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饞酒」有可能是精神出了狀況

居然,“饞酒”有可能是精神出了狀況

年終歲尾,應酬聚會又多了起來,推杯換盞間,喝酒成為了不少人交流工作和感情的方式。可是,喝酒傷身的道理誰都懂,

但就有那麼一群人,喝到酒精中毒依舊“停不下來”,直至形成酒依賴。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我國男性、女性消費者中分別有14.6%和5.8%處於高位飲酒水平,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此前的市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大連各種精神障礙的患病率達到84.75‰,其中酒精相關障礙居首位,患病率高達36.74‰。這裡面,有喝百瓶誰都不認識的銷售經理;有酩酊大醉半夜踹宿舍門的高校學子;還有喝出幻覺看見到處都是蛇在爬的中年精英。

居然,“饞酒”有可能是精神出了狀況

銷售經理淪為“酒磨子”

人們常說,借酒消愁。然而這只是逃避,終究還是“愁更愁”,弄不好還會形成酒依賴。今年46歲的王先生就是一個例子。王先生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銷售精英,他曾有過一段不完美的婚姻,撫養一女,和現在的愛人又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壓力可想而知。他白天忙工作,晚上忙應酬,壓力大時借酒消愁,業績好時喝酒慶功,每個月至少一次連喝10天“不限量”,時間長了,不這麼喝一次就渾身難受,壓力也無處排解。前不久他所在的公司準備上市,對於他來說財富將成倍增加。親戚希望合夥做生意,他委婉拒絕後,親戚卻埋怨了他。結果,這份糾結壓垮了他,他整夜不睡覺,狂飲了半個多月,每天一喝就是兩三箱,沒有一分鐘清醒。終於,他出現了精神錯亂,看見蟲子和蛇到處爬,殘存的理智讓他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市七院。

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三療科、酒依賴病房主任李悟斌告訴記者,一般有家族史、長期大量飲酒、男性、年齡較大、從事體力勞動、受教育年限少和吸菸者屬於酒依賴高危人群。但如今人們喝下的“社交酒”越來越多,王先生屬於間發性酒狂,每隔一段時間就狂飲一次,不喝的時候跟正常人一樣,也是一種依賴。“他們普遍壓力大,情緒緊張,常有應酬,一喝起來就無度。因此,如警察、官員、商人、演員、海員等,都屬於風險較高的職業。”目前,通過一週的治療,王先生已順利出院,由於本身受教育程度高,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應該可以重返職場。

絕大多數患者

根本沒意識到自己酒依賴

大學生小劉是當年江蘇省的高考狀元,多才多藝,成績優異。雖然才上大學,但“酒齡”已經好幾年,他深知自己喝醉酒後是什麼“德性”,怕在同學面前丟人,每次控制不住慾望時,就在書包裡裝上兩瓶白酒,扛一箱啤酒,跑到附近的山上喝個痛快。有時半夜醉醺醺回到學校,會一腳踹開宿舍門大吵大鬧,同學意見極大。家人怎麼也沒想到,這麼優秀的孩子竟然是酒依賴,被學校下了最後通牒。

居然,“饞酒”有可能是精神出了狀況

酒是一種親神經物質,和毒品、菸草一樣,是一種成癮物。“能到醫院來就診的患者已經很嚴重了,但他們只是海平面上冰山一角,絕大多數患者還潛伏在社會,而他們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是酒依賴。”李悟斌說,如今年輕人甚至學生群體中酒局也不少,小酌怡情也讓飲酒呈低齡化趨勢,酒依賴的年齡也有所提前。同時,隨著女性在社會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女性飲酒率上升,出現酒依賴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如今,患酒依賴人群不再集中在重勞力工作者和無所事事的人。

強制戒酒很危險

僅憑意志很難成功

由於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酒依賴是一種疾病,認為只要讓其不接觸酒就能戒掉,其實,僅憑意志很難成功,而且戒斷反應可能會帶來危險。一名30多歲的小夥子,由於精神壓力及心理挫折開始飲酒,起初和他人一樣抱著借酒澆愁的目的,後來便無法擺脫。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喝酒,經常醉醺醺地上班。久而久之,三四個小時不喝就難受,甚至在公司更衣櫃裡藏了一瓶,一會兒喝一口。父母一聽急了,勸也沒用,沒收了他的工資卡。可他賒賬買酒,還把家裡的角落都藏了酒。父母把他關到房間,沒想到不出一天小夥子就發生了很嚴重的戒斷反應。

李悟斌介紹,一般患者急性停止飲酒的6~12小時內出現早期症狀,如心慌、手抖、出汗、噁心嘔吐等;隨著病情加重,12~24小時會出現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等;之後會出現譫妄,伴有大量幻聽、幻視、幻觸,通常在48~72小時達到高峰。而譫妄是一種很嚴重的、可能導致死亡的酒精中毒所致戒斷反應,盲目在家自行戒酒很危險。酒精成癮是一種病,光靠毅力很難完成,需要專業醫生的幫助。“對出現譫妄等戒斷反應的患者,首先應用藥物控制,讓患者清醒過來;還要通過各種檢查,瞭解器官損壞到什麼程度,通常需要保肝、營養腦神經治療;最後,結合康復和心理治療,幫助患者消除‘心癮’,防止復飲。這個階段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李悟斌說,患者急性期的戒斷反應度過後,會存在焦慮抑鬱情緒或是現實煩惱,此時他可能又想借助飲酒排解,因此需要家人的關心與鼓勵,不要孤立他,放棄他。

饞酒不一定是酒依賴

戒酒藥的效果不確切

如今到處都能買到酒,沒有限制;我們的“酒文化”中,喝醉才仗義;開心,用“微醺”獎賞自己;壓抑,用“買醉”來消解苦悶。其實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們對酒的依賴程度。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每天饞酒,就想喝兩口,算不算是酒依賴,有沒有戒酒藥?到年底了,免不了酒局的增加,暴飲會不會變成間發性酒狂?

居然,“饞酒”有可能是精神出了狀況

李悟斌告訴記者,饞酒的人算是有喝酒的嗜好,是否達到酒依賴可以簡單通過三個標準自評。第一,對酒精的耐受性是否增加;第二,是否有刻板的飲酒模式,如間隔幾小時必飲、晨起飲酒。因為當血液中酒精濃度下降,會出現戒斷反應,需要強制性飲酒;第三,是否酒是第一位的,其他都不在乎。不過,李悟斌也表示,饞酒的人是酒依賴高危人群,如果每天都要小醉,很可能變成依賴。同時,目前市面上並沒有特效藥,一款宣稱戒酒的藥是通過阻止體內的乙醛繼續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使身體處於一種難受的狀態,而不是欣快感的狀態,從而降低飲酒的慾望,但這種藥的效果並不確切,而且可能帶來極大危險。

此外,逢年過節集中應酬飲酒的情況稱為社交性飲酒或急性醉酒,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通常酒依賴的形成是長達數年的過程,沒有家族史和飲酒嗜好的人,在沒有心理衝突時,社交性飲酒一般不會形成依賴。市民更應該注意的是心腦血管疾病、摔傷、打架、車禍的發生,這是綜合醫院急診遇到最多的酒精相關急症。

戒酒互助會可能幫你忙

匿名戒酒互助會(AA)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戒酒自助組織之一,這樣的組織大連也有一個,由患者自發成立,每週日9~11點借用大連市第七人民醫院場地交流。在戒酒互助活動中,戒酒者分享各自的經歷、體驗、力量和希望,共同目的就是保證自己不再嗜酒,也幫助他人達此目的。

居然,“饞酒”有可能是精神出了狀況

記者瞭解到,他們每次活動前都有一段祈禱詞。“我需要寧靜,我接受我不能改變的東西”意味著接納自己在酒面前可能無能為力,緩解心理糾結;“我需要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東西”表示活在當下,承諾今天少喝一杯,把不可控變成可控;“我需要智慧,讓我能明白前兩者的關係”表示知道放任和控制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歡迎你明天再來”代表著哪怕喝酒了也不要自責,明天接著努力。李悟斌鼓勵患者參加戒酒活動,成員互相監督、分享故事,能給予彼此更積極、正面的引導。

居然,“饞酒”有可能是精神出了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