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經驗的總結,也是對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新時代的信訪幹部,如何立足本職更好地學習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是我們信訪幹部必須認真回答的時代之問。
群眾的訴求是我們把脈民情的“溫度計”,務必轉變觀念,淡化“官念”。信訪是“窗口”,信訪是“橋樑”,上連著黨和政府,下繫著廣大人民群眾,信訪幹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作為信訪幹部,決不能表現出高高在上、官氣十足的樣子,那樣不但不利於信訪事項的化解,還會降低信訪幹部在群眾心目中的威望。習總書記講“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群眾信訪背後大多有難事、不滿意的事和受委屈的事,有事找到信訪部門,都希望接訪人員能夠笑臉相迎、態度和藹,期待自己反映的問題能夠得到合理及時解決,如果我們態度冷漠生硬,愛理不理,甚至避而不見,反而會讓信訪群眾產生對立情緒。對此,我們務必時時刻刻不忘公僕意識,樹立公道正派、一心為民的形象,真誠善待上訪群眾,做到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不厭其煩,把來訪群眾當家人,把群眾來信當家書,把信訪訴求當家事來對待。即使遭到信訪群眾暫時的誤解、受到一時的委屈,也應做到寬然待之、泰然處之,久而久之,自然會得到信訪群眾的理解。
群眾的疾苦是我們丈量民生的“指南針”,務必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古人云:“為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群眾遇到困難、矛盾和問題,找到信訪部門,既是對我們的信任,也是檢驗我們工作成效如何的試金石,更是最直接、最現實的群眾工作。一方面,我們要經常設身處地想一想,假如我是一名上訪者,多站在群眾的位置為信訪群眾著想,充分尊重和保護群眾的信訪權益,秉持“春風化雨潤無聲”的態度,對上門的來訪群眾和聲細語的做好安撫工作,用真誠理順他們的心氣,用真心化解他們的怨氣,用真情關心他們的疾苦,講清“問題非一時而生,解決非一日之功”的道理,以得到群眾的理解和配合,從而為有效化解信訪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要牢固樹立信訪幹部就意味著奉獻與付出的信念,正確看待名譽、地位和權力,樹立為民情懷和民本意識,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帶著良心,切實把“送上門的群眾工作”做實做細做好。
群眾的滿意是我們做好信訪工作的“宣誓書”,務必善作善為、敢於擔當。通過工作實踐,我們認為,信訪工作的終極目標就是“案結事了,讓群眾滿意”。在日常接訪工作中,對群眾提出的合理訴求,務必堅持第一時間受理,交辦跟進相關責任單位儘快處理到位,切實把信訪問題解決在初始初訪;對群眾的不合理或不盡合理的訴求,認真分析問題的成因,一時難以解決的,就列出路線圖和時間表,依法依規做好教育解釋,求得群眾諒解;對信訪群眾生活確實有困難的堅持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力所能及地給予救助,幫其渡過生活難關。如果碰到少部分言辭激烈、情緒激動,甚至還有過激行為的信訪群眾,其解釋說服工作可能難乎其難,每當遇到這種情況,作為信訪幹部,這時我們就要敢於擔當、善作善為,堅守為人民服務的諾言,因為任何一絲推諉扯皮之舉,既是對信訪群眾的不負責,也可能導致問題複雜化。
對此,我們務必保持足夠的耐心,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循循引導群眾依法理性、文明有序反映訴求。只有這樣,才能換取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從而創造出一片文明和諧的天地。
閱讀更多 湖南藍山信訪 的文章