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司馬昭爲什麼不稱帝?

落拓憂傷美


司馬昭字子上,河內溫縣人,他聰慧果決、有雄心壯志,善於權術、為官有手段心狠手辣,司馬早年追隨其父司馬懿抗拒諸葛亮北伐,戰功卓著,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昭一生都想稱帝,只不過一是中間屢出波折,二是陽壽太短。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幹倒曹爽,曹魏政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掌握軍政大權,公元254年曹芳打算除去司馬師這個心腹大患,由於事情敗露,司馬師將曹芳貶為齊王,並立曹髦為皇帝,司馬師更加牢牢的控制了曹魏政權。公元260年,曹髦親自率領僮僕數百餘人討伐司馬昭,曹髦被殺。司馬昭殺曹髦的行為引起了強烈的反彈,司馬昭只能將殺曹髦的成濟兄弟誅殺,並夷三族。

馬昭弒君殺死曹髦,雖取得了曹魏政權的實權,但打破了司馬昭篡位的計劃,此時蜀漢政權仍然屢屢北伐,尚有大臣忠於曹氏,此時司馬昭如果貿然稱帝的話,那些忠於曹魏的老臣必會聯合蜀漢,裡應外合危害新生政權。稍有疏忽,父子三人十幾年的努力都將化為灰燼,馬昭於是與公卿商議,立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常道鄉公曹奐為帝,並改元景元。

司馬昭為加快篡位進程,263年司馬昭任命鍾會作為伐蜀的主帥,發動滅蜀之戰,264年成功滅掉蜀國,並將鄧艾、鍾會二人除掉,3月30日司馬昭由晉公改封為晉王、加九錫,此時司馬氏兩代三人輔佐曹魏,功績名望已經達到頂峰。

司馬氏已經完全掌握內外權力,離稱帝只是一步之遙。但公元265年8月,司馬昭就病死了,終年五十五歲。司馬昭從被封為晉王到去世,僅僅一年時間,也就是說司馬昭在時間上有點來不及稱帝。

同年司馬炎設壇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奐退位,自稱皇帝。司馬炎的稱帝,司馬父子三人的奮鬥與夢想,終於實現。

至於說司馬昭做了一輩子的曹魏臣子,其所有的官職、功勞、名聲甚至於家族勢力都是拜曹魏所賜。如篡位稱帝必然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因不願擔負罵名,所以才不稱帝的說法純是扯乎。


美麗青春您真痘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國後期,曹魏政權的實際掌舵人早已換成了司馬家族的人了。從司馬懿,司馬師一步步的扳倒曹氏家族的左膀右臂,到司馬昭時期肆意廢除皇帝。實際上,此時的司馬昭像極了當初的曹操,只要想當皇帝,隨時都可以廢除傀儡皇帝,自己登基稱帝。

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司馬昭不稱帝呢?

總結一下,大致有以下五點原因:

第一點:出於穩定政局的需要。從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扳倒了曹爽,到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曹芳改立曹髦,再到公元260年,司馬昭弒君殺死曹髦。短短的十一年裡,父子三人先後把曹魏政權的主要領導人物廢除、殺掉,取得了曹魏政權的實權。但是此時畢竟還有大臣忠於曹氏,如果貿然稱帝很容易造成政局的動盪。稍有疏忽,父子三人十幾年的努力都將化為灰燼。

第二點:外患未除。司馬昭在世的時候,蜀漢政權仍然屢屢北伐。此時司馬昭如果貿然稱帝的話,那些忠於曹魏的老臣可能聯合蜀漢,裡應外合給新生的政權帶來威脅。所以蜀漢未除,司馬昭不會輕易稱帝。

第三點:地位崇高,無需承擔罵名。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奐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此時的司馬昭,雖然不是皇帝,但是早已享受了皇帝的待遇,對於稱帝這件事,可謂可有可無。稱帝雖然能夠帶來皇帝的的美名,當時更多的是帶來亂臣賊子的罵名。

第四點:時機成熟之際,身亡無福享受。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兵伐蜀並滅蜀,隨後又快速的平定了鄧艾和鍾會在蜀地的叛亂。並且在第二年裡,拜相國、封晉王、加九錫。此時司馬昭稱帝的外部阻礙已經全部清除,但是司馬昭也抵不住歲月的侵蝕。在滅蜀的第三年裡去世了。死亡才是司馬昭未能稱帝的最重要因素。

第五點:為兒子留下政治資本。在司馬昭去世的那一年裡,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馬炎設壇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奐退位,自稱皇帝。司馬炎的稱帝,離不了司馬父子三人的奮鬥,特別是他的父親司馬昭在臨死的時候堅決不稱帝。讓他擁有了開國皇帝的美名跟賞賜功臣的名義,正是依靠著賞賜功臣,讓司馬炎極其所建立的晉朝迅速的站穩腳跟。司馬昭臨死之際也是有這方面的考慮才沒有稱帝。

綜上所述,司馬昭可謂是成功的政治家,即便是他的野心路上皆知,也會因為種種因素,壓制住自己稱帝的想法。


煮酒君


很簡單,司馬昭稱帝程序沒完成就死了。

甘露三年(258年),司馬昭平定了淮南三叛中的第三次諸葛誕之亂,已經基本消滅了反對勢力,加快了篡位過程。

甘露五年(260年),剛烈的皇帝曹髦親自率領僮僕數百餘人討伐司馬昭。雖然這次完全是以卵擊石,曹髦毫無懸念的被殺。但司馬昭殺曹髦的行為引起了強烈的反彈,司馬昭不得不將殺曹髦的成濟兄弟誅殺,並夷三族。

司馬代魏的進程也不得不暫時停止。

司馬昭為加快代魏進程,決定建立一樁大功業讓篡位名正言順。

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決定發動滅蜀之戰,絕對多數大臣均表示反對,包括功勳卓著的名將鄧艾。唯有鍾會表示支持。司馬昭任命了此前從來沒有獨立統領大軍經驗的鐘會作為伐蜀的主帥。

景元四年(264年),成功滅掉蜀國,並穩定了鄧艾、鍾會之死帶來的混亂後,司馬昭加快了篡位進程。三月三十日,司馬昭由晉公改封為晉王,加九錫。

次年(254年)五月,魏帝加司馬昭殊禮,晉王妃曰後,世子曰太子。

司馬昭的篡位過程基本已經走完,只剩最後一步了。可惜司馬昭還是沒有生前做正式皇帝的命,這年8月份就死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在安葬了司馬昭後,十二月正式走完代魏的最後一步,完成了篡位,撿來個晉朝的開國皇帝位置。

司馬昭要是多活幾年,完成篡位進程並做幾年皇帝,西晉初期的皇室權威會比歷史上好點,帶來些好的改變。


仁勇校尉


  司馬昭不是不想稱帝,只是其壽命不允許而已。若其再假以一年半載恐怕也稱帝了(一說被其子司馬炎害死,不見於正史)。

  司馬炎的野心就連皇帝曹髦都深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常常擔心被廢受辱,甚至打算召集百官廢黜司馬昭。後來覺得不妥,又召集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表示:我不能坐等被廢之辱,如今親自率領你們去討伐他(司馬昭)。可見司馬昭篡位稱帝的野心早已暴露,與皇帝的關係業已白熱化。

  但王沈、王業立刻將此事告知司馬昭,司馬昭早做了準備。在親信賈充的指使下太子舍人成濟刺殺了曹髦。

  曹髦堂堂一國之君被殺死在司馬昭門口,打破了司馬昭篡位的計劃,另外當時內外忠於曹氏者仍有,司馬昭也不敢承擔弒君篡位的罵名,於是與公卿商議,立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常道鄉公曹奐為帝,並改元景元。

  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用鄧艾鍾會滅蜀,復又將兩人除掉。此時司馬氏兩代三人輔佐曹魏,功績名望已經達到頂峰。

  景元五年(264年)曹奐再次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晉王,加九錫。

  此時司馬氏已經完全掌握內外權力,離稱帝只是一步之遙。但第二年八月司馬昭即病死。九月,被諡為文王,十二月,其子司馬炎即代魏稱帝,國號晉,司馬昭被追封為文帝,廟號太祖。


趙燕雲


司馬昭之所以不稱帝,個人覺得有兩種可能,第一種來不及稱帝,第二種想學曹操,讓自己的兒子司馬炎稱帝。這兩種的可能性都很大,那我們分別來說說。

對於第一種,我們先來看看司馬昭自從司馬師死後是怎麼樣的,公元255年,司馬師病逝,司馬昭被拜為衛將軍,曹髦命令司馬昭率軍鎮守許昌,而讓尚書傅嘏率大軍回朝,司馬師聽取了傅嘏與鍾會的建議,自己率軍回到洛陽。

曹髦沒辦法,只能拜司馬昭為大將軍、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劍履上殿。公元257年,司馬昭率大軍平定了淮南諸葛誕之叛。公元258年,曹髦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曹髦率宮中禁軍討伐司馬昭,成濟在賈充的命令下刺殺曹髦。

司馬昭立燕王曹宇的兒子曹奐為帝,也就是魏元帝。公元263年,司馬昭命鍾會、鄧艾率近十八萬大軍徵蜀,劉禪投降,而鍾會、鄧艾也被除掉了。公元264年,司馬昭被拜為相國,封為晉王。

公元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終年五十五歲。司馬炎繼承相國之位和晉王之爵。十二月,魏元帝曹奐禪讓給司馬炎,司馬炎稱帝,建立了晉朝。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昭從被封為晉王到去世,僅僅一年時間。

也就是說司馬昭在時間上有點來不及,這個和曹操的情況不太一樣,曹操是建安十八年被封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四月被封為晉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去世的,也就是說曹操接近四年的時間來準備稱帝的。

所以,曹操是明顯不想稱帝,而只想讓曹丕稱帝,曹操才會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周朝的周文王也是這種情況,他自己沒稱帝,而由他的兒子來稱帝。有的人會說曹操和司馬昭是想稱帝而不能稱帝的。

這個是不對的,因為曹丕是在曹操死的當年,司馬炎是司馬昭死的當年就稱帝了,難道曹丕、司馬炎會比曹操、司馬昭還有能力稱帝嗎?這個顯然不可能,另外司馬昭有中風而死的一種說法,這個也是司馬昭沒料到的。

也就是說司馬昭是想稱帝的,但是時間來不及,也死得比較突然。

第二種說法,司馬昭不想稱帝,這種情況和曹操的情況也是比較一致的,反正稱帝也是為了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後代,那麼由自己的兒子來稱帝,也可以實現這個目標,而且這個篡漢篡魏的罵名,可以由兒子來承擔,何樂而不為呢?

您比較支持哪種說法,歡迎留言評論,大家一起討論哦。


歷史簡單說




司馬昭字子上,河內溫縣人,他聰慧果決、有雄心壯志,善於權術、為官有手段心狠手辣。司馬昭是三國時期曹魏的權臣,也是後來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馬早年追隨其父司馬懿抗拒諸葛亮北伐,戰功卓著,被任命為中郎將,武鄉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馬昭繼承其兄司馬師大將軍職位,獨攬魏國朝政。



甘露五年(260年),司馬昭弒殺魏帝曹髦,並立曹奐為帝。司馬昭與景元四年(263年),分兵三路滅蜀,並晉升為晉王。從此曹魏再無任何力量能與司馬昭抗衡,魏國已名存實亡。司馬昭有進圖天下之心,廢掉魏帝自己易如反掌,然而司馬昭至死都沒有稱帝,究竟是為什麼呢,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司馬昭獨攬軍政大權,都是打著曹魏的旗號,司馬昭是魏臣,不想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自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曹魏政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掌握軍政大權,嘉平六年曹芳打算除去司馬師這個心腹大患,由於事情敗露,司馬師將曹芳貶為齊王,並立曹髦為皇帝,司馬師更加牢牢的控制了曹魏政權。



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繼承了其爵位,便把曹魏政權牢牢的掌握在手中,並且在公元264年(曹魏景元五年),可以說司馬昭做了一輩子的曹魏臣子,其所有的官職、功勞、名聲甚至於家族勢力都是拜曹魏所賜。因此司馬昭若是謀反,必然揹負亂臣賊子的罵名,就像曹操當年不願意稱帝一樣,因為曹操也是做了一輩子的魏臣,不願揹負罵名,因此司馬昭不願冒然稱帝。



其次司馬昭不冒然稱帝,是為其子司馬炎稱帝鋪平道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說司馬昭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野心家,公元262年春天,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分三路進攻蜀國,蜀漢主將姜維被困與劍閣,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後主劉禪不戰而降,蜀漢自此歸曹魏。



後來司馬昭又弒殺曹髦,把曹魏政權牢牢掌控。司馬昭在世的一切舉動,都為其子司馬炎繼位皇帝鋪平了道路,為司馬家的上位鞏固了政權,確立了司馬氏的核心領導地位,甚至於曹魏百姓的民心也開始向著司馬氏。因此司馬昭不慕名利,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不會冒然稱帝,司馬昭寧願等待時機。正是因為司馬昭的一系列舉動,才讓司馬炎順利稱帝。



再次,司馬昭在位時,紛爭不斷,朝政局勢不穩,曹魏雖然名存實亡,但世家大族還是有很多人心向魏的,因此司馬昭稱帝不是明知的選擇。魏晉時期多為世族政治,像司馬家族這樣的名門望族,在曹魏還有很多,這些人大多因循守舊,維護舊制,而司馬氏想竊取天下,就必須得到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司馬昭做了很多得罪曹魏家族的事,因此公卿大臣、世家大族們都對司馬昭恨之入骨,因此司馬昭在時機不成熟的氣候,斷然不會稱帝,司馬昭是個陰謀家,也懂得一切都要求穩,不能穩住人心,司馬家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再次司馬昭受其父司馬懿的影響,世為魏臣,不行篡逆之事。司馬懿雖然有野心,但至死也沒有謀反,司馬昭的野心要遠勝過司馬懿,也更有野心和手段。年少時期,司馬昭的莽撞常常讓司馬懿為之擔驚受怕,而一些傳聞也不約而同的指出司馬昭想做皇帝,這讓司馬懿無比驚恐,甚至有幾次要除掉司馬昭。



司馬懿一者是怕揹負國賊的罵名,二者怕司馬昭還沒有坐上皇帝便身首異處,因此經常對司馬昭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要求司馬昭不要稱帝,更為嚴重的是,司馬懿曾逼迫司馬昭發誓,永為為臣,永不謀反,司馬昭向司馬懿發毒誓,此生此世只為魏臣,決不行篡逆之事。



最後司馬昭有稱帝的條件時,卻不幸死掉。

曹魏的江山在司馬昭手中,蜀漢政權也被司馬昭所滅,就連曹魏的人心也開始向著司馬氏的時候,司馬昭卻因為命短,還沒來得及做皇帝便一命嗚呼,據相關史料記載,司馬昭與鹹熙二年(265年)病逝,享年五十四歲,葬於崇陽陵,幾個月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由魏帝禪讓稱帝,並追加司馬昭為文帝。由此可見,司馬昭因病不幸離世,也是司馬昭沒有稱帝的另一個原因。



自古以來,篡位者沒有什麼好下場,司馬昭在時機不成熟的條件下不會冒然稱帝,司馬昭為人精明,在已經大權在握的情況下,司馬昭也也不急於稱帝,圖的一時虛名。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昭不稱帝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因為他還沒來及稱帝就死了。

稱帝這件事,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的。必須積攢功勞和聲望,等你的資歷夠了,才能臨門一腳射門。就像玩遊戲,經驗夠了才能升級一樣。

一般篡位的流程是先封公,再封王,然後才能篡位。

咱們看看司馬昭是在哪一步出了問題。

公元256年六月,司馬昭被封為高都公。雖然高都公只是郡公,還不是公爵的最高等級——國公。但如果不出意外,接下來司馬昭就是由郡公到國公,再晉封為王,然後篡位。此時可以說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這個時候司馬昭還被被加過九錫,但是他知道自己聲望不夠,沒有接受。因為接受九錫,基本就等於第二個皇帝了。

而且這之後司馬昭征討叛亂,立下不少戰功,本來可以順利晉為國公。

不料公元260年,曹髦打算廢除司馬昭,誰知事情洩露,便率領左右進攻司馬昭府邸。太子舍人成濟拿起戈向曹髦車駕進攻,殺死了曹髦。

這下天下震動,朝野議論紛紛。司馬昭的篡魏計劃也不得不延緩了。

因為篡位這件事,能幹不能說,更何況你手下殺了天子呢?本來在司馬昭和曹魏政權之間搖擺的人,此時肯定也會反對司馬昭的。

公元263年,司馬昭不顧眾人的反對,堅持要伐蜀。因為司馬昭知道,之前殺皇帝的事影響實在太壞,他必須再立一大功才能繼續往上升。

所以263年滅蜀的過程中捷報頻傳,司馬昭被封為晉公,加九錫。這幾乎就是皇帝對人臣的最高禮遇了,可以說是篡位的第一步。之前王莽、曹操都曾受過九錫。荀彧就是因為反對曹操封公受九錫,而被迫自殺的。

263年蜀滅,264年司馬昭就被封為晉王。此時篡位就差臨門一腳了。

但沒想到第二年,司馬昭就死了。

所以司馬昭不是不想稱帝,只是中間曹髦被殺,延緩了他稱帝的進程。高貴鄉公曹髦用自己的生命,給曹魏政權延續了幾年壽命。


夢露居士


保全自己的和父親司馬懿的名聲,他們都曾說過效忠曹魏,因此不願意在當時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面對下屬的慫恿及建議只能說一句“若天命在孤,孤願做周文王”,而且司馬昭位極人臣已是晉王,當時還有不少曹魏的臣子,時機也不成熟,等到自己的兒子稱帝時已經沒有了任何的威脅,就像當年曹丕篡漢一樣名正言順。


毛毛小峰


歷史上司馬昭沒有稱帝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他的父親司馬懿具有這方面的顧慮,曾經告訴過司馬昭。所以是沒有稱帝的一個原因吧。

但是司馬昭的野心比司馬懿的野心是要大很多。因為司馬昭曾經殺了這個現任的這個皇帝。這一件事情就足以表明他的野心。甚至出現了一句成語叫做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因此而得來。

嗯,司馬懿在世的時候,他跟了曹操一輩子,曹操一輩子,也是沒有稱帝,也許對司馬師亦友,是一輩子有震懾作用,所以說司馬懿也是比較收斂吧。

再加上本身司馬懿年齡比較大,他一輩子能征善戰活了70多歲,根本沒有時間考慮稱帝的問題,所以說把這個問題,其實他當時傳位於司馬師了,並沒有傳位於司馬昭。司馬昭這個人野心比較大司馬師還是比較穩重的,但是司馬師眼睛有病。嗯,在眼睛動了手術之後,舊傷復發導致他英年早逝,最後司馬是沒有辦法又將嗯,這個大位傳給了司馬昭!

但是司馬昭朝在位的時候,他的主要任務是。這個統一三國,蜀國和這個吳國給統一,但是司馬昭在位的時候只是將蜀國給掃平了!甚至掃平,吳國的重任都留給了他的兒子司馬炎!!!也就說司馬昭,這個由於他這個本身壽命不是那麼太長,所以沒有功夫去考慮成績的問題,也是他沒有稱帝的主要原因吧


社保小達人


曹操當時也達到稱帝的條件,卻讓兒子稱帝。司馬昭一方面是效仿武帝,另一方面魏帝餘臣殘留,貿然稱帝很容易成為群攻對象。甚至吳國,蜀國餘臣都會藉機生事。而時間長些,這些老大臣都死了,兒子稱帝就沒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