是:房價收入比。這裡的收入,是指家庭年收入(稅前),按照國際慣例,目前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房價收入比在3-6倍之間為合理區間。

我國各個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是不平衡的,中小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多在六倍以上,屬於房價過高的範疇,據調查,全國大部分大中城市房價收入比超過6倍,其中深圳、上海的比率都超過了20甚至更高。近兩年,二三線城市的房價漲幅驚人,高房價和低收入已經形成鮮明的對比,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正在被高房價吞噬,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也受到重創。

房價漲幅過快又進一步加大了貧富分化,窮人越來越買不起房,富人因為手頭現金充裕,到處買房,坐享房價上漲紅利,財富急劇膨脹,而大部分工薪階層只能望房興嘆!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7年基尼係數為0.4670。較2016年上漲0.002個百分點(2016年中國的基尼係數是0.465),已大大超過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貧富差距過大,會加劇社會矛盾。

因此,控制房價,抑制炒房,增加中低階層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已十分緊迫!


穿著棉襖不洗澡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六歲的小朋友我就勸他:小朋友好好學習啊,以後賺大錢買大房子,他說:哼,我才不用買房子,我已經有六套房了,我說:你一個六歲的小孩哪來那麼多房子?小孩說:你看我家兩套房子,我爺爺奶奶家套兩房子,我外公外婆家兩套,他們說了將來這些房子都歸我。我當時心想這太可怕了,一個六歲的小朋友就有六套房子,而更可怕的是將來會有兩個這樣的小朋友結婚,你知道嗎?他們小兩口將來手拿就是十二套房子了,他們這代人同學聚會都可以拿房產證鬥地主了。兩套60平的,兩套80平的,三套100平帶兩車庫,四套連排炸了……


隨行付mpos團隊


大家習慣於用小白領的收入代表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更習慣於所有的消費先和房價掛鉤!

首先說收入,我在青島,和媳婦兩個人上班收入大概每月15000左右支出含房貸9000到一萬,但我們收入真的屬於很低的,馬路邊賣油條的、樓下市場開便利店的,旁邊賣排骨米飯的每一個每年都有大幾十萬收入了!

其次說買房,我認識的大部分人買房都是父母在他意識到需要買房之前就把房子買好了,他們做的只是置換,小的換大的,或者市北換到市南,真正靠自己收入買房的真的是極少數!

最後說消費,不同的原生態家庭消費觀念差異很大的,比如我家三口人每月吃喝水電費2500就夠了,有個朋友家也是三口人每個月要花到6000左右,也有個更省的朋友,兩口子天天上班帶飯每個週末菜市場批量往家買菜,三口人每月1000都花不了,各有各的花錢習慣和愛好,不需攀比,更無需借鑑,過自己的就好


青島房子哥


怎麼有人會有這麼幼稚的想法?健康的房價,就是當地每個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能買當地一平米的房子?


中國有五湖四,地級以上城市300多個,縣級城鎮3000多個,房價千差萬別,又是市場經濟,怎麼可能都齊步走,按照一個標準去衡量呢?

存在,就是合理。現在的房價,普遍的呼聲是認為有點高。高有高的道理,高有高的好處!高?還有好處?可能多數人不同意,但這確是實際情況。


首先,在城和鎮,90%以上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住房。如果房價高,有房的人家,當然受益。如果房價漲,這就等於是給房主發錢一樣!一線城市房價超高,超過了每平米10萬元!所以,才會有“賣了房子,得錢1000萬元,到小城市去,可以坐吃山不空”的名言。

我們只要是睜開眼睛看看,好好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一線城市房價最高,省會城市房價比較高,地級市也很高,縣級市就差多了,各種建制鎮,房價就低了。另外還有沿海城市房價也特別高。總之,大地方,好地方房價就高。房價低的地方,往往是不太好的地方。在一個城市裡,也存在自己的“房價窪地”,這個窪地,其實也是相對其它地方比較差的位置。這是我的觀點,你們同意嗎?



“人要往高處走,水要往低處流”。改開後,實行市場經濟。各種資源包括人都可以自由流動。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人們都要嚮往美好生活,並且付出行動。那好地方還不是要擠爆炸了嗎?又沒有行政命令,用什麼來控制人口的流動呢?市場自然有市場的辦法和魔力。那就是生活成本,其中的領銜代表物,就是房價!只有房價可以擔此重任。


越好的地方,房價越高,這就限制了人口的流入。保持了人口的平衡。創造了美好的大家園!最後,我們還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房價不是障礙,是誰都能在任何城市和鄉村買得起房子。那人口的無序流動會產生多少社會問題呀?誰又能解決得了這些社會問題呀?


盛廣學雜家雜論


應該是這樣。我是反過來推算的,當本地每平米房價等於你一個月的收入時,應該堅決出手了。我在江蘇一個地級市,2001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分別在04年初,09年初,15年初三次買房,這三個時間點本地每平米房價分別為1800,3500,6000,其中第一次是為了結婚,第二次是為孩子準備學區房,第三次是買在地鐵口。這三個時間點房價都比較合適,我跟老婆兩人的收入,每月就能買兩平方,我們倆每月公積金加起來也超過一平方的房價,辦理直接抵扣就不用現金還貸了。這兩年房價瘋漲,這幾套房每平米已經超過一萬五了,也超過了我的每月收入,當時買房的時候都是淡季,開發商都是車接車送,現在一個房號都賣5、6萬。


bypwd


我覺得這個還是不太健康和科學,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準確地表述為:家庭最高收入或者說主要收入的勞動力,他/她的月收入等於一平米的房價。其實這樣才是比較健康和合理合適的。

我覺得話如果是一平米的房價等於一個家庭每個月的收入的話,那就意味著這個家庭就根本沒有富餘的錢進行消費,那這樣的生活基本是得不到保障的。

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一個收入和房價比例形式的話,那就意味著這個家庭應該是all in掏空家庭資金收入了 雙方收入高的一方的月工資能夠買當地一平米房價,作為持續的月供支出。

另外一方相對收入低一點的家庭勞動力,其的收入可以作為生活的正常消費和支出,以保障家庭的基本物質需求和正常的開支。 如果是家庭月收入才能購買一平米,那麼這樣的家庭很容易陷入困境、產生經濟危機。

但遺憾的是,從目前看來,基本上能達到這樣條件的一線城市基本是沒有的;二三線城市這一兩年的房價在暴漲之後,也很難達到這樣的理想狀態了。

目前可能只有一些五六線的小城市以及縣城是有可能做到這樣的一個健康的理想的收入和房價比狀態的。當然它的前提還是這個地方的居民平均收入應該是比較好一點的,能夠有三四千以上。

但這其實又是一個矛盾的地方,如果經濟收入相對好的地方,那相應的整個房價也不可能是處於低位的狀態。故而可能很難再有這種家庭一方的收入能夠匹配買到一平米房價的這種健康理想狀態。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中國人都在感嘆,房子是高不可攀,就是買到房子的那些人。也深陷生活的沉重的經濟和財政壓力當中。估計只有等到二三十年以後,房貸償清了可能才能真正的解放!


水禾田


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買一個平方。一套一百來方的房子,就得一個家庭不吃不喝不生病,沒有任何花銷,工作近十年才能買到房。

據調查,健康的房價應該是這樣,一個家庭的收入的百分之三十拿來買房,用七八年的時間可以買到一套房,這樣就不會影響家庭的生活質量,這樣才算是健康的房價。

如果家庭的衣食住行開支要佔到總工資的百分之五十,其他的收入用來買房,一家人就要縮衣節食,二十年才能買到房。這嚴重影響了家庭生活的質量,一家人戰戰兢兢的耗費二十年,就為了這麼一套房子,不敢生病,不敢旅遊,不敢有大點的消費,還有什麼幸福感可言,能叫健康的房價嗎?

所以說,一個家庭一個月的收入才能買一個平方,這個標準太高了,是不健康的。

而現實中,我們現在的房價,已經超過了“一個家庭的收入能買一個平方”的標準,並且還在不斷上漲中。 能買得起房子的,越買越富,越能買。買不起房的,只能望著房價,感嘆越來越買不起了。


電影哥


還是太高了,應該是一個家庭3-5年的收入就可以買一套房子。

房子是每一個家庭安身立命之所在,老百姓理應安居樂業。不能讓老百姓的血汗能被房子吸乾,更不能讓房子成為某些人吸食百姓血汗的工具。

房子不應該多,不應該讓有些人擁有幾十套甚至幾百套房子。因為房子是建在土地上的,土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最寶貴的資源,土地是屬於全體國民的,不是屬於少數人的。每一個老百姓有權利擁有一小片屬於自己的土地,不能因為窮就被剝奪,也更不能因為有錢就可以佔有無數土地。

每一個家庭無論是富有還是貧窮,都應該有一套住宅。你是鉅富你當然可以住豪宅,但你不能擁有無數豪宅。你是富人你可以住別墅;你是中產你可以住聯排或者大平層甚至更好;我是溫飽也應該擁有一套普通住宅;我是窮人也應該住上一套小房子;哪怕我是一個窮光蛋流浪漢我應該住上由政府提供的廉租房。

你是富人,你住豪宅大別墅,佔用較多寶貴資源,超出了本屬於你的土地資源,那理應多支付一點資源費,比如收一點點豪宅稅。

我是中產,我是窮人,我住普通住宅,我沒有佔用較多的土地資源,我就不用再支付額外的資源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