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往事:三张一赵共办新民报

在三四十年代的山城重庆报界,关于“新民报三张”、“新民报三剑客”、“三张一赵”的说法流传甚广。

报界往事:三张一赵共办新民报

“三张一赵”是指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赵超构。

这四人都是才华横溢的著名报人,早在到新民报工作之前就已经是名气不小的知名报人。

报界往事:三张一赵共办新民报

其中,张恨水二十几岁时步入报界。做过校对、记者、主笔、总编、社长。编过副刊《夜光》《花果山》《南华经》等。以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而名气大增。1938年1月10日到达重庆,应《新民报》老板的邀请加入该报社。

张友鸾于1922年进入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师从著名记者邵飘萍学习新闻。曾为《京报》主编《文学周刊》。还曾受李大钊委托编《国民晚报》,被成舍我聘任为《世界日报》、《世界晚报》、《民生报》、《上海立报》总编辑。在1930年就加入了南京的《新民报》。

张慧剑18岁开始写小说,向报刊投稿,受到北京《舆论报》社长的赏识,邀他编“瀚海”副刊。抗战开始不久,到重庆加入《新民报》。

赵超构,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政经系,曾受聘于南京《朝报》任编辑记者,开始撰写新闻评论,从事新闻事业。1938年,他被聘请进新民报社,担任主笔,同时兼任国际新闻编辑。

报界往事:三张一赵共办新民报

“三张一赵”办报,有他们自己的主张,他们提出“居中偏左,遇礁即避。”的方针。坚定抗日信念,执着新闻自由,同情共产党,表达人民意愿。同时在遇到国民党的政治高压时,不尖锐对立,尽量回避,做一个有代表性的民间报纸。同时,他们坚持“君子不党”,不参加政治组织,不追求高官厚禄。

并且,他们当时都在新民报开设了专栏。张恨水写《最后关头》张友鸾写《山楼一百话》、《世象杂谈》、《黄粱茶话》,赵超构写《今日论语》、《新闻窗外》等。他们的作品积极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当后方的腐败,报纸常常是刚刚印出,就被抢够一空。开创了新民报史上的新纪元。

张恨水更是在自己主编的《最后关头》副刊中写到“本栏名为“最后关头”,一切诗词小品,必须与抗战及换起民众有关。此外,虽有佳作,碍于体格只得割爱,均乞原谅”表明了他们办报宣传抗日的宗旨。

“三张一赵”用自己独立新闻人的专业精神和独立人格,撑起了一份不受政治势力控制的自由表达一件的民间性报纸,在中国的新闻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