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是對抗恐懼的一種姿態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敏感,是對抗恐懼的一種姿態

胡慎之心理

敏感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甚至會影響我們對生命的體驗。

小林談戀愛了,但是,這段感情,她談的很辛苦。

男友是小林心中理想的男神,當男友對她表白的時候,她他非常開心,並希望能跟男友好好相處。 小林十分珍惜這段感情,在兩人的相處過程中,小林變得特別敏感。

敏感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 男友幾分鐘沒有回她的短信,她會惴惴不安,一直拿著手機等對方。

* 當男友在對待她的態度上,不如小林想象中那般美好時,會覺得自己特別委屈。

* 有時候小林會突然特別敏感,把所有的心思全都放在男友身上,其它的很多事情都被她忽略了。

在這種情況下,她男友也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感受:非常辛苦,覺得小林太敏感了,總是把發生過的一些事情往壞的方向想,但事實上,事情並不如小林想的那樣。

最後,男友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說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生怕傷害到旁邊的小林。

小林談戀愛後,變成了一個需要被保護的瓷娃娃,令男友十分辛苦。

-1-

生活中,有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別強,會特別在意別人對他的態度。

有一個來訪者,他說,“有一天,我去到一個地方,在那個地方,我覺得自己的表現不太好。這時,我會覺得周遭的人都在用責怪的眼神取笑我。當我認為別人的態度是不友好的時候,我對周圍環境的態度就會變的很憤怒,同時也很無奈。”

有一次,他感覺特別難過,想哭,但是忍住了,他告訴自己:“我不能哭,哭了,就會被別人笑話”。所以,儘管他心情很難受,但還是忍住了。

我問他:“如果你哭了,會怎樣?” 他說:“我擔心別人會笑話我。”

我繼續問:“難道別人在難過的時候,你會笑話他嗎?”

他說不會,但別人會。

我問他,別人是誰? 他想到了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哭是不被允許的,只要他一哭,他媽媽就會大聲斥責,不准他哭......

我告訴他,你這個問題很可能是你媽媽造成的,這不是你的錯。 當他聽到這句話時,突然放聲大哭。

有時候,我們對很多東西特別敏感,是因為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在某一方面遭受到了不好的對待。

古代有個成語叫“草木皆兵”,戰敗後,戰士們內心受到了很大的傷害,這時,看到一草一木,都好像是來傷害他們的敵軍一樣。

一旦在某件事上,我們曾產生過恐懼,我們就會無意識地把這種恐懼的感覺投射給周圍的環境。

我們會對恐懼的感覺特別敏感,往往,敏感是源於要對抗的一種恐懼。

從創傷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敏感是一個創傷後的應激反應,當然,這種應激反應是我們無法意識到就會立刻做出的一種心理反應。

PTSD就是我們所說的創傷後的應激障礙。 這個應激障礙來源於:當年,越南和美國打仗結束後,很多越戰的老兵回到國內。十幾年後,越戰老兵們只要聽到了馬路上有“砰”的汽車輪胎爆炸聲或其它劇烈的聲響,他們就會像在戰場上一樣,馬上趴在地上,保護自己。他們對這種聲音特別敏感。還有另一些越戰老兵們對氣味特別敏感,比如,帶有硝煙味道的氣味。他們只要聞到了這種氣味,就會變得超乎尋常的焦慮和恐慌。

這也是戰爭結束之後的後遺症,被美國的心理學家研究出來了,稱之為PTSD。

敏感,是對抗恐懼的一種姿態

胡慎之心理

-2-

一個自尊心特別強的人,他會認為自己不夠好,希望大家對他有一個好的態度。 當別人對他好時,他會覺得自己很不錯。當別人對他不好時,他會覺得自己特別糟糕。因此,他會去觀察周遭所有人的反應,會變得很敏感。

有一個朋友,他想和另一個人合作,發了幾條信息過去。幾天之後,別人都沒回他,他特別憤怒,大罵那個人不懂禮貌,仗著自己牛逼,不理他。

他找我來討論,我回應他:“可能,別人太忙了,忘記回你信息吧。”

他不這樣認為,他說,“不可能,一定是別人不屑於搭理我。”

當他這樣表達的時候,我說:“我能感覺到,你現在對這件事特別憤怒,這種憤怒,是有理由的。你覺得自己好像被人忽視了,沒有得到尊重,心裡感覺很難受。你憤怒是因為敏感,你敏感是因為你是從別人怎樣對待你的態度裡獲得自尊的。自己是否受到了重視,取決於別人。”

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前些天,我跟另一群人討論睡眠的問題。 有一些人,他們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但是睡的比較淺,外面只要有一點點響動,就會被驚醒。

我問:“如果你們睡的很沉的話,會怎樣?”

他們說:“睡得很沉,會很舒服,對周邊的環境就沒有那麼敏感了。”

我說:“好,在你睡眠的過程中,曾被一些事情打攪,或你不能確定自己在睡眠過程中是安全時,你保持能隨時驚醒的狀態,對自己是否是一種保護?如果有危險的話,我們睡的比較淺,就能隨時做出一些反應了。所以,你不能讓自己入睡的太好。”

他們聽後,略帶疑惑地問:“難道,我有一些特別不安的東西?”

我說:“這個問題只能問你們自己了。”

大部分人的睡眠問題都是心因性的。

其中,有一個人回饋說,“是的,如果我丈夫睡在我身邊,我就會睡的很好。如果我一個人躺在床上,心裡會怕怕的,睡眠也不夠沉,經常失眠,隨時警醒。”

敏感是保護我們自己的一種反應,這種反應的背後,其實是源於我們內心中某方面有一個特別恐懼的感覺。

而前面所說的小林的恐懼在於,她要從男友對待她的方式中,去看到自己相對來說是安全的,是不會離開的,或說男友是能重視,能隨時關注到她的。

所以,小林迴避的,就是對方會不會隨時離開的恐懼反應。 這和她幼年時,母親對待她的方式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敏感,是對抗恐懼的一種姿態

胡慎之心理

-3-

從母嬰關係角度來講,科胡特對此,有一個非常好的描述。 他說:“如果母親的共情能力仍然停留在嬰兒階段,即,如果他傾向於因為孩子的焦慮而感到恐慌,那麼,一系列的壞事便會發生。”

意思很簡單,就是一個嬰兒,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一些讓他感覺特別害怕的事情時,母親的反應可能會比這個孩子更緊張和慌張。這時,孩子要承受兩種恐慌意識,一種是源於自己對周遭環境等各方面的恐慌,另一方面是來自於媽媽對待他的方式,因為他發現媽媽比自己還恐慌,孩子就更不知道如何去應對啦。

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一直很焦慮,對人事物會特別敏感。 焦慮不安,焦慮的背後是不安,這種不安的感覺,會從對待周遭的敏感中體現出來。

有些人,心特別大,對周圍的人事物等各方面情況,反應沒有特別強烈,相反,感覺會有點木訥。

以前,有一個日本人,寫過一本書《鈍感力》,鈍感力是我們對周遭的環境產生不要敏感。 因為當我們太過於敏感地對待周遭的事物時,我們就很少去觀察自己,或跟自己待一會。 有時,我跟一些人說,“說說你自己啊。” 有些人無法說自己,他只能說,“我覺得怎麼樣”,“我覺得你怎麼樣”,“我覺得別人怎麼樣”,“我覺得周遭的環境怎麼樣”。

簡單點概括,就是他對周遭的一切都有自己的判斷,但就是沒辦法說出自己的感受。對周遭的很多事情敏感,唯獨對自己的感受最不敏感。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在做心理諮詢的時候,恰恰要把自己身上某種非常敏感的,能感受別人的能力去打開來,去真正的體會對方,然後,給予對方一個很好的共情反應。

有些人說,“我能夠很好地去評估別人的感受,別人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我的眼睛。”

我說,你這樣做,會非常累的。

我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在工作的那一個小時內,我會把自己打開,會很敏感。但只要工作結束,我就會關上敏感的大門,和自己待一會,那時的我,就不需要再去感受別人了。因為一天到晚的去感受別人,是很累的。 他也說,“是啊,每天都很累,就像每天扛著一把槍,身體的肌肉持續性的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這種靜止的運動,確實是蠻累的。” 每天敏感的觀察周圍所有的一切,好像周圍所有的一切都會對我們造成傷害一樣,我們要

估計別人的感受,隨時隨地做出反應。

日本人提出的鈍感力,表達的就是,我們不需要如此敏感,我們需要更多的和自己待在一起,去感受自己,不用去猜測別人。

所謂的敏感,有時是在猜測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

敏感,是對抗恐懼的一種姿態

胡慎之心理

-4-

嬰兒是從媽媽的眼神和表情中,來確認自己存在的。

如果我們習慣一直從別人的眼神,表情和話語中去看我們自己的存在,這說明,我們是一個沒有自我的狀態,我們無法和自己待在一起。

現代社會有一個網絡名詞,叫“玻璃心”。 我們都知道,玻璃心是易碎的,需要我們去努力保護,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需要別人去保護。 當我們的心需要別人去保護時,那我們肯定會在意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在這種情形下,我們自然會變得特別敏感。

有一次,在我的微博上發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當時,我在某節目上點評了一個明星。之後,那個明星的粉絲團組隊來攻擊我,給我送花圈,點蠟燭,詛咒我去死吧,甚至還有更過分的言語行為。

當我看到那一兩千條的評論時,說實話,我心裡是蠻難過的。 不過,後來想了想,他們根本不認識我,對我的評論只是他們自己預測的。

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是:自己喜歡的明星偶像被人攻擊了,內心有一些不太好的感受,覺得無法接受,所以,他們採用了一種憤怒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他們罵的那個人不是他們想象的那個人或他們攻擊的那個人,不是我。我不需要從他們對待我的態度中,去確認自己是什麼樣子。

當我這樣去理解了這件事後,內心坦然了很多,我沒做任何的評論,我把那條微博關閉了。 關閉不是我不想這些東西,而是這影響到了我正常的生活。我沒有因為他們的評論,懷疑自己,我也沒有認為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如果我質疑了自己,那我就變成了玻璃心。

所謂的玻璃心,就是會因為別人的某些言語,評論,對自己產生一些相應的評價和判斷,或給自己貼標籤之類的,讓自己變得很敏感。

敏感,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特質,敏感可能會對我們自己有一些傷害性,而且,這會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

對人際關係特別敏感的人,好像是很在意對方,其實,更多的是在關注自己。別人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對自己的判斷。

因此,我們會敏感別人的反應,我們不斷地帶著批判性,或評論性的眼光看待他人,觀察他人。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是非常脆弱的,而且,周遭的環境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傷害的,那這時,我們對周遭的環境就會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敏感。

這種敏感會達到一種怎樣的程度?

比如,有一個人,不能熱一點,也不能冷一點,最舒適的溫度是25度加減一的狀態。 冷了一點,熱了一點,心裡都會特別難受。因此,他就很難跟一群人待在一起。 因為其他人對這個溫度的耐受性相對來說會大一些。

有的人,熱一點,也能接受。有的人,冷一點,也能接受。 但是他不行,他對溫度是非常敏感的,以至於他失去了跟很多人待在一起的機會。

再深入分析的話,一方面,他根本不想和別人待在一起。另一方面,他這總敏感的特質,會讓自己顯得特別獨特,有一點自戀的狀態在裡面。

同時,他內心中,一直渴望周遭的環境來適應他。 有時,這樣做,是為了彌補幼年時一直被粗糙的對待。 幼年時,他的死活,他日常生活的一切,媽媽都不關心,媽媽只關心自己,因此,後來,他變成了一個特別敏感的人。

上帝給你關上了一扇門,一定會給你開一扇窗。 有一些人,身體有一些不完整。 比如:一個盲人,他喪失了視覺,這時,他的聽覺和嗅覺等各方面的感知會特別的強烈。之所以會這樣,是為了給予他一個功能,讓他能夠在這個環境中更好的生存。

為什麼盲人其它方面的能力會突然變的敏感呢? 因為他已經看不見了,所以,必須做一些補償。敏感更多的也是我們內心一種補償性的行為。

文章前面提過一個觀點,敏感可能是創傷後的一種應激反應,同時,敏感也是一種補償,因為我們不想讓自己陷入到某種情境中。 補償,是在這之前,我們沒有被照顧,於是,用敏感來自己照顧自己,就好像自己回到了被別人照顧的感覺裡。

敏感,是對抗恐懼的一種姿態

胡慎之

-5-

我童年時期,有一個小夥伴,非常有趣。

從小,他父母很少管他,家裡的條件也不是很好。一年四季,他穿的衣服,好像基本上沒有換過一樣。 冬天穿一件衛衣,打著赤腳。夏天穿著一件破破爛爛的汗衫和短褲。 成年後,我發現,他還是這樣子。 我們老家很冷,冬天,很多人都穿了很厚的棉衣,但他還是穿著很單薄的衣服。他對氣溫各方面的情況好像不是特別敏感。

後來,我想,他是不是身體構造跟我們不一樣? 不是的,他這種能力是訓練出來的,他完成了對環境氣溫的鈍感力。 我問他,冷嗎?他說不冷。我摸過他的手,確實不冷。

我們的身體有調節功能,當我們確信自己有能力時,就不會對周遭的環境表現的十分敏感,包括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

敏感,是對抗恐懼的一種姿態

胡慎之心理

年輕時,在醫院急診室實習,有時要值夜班。夜晚的急診室會有很多事情發生。一般,我們實習醫生,在值班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帶教的老師。那次,我的外科帶教老師是醫院的主任。那個主任做事情不是很著急。

有一次,醫院裡送來了一個急診病人,而且是一個外傷的急診病人。當時,那個護士把情況說的十分危急,好像病人的生命體徵各方面都快消失了一樣。我們這些實習醫生聽後都非常慌張,奔跑在前面,特別想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拯救一條生命。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走路慢慢悠悠的主任,主任罵我們,“你們跑什麼跑,那麼著急慌張的樣子,你們以為你們跑了就可以挽救局面嗎?”

當時,我不能理解主任的言語和行為,但現在慢慢理解了。藝高人膽大,主任見的多了,他知道如何去處理。我們這些實習醫生呢?沒有經驗,不能確信自己的能力,所以,變得特別敏感。

當我們對某些東西特別敏感的時候,我們要去觀察一下自己,這個敏感的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麼?它有什麼樣的意義? 如果我們能去找到這些意義,並能多跟自己待一會,我們就不會那麼敏感了。

敏感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甚至會影響我們對生命的體驗。

因為生命不是要每天都處在恐慌中的。如果你每天都生活在恐慌中,我們的生命就會覺得特別辛苦,特別累,也就沒辦法去體會很美好的事情了。

有時,對一些自己無法把控的事情,我會特別焦慮。 在我無法把控的事情上,我會盡力去做一些事情,到最後,真的無法把控時,我會借用毛主席的那句話,來告訴自己,“天要下雨,娘要家人。”

有些事就由他去吧,這本來就是一種自然規律,我並不是無所不能的。 這樣做,並不是說完全放棄,只是去遵循一種自然規律,慢慢地,我也就沒有那麼敏感了。

我對自己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和了解,也知道了自己的能力,能夠去承認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對自己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更加的接納了自己。

漸漸地,我對很多事情的反應也變得遲鈍了,更多時候,能和自己好好的相處。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高情商溝通術》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