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不與諸葛亮對打,只憑險固守,看諸葛亮有什麼辦法

諸葛亮在取得第一輪比賽的勝利後,馬上讓部隊放下武器,拿起鐮刀,拼命收割麥子,以充軍糧,之後再次與司馬懿的大軍相遇於上邽東。

司馬懿不與諸葛亮對打,只憑險固守,看諸葛亮有什麼辦法

諸葛亮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攻破司馬懿的部隊,便想了個辦法,決定調動敵人,在運動中與敵軍決戰——單方面撤軍。司馬懿看到諸葛亮退兵,便也帶著部隊跟上來,他現在還不明白諸葛亮的意圖,只得採取穩紮穩打的辦法,貼身跟進,沒有把握絕不跟對手發生肢體衝突。

司馬懿跟著蜀軍來到滷城後,張郃對他說:“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

司馬懿不與諸葛亮對打,只憑險固守,看諸葛亮有什麼辦法

張郃這個方案,跟以前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以五千奇兵偷襲長安的計策很相似。諸葛亮當時沒有采納魏延的計策,現在司馬懿也沒有采用張郃的方案。司馬懿還是按著既定方針追下去,一旦追到蜀軍的營地,便“又登山掘營,不肯戰”。魏國的將士覺得天天跟在蜀軍的屁股後——比軍事演習還無聊,便都向司馬懿請戰。但司馬懿卻不答應。主戰派的兩個挑頭人賈栩、魏平還公然對他說:“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這話說得司馬懿很生氣。

司馬懿不與諸葛亮對打,只憑險固守,看諸葛亮有什麼辦法

司馬懿是個很能忍的人,而且是個城府極深的傢伙,輕易不會把生氣的態度表現在臉上,尤其是在對付上級領導時,都是一臉的麻木。他也因此能在曹操那雙多疑的眼睛下混過來。他現在之所以敢把這個表情體現出來,一來是這兩個傢伙居然敢這麼對待他,二來他也真的生氣了,三來也表明他現在已經有生氣的資本了,也就是說,他現在的地位已經鞏固,自己的表情自己可以支配了。

後來,所有的將領都要求打一仗。於是,司馬懿順應了這個潮流,讓“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己帶著大軍“自案中道向亮”。這次是他親自跟諸葛亮面對面了。

司馬懿不與諸葛亮對打,只憑險固守,看諸葛亮有什麼辦法

諸葛亮看到司馬懿來了,馬上派魏延、高翔、吳班迎戰。這次戰鬥的結果是蜀兵又勝了一場,具體數據是:“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最後司馬懿又跑回營中堅守,而諸葛亮又因糧盡而退兵。在諸葛亮退軍時,司馬懿又讓諸葛亮取得了一個北伐以來最輝煌的成績——殺死了張郃。

這年六月,司馬懿知道諸葛亮退兵,便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命令張郃帶兵追擊蜀兵,要求他在這個戰役中即使不能把諸葛亮抓獲歸案,也要把他痛扁一頓,挽回點兒面子。可張郃卻認為,這時不能追擊:“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望大將軍三思。”

司馬懿不與諸葛亮對打,只憑險固守,看諸葛亮有什麼辦法

司馬懿卻怒道:“車騎想抗我令乎?”於是,張郃只得帶兵去追諸葛亮。《魏略》的記載是:“郃不得已,遂進。”結果,就像張郃預料的一樣,諸葛亮對司馬懿這一手早有防備,在木門設伏,終於把魏國最厲害的前線指揮官張郃殺死。很多人都把張郃之死歸結為司馬懿的失誤。但我卻認為,這是司馬懿為剪除張郃故意下的一著臭棋。以司馬懿的謹慎,連張郃這種武夫都知道“歸軍勿追”的常識,他能不知道?最好的解釋就是,張郃現在是曹魏集團里老資格的高級員工,而且也是最能打仗的人,長期在西面與蜀兵作戰,有著豐富的抗蜀經驗,是魏國裡難得的軍方牛人。司馬懿在前一時期中,因為不聽張郃的話而遭失敗,估計現在軍中肯定會有人貶馬抬張。這種思潮一氾濫,司馬懿就有被張郃取代的可能。司馬懿這麼一想,覺得張郃已成為他通向更高權力的障礙,有必要趁著手中有權,把這個障礙消滅於萌芽狀態。因此就強迫張郃去蜀軍那裡送死。否則,他能說出“車騎想抗我令乎”這麼嚴重的話嗎?請注意這個“抗”字,把司馬懿的內心世界表現得很到位。於是,在張郃不情願的情況下,他還是命令張郃追擊,達到了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司馬懿不與諸葛亮對打,只憑險固守,看諸葛亮有什麼辦法

三國中這兩大牛人的第一次比拼,場面不算精彩,但也顯示出了兩人的水平。他們採取的戰略決策都不差,都知己知彼。諸葛亮知道自己不能耗時間,而司馬懿也知道自己不能性急。只是後來,司馬懿受部下情緒的影響,沒有把既定方針進行到底,導致連敗兩場。如果是在曹操那個戰將如雲的年代,估計司馬懿就要被換下來了。可現在,整個曹營中,名士很多,但大多都是長於清談的名士,要找到代替司馬懿的人已經沒有了。而且這兩場敗仗,對實力雄厚的魏國也算不得什麼,再加上司馬懿戰後玩些數字遊戲,在彙報材料上把數字壓低,那損失也就沒有那麼大了。至於張郃的死,雖然不好交代,但戰爭哪有不死人的?

司馬懿不與諸葛亮對打,只憑險固守,看諸葛亮有什麼辦法

如此一來,司馬懿這個官便又當了下去。三年之後,諸葛亮又帶兵北伐,兩個牛人在魏蜀邊界展開了第二次較量。司馬懿是個聰明人。在經過第一次交手之後,知道跟諸葛亮玩,絕對要丟掉短線效益的幻想,而是要堅持持久戰的方針。因此,當諸葛亮在渭南與司馬懿對壘時,司馬懿就笑了。司馬懿這次比上次從容多了,對戰爭形勢和地形的分析很透徹。他在諸葛亮剛開始進行軍事行動時就說:“如果諸葛亮向武功方向進軍,後果是很嚴重的,如果他只上五丈原,就跟泥鰍一樣掀不起什麼大浪來,我們什麼事都沒有。”這一次司馬懿預算得很準確,諸葛亮果然像他說的一樣,帶著部隊駐紮在五丈原。司馬懿採納了雍州刺史郭淮的建議,並直接派郭淮帶兵到北原,牽制諸葛亮。郭淮剛到北原,還沒有做好工事,諸葛亮的大軍就開到了。郭淮成功地阻擊了諸葛亮。

這一次,司馬懿不再犯以前的錯誤。他只是守住險要,絕不跟蜀兵接觸。諸葛亮這一次也想了個持久戰的辦法——讓軍隊變兵亦農,與當地的農民一起種起田來,想以軍養軍。

司馬懿不與諸葛亮對打,只憑險固守,看諸葛亮有什麼辦法

司馬懿一看,不由得笑了起來。這個地方也能以軍養軍——當然,如果只有幾百個兵,吃飯是不成問題的,可現在蜀兵是多少?十萬大軍啊,這個中國的西部山區能養得下嗎?所以,司馬懿也不做什麼干擾的動作,想看看諸葛亮能養到什麼時候。諸葛亮也不是菜鳥。他當然知道,無論他如何科學種田,改良土壤,也不會把這個地方改良成“西部的好江南”。他這麼做,只是做給司馬懿看——想玩持久戰,我就屯田,逼得司馬懿跟他打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