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事情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處理事情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胡慎之心理

有時不是我們不愛,而是我們不懂得如何去愛

我在做講座,培訓和心理諮詢的時候,經常會有很多人問我一些問題,“胡老師,我該怎麼辦?”

問別人該怎麼辦?

這種情形就像是一個兩三歲的孩子,遇到了困難,他的第一反應是趕緊找到媽媽。所以,被問的那一刻我會感覺自己變成了對方的媽媽。

當大家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問我,家裡的孩子應該怎樣做?我應該怎樣做?自己沒有真正去理解自己,也沒有去思考問題原因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在無意中已經建成了母子關係。

因此,出了問題,先自己思考一下,問問自己該怎麼辦?而不是一出現問題就跑過來問別人。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跟情緒連接有關的問題吧。

處理事情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01、三個非合理的核心信念

情緒就是情緒,沒有好壞之分。

雖然我們普遍認為,情緒的產生是有好壞,正負之分的。

很多人認為,憤怒,恐懼,悲傷的情緒不好,實際上,憤怒會讓我們產生力量,恐懼讓我們能更好地保護自己,悲傷幫助我們很好地承受失去。每個情緒的背後都有其特殊的功能。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有一個著名的情緒ABC理論: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看法和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他認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誘發性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

也就是說,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

因此,錯誤的信念B也稱為非合理信念。

一般情況下,媽媽的非合理核心信念有三種 ☟:

1、在任何情況下,我必須完成重要任務且得到重要他人的認同,否則我就是一個不值得他人愛的人。

有這種信念的媽媽會特別害怕失敗,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遇到挫折了會毫不客氣地責怪自己,自我的價值感比較低,對於“別人是否愛我”這個問題會很糾結。

這樣的媽媽內心有一種期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做事情的目的不是因為願意去做,只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

這樣的媽媽呈現出來的狀態是,對孩子非常負責任,同時,當別人對她提出質疑時,她會很挫敗,甚至憤怒。

所以,這種非合理的核心信念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主要以憤怒、沮喪、恐懼為主。

2、在任何情況下,別人都要絕對公平地對待我,否則他們就是卑鄙無恥的小人。

擁有這種非合理核心信念的媽媽,相對來說,他們對公平的要求會高一些。

產生的原因是,他們在幼年時期,在跟兄弟姐妹的競爭中得到過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別人要公平的對待我,否則他們就是卑鄙無恥的小人。這樣的信念從小就根植在他們很深層次的認知裡。

他們主要產生的情緒是憤怒,指責,任何事情都會讓他們產生特別憤怒的情感。

其實,這是一件蠻無奈的事情,這個世界上怎麼可能做到每時每刻的絕對公平。

3、我所處的任何情境絕對要依照我要的方式進行,立即滿足我的慾望且不會要求我過度努力改變或改善這些情境,否則就很可怕,我無法容忍這些事,我根本無法快樂起來。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依賴型信念。不管我做什麼,所有的東西都要按照我的意願來,有這種核心信念的人表現出來的主要情緒是悲傷,沮喪,哀傷,對生活的抱怨也會非常多,習慣抱怨一切東西,要求身邊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他的方式來,當這個世界不按照他的規則來運營時,他就會感到害怕和悲傷。

當孩子沒有按照媽媽的意願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她會感覺很無力,於是,悲傷就來了。

所以,我一直認為媽媽的力量感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髮育。

一位媽媽經常感到偏頭疼,到醫院檢查,結果沒有器質性病變。

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心因性疾病。

她每次看到媽媽的時候,都會特別擔心,擔心媽媽每天會死掉。媽媽沮喪抑鬱的狀態影響了她,她不知道怎樣去應對自己的媽媽,所以,她一直產生了擔心的感覺。她想盡一切辦法,所有的事情都按照媽媽的態度來,甚至跟媽媽一起去指責爸爸。但是在關係中,她感受不到她自己。

這三種非合理的信念,不能說是錯的,只是不符合邏輯。

如果我們身上有這三種非合理的核心信念,改變的唯一方式就是先意識到這個問題,當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我們的情緒就自然而然發生了變化。

比如,同樣的一件事,沒意識之前,你會非常悲傷,憤怒。意識之後,你會慢慢發現自己沒有那麼憤怒了,淡定了許多。

處理事情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胡慎之心理

02、怎樣理解情緒?

我們要學會理解情緒,理解情緒的前提是要做到跟自己的情緒待一會。

例如,當恐懼襲來,我們的第一反應多半是逃離,抓住身邊的人,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

嬰兒是沒有能力跟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的,他們需要的是情緒得到馬上滿足,只有這樣,才能緩解他們的情緒,因此,他們需要一個無所不能的媽媽。

對成年人來說,和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我們是有能力做到的。

有一個特別焦慮的個案,他對很多事情都特別恐懼。生病恐懼,不生病也恐懼,碰到事情的時候總覺得天要塌下來。

他焦慮的時候經常問我或身邊的人怎麼辦?

有一天,我煩了,“這種焦慮又不會讓你死。”

他說:“萬一死了呢?”

“萬一死了我給你陪葬。”

他笑了。

情緒只是一個情緒,跟他好好地待一會,他不會給你帶來毀滅的。一旦你把焦慮的情緒放大,它就會給你帶來毀滅的感覺,就好像天塌下來一樣。

理解了情緒之後,接下來就是情緒的表達。

情緒的表達是兩個人關係親密的象徵。

有人是不講情緒情感只講道理的,這樣的模式往往會導致兩個人的關係呈現出冷冰冰的狀態。

有一些媽媽很少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僅自己不表達,也不允許孩子表達。也許她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媽媽,但缺乏情感。

雙方沒有情感的表達,也就意味著關係幾乎是不存在的。

70年代的美國,有一個自閉症的學說:孩子之所以得自閉症,是因為媽媽像電冰箱,冷冰冰的。

當時這個學說非常流行,很多媽媽因為孩子有自閉症自殺了,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由自己不擅長表達情感導致的。

不過,這個理論已經證明是錯誤的,冰箱媽媽理論已經破除了。

理清了情緒,表達了情緒,還要注意情緒的界限感。

有人說,“你惹火了我,我要打你。”

這是什麼邏輯,情緒的表達應該是有界限的。如果情緒沒有界限,那就是共生的狀態。

處理事情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胡慎之心理

03、理清情緒的彼此擾動

在情緒連接的同時,也要注意理清情緒的彼此擾動。

媽媽跟孩子的情緒連接比任何關係都要深,因為媽媽經歷過跟孩子的共生狀態。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是小豆子跟他奶奶之間發生的。

小豆子早上非常喜歡吃紅糖包,奶奶認為不能經常吃,應該吃些肉包。

奶奶夜裡答應第二天給他做包子,他以為是紅糖包,結果是肉包。

小豆子感到非常挫敗,很失落,但又無法表達,也不懂如何表達,拒絕吃。

這時,奶奶有點惱火了,辛辛苦苦做了一早上,“不吃對你身體不好......你怎麼用這種方式對待我,不尊重我.....”

一個是情緒失落,一個是情緒憤怒,最後,兩個人吵了起來,彼此用憤怒來表達自己。

雖然我們講了這麼多跟情緒有關的內容,但要把情緒講清楚很難,非常非常難。

當媽媽面對孩子的情緒時,經常會感到無能為力,不知道怎麼辦?

小孩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痛哭流涕,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樣做?

我們跟孩子的情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連接在一起的,孩子的情緒可能會擾動你的情緒,令你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事情來。

我的做法是這樣的: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處理好事情。

當然,這個孩子是要承擔一定的後果的,但首先,媽媽要做的是抱一抱他,等他哭完,支持他情緒的表達,等孩子慢慢地表達完了情緒,平息了,再去跟他說這件事,討論這件事是怎樣發生的,孩子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大兒子被我揍過一次。

我告訴過他,男孩子有三點不能碰:不能撒謊,要為自己的事情負責,要尊重別人。只要你完成了這三點,哪怕你大鬧天宮我都不會罵你懲罰你。其實,我對他的教育是非常寬鬆的。

三年級放暑假的時候,他回爺爺奶奶家。

我打電話問他暑假作業做了嗎?他說做完了。

我明明看到他的暑假作業放在房間的床頭櫃上,沒做完。後來,我打電話給他,他不接了。

那時,我心裡的感覺蠻複雜的。

我給他設定的三點,他都觸犯了。

他也不願意去面對這件事,感覺到了羞愧。

對孩子來說,逃避是很正常的,但我們不能縱容他這種行為的發生。我跟他說過,只要違背了這三點,你一定會受到懲罰。他也知道,所以,那天本來是他一個人回來的,但是那次他回來的時候特意叫上了爺爺,他知道爺爺可以保護他,爺爺對他寵溺到不行。

見到他的時候,我心裡蠻生氣的,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情緒,所以我沒有立刻去處理這件事。從早上開始,我就一直在處理自己的情緒,花了一整天時間做心理建設。

如果我任由自己的情緒去憤怒地揍他一頓,那這不是教育,是虐待。如果我處理好了自己的情緒再去應對這件事,給他做一個懲罰,這就是教育。

晚上的時候,我跟兒子說,“有些事情老爸想找你談一談。”

他八歲,我尊重他,讓他坐著跟我聊。

“你暑假作業做了多少?”

“我不該騙你的。”

“我打電話你不接,雖然我給了你很自由很寬鬆的愛,但不代表你可以不尊重我。去爺爺奶奶家過暑假,收拾東西的時候根本就沒帶暑假作業去,你不為自己的事情負責顯而易見,我要懲罰你。”

他知道逃不掉懲罰。

我把房間的門反鎖了,我父親在外面,如果他知道一定會來干涉。

我讓他自己趴在床上,脫掉褲子,他不願意,我把他的褲子拉下來在他屁股上打了三下。他哭了,我陪在他身邊,拍著他,慢慢地,他就不哭了。

我父親在門外敲門,我沒理他。

等孩子不哭了,情緒表達完了,我再來跟他討論這件事,為什麼我要打你?同時,我向他表達了:懲罰你,爸爸心裡也是很難過的,但是這件事你必須要接受懲罰。

先處理好家長自己的情緒,再處理孩子的事情。

處理事情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胡慎之心理

04、情緒比說教重要

媽媽對孩子的回應,情緒比任何說教更重要。

我又要拿我和小兒子的事情來跟大家分享了。

一家人走在路上,小兒子非常任性地把別人的東西破壞了,我告訴他,“這件事情你不能這樣做。”他說:“臭爸爸,壞爸爸,我不要你了。”他媽媽也在,對他說:“你在馬路上大吵大鬧......”

我跟他說,“這件事情你必須受到懲罰,爸爸回去懲罰你。”

回到家,我跟他媽媽商量了一下,在房間打了他三下屁股。

處理事情前,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胡慎之心理

爸爸是揍他的人,他跑到媽媽那大哭,“媽媽~,臭爸爸~壞爸爸~”媽媽直接把他抱在懷裡,不回應他的語言,只告訴他,“爸爸打你的屁股,你的屁股一定很疼”。摸摸他的頭,拍拍他,慢慢地他的情緒就好了。

在這過程中,我沒說話,等他情緒穩定了,我走過去把他抱在懷裡,“爸爸媽媽都很愛你,但你今天做的這件事必須受到懲罰。”

然後我拍拍他,他也好了,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

媽媽做的蠻好的,沒有對孩子做任何的評價,除了以上媽媽做的那些,其它什麼都不用做。

等他走出房門的時候,對我們說了一句:“我恨你們”。

他很好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覺,我覺得蠻好的。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高情商溝通術》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